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X+de”是大同方言常用构式,通过研究构式特征及表义机制,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对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提醒。“看”作为构式的核心,具有“认识—担心”情态,此特征对其他构件形成压制,以求整体的凝练。对“看”字历时的探究以及构式不同发展阶段的回溯,为构式的产生及演变梳理了脉络。首先,“看”的语法化是构式产生的关键,“看”通过隐喻机制在心理域的投射和使用中浮现的“时间性”,为构式的产生提供契机。其次,在构式化研究过程中,构式扩张留下的痕迹表明:大同方言构式“看+X+de”缺少完整连贯的构式化链条,其先构式化阶段可能与“看+NP+X+de”出现分流,之后在类比映射作用下逐渐凝固成型。  相似文献   

2.
话语标记语“Imean”有多种语用功能意义。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试图把“Imean”作为一个构式来研究,分析其形式、意义、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Imean”的形成是一个语法化的结果这样一个假设,是从第一人称的动补构式[verb+complement]语法化为话语标记语构式[discoursemarker]。构式语法可以成功解释语法化的诱因。这样的分析可促进运用构式语法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同时也显示出构式语法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你也是”责怪义构式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典型成员是由非典型成员演化而来,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构式“你也是”具有表嗔怪、醒劝、指责、埋怨、斥责等表义功能,及主观评价、人际互动、语篇构建、凸显情态等语用功能。责怪义“你也是”发生范畴化与构式化的动因机制主要为礼貌原则、语用推理及转喻机制。部分处于句际位置的“你也是”受主观性作用发生重新分析,从句子中游离出来,同时与责怪语境的高频关联使之吸收语境义,进一步语法化为责怪义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4.
以致使位移构式为例,分析致使位移构式与其动词的互动融合过程中的认知转喻机制,提出致使位移构式蕴含施事对受事的作用力或能量的传递,体现致使事件和移动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研究得知,致使位移构式的构建与识解是构式整体与其动词所表征事件之间的互动和融合的过程,认知转喻机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翻译时应该将致使事件和移动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直接译出,将聚焦点从源语中“分事件”转到“整体事件”或“整体事件”链中的另一“分事件”,维持源语构式中的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汉语中含有“V起NP来”的两个构式为例(甲构式如“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乙构式如“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构式内部结构的模型假设:“构式—语块—词项”。主要观点是: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具体观点是:1.构式中心论:构式义是第一位的;2.构式由语块构成:一个构式的语义单元由构式内部各个语块分担;3.语块对入选词项进行遴选和制约:词项的自由变异度在语块范围内实现,语块内部词项与词项互相制约,共同承载该语块语义。该模型是构式语块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可以为“构式义为何不能从组成成分直接推导出”这个构式语法的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6.
构式被定义为形式和意义或者功能产生配对的结合体,具有不同流派的构式语法理论具有先前语言学理论不曾具有的优越性。它可以统一处理各类语言现象,构建语言单位和构式之间的连续体,凸显构式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预见性和构式的习语性。具有功能主义倾向的构式语法对于二语习得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它体现了二语习得的系统性,突出二语习得研究中输入性语料以及语言使用的重要作用,并可以体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因此具有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是”从代词演变为断定系词,进而成为焦点标记,是语法界普遍接受的事实。而且,“是”还可以用在小句开头形成“是S”构式,以及某些副词、连词之后形成“X是”构式。这两种构式可以分别称为“是认”型和“断定悬空”型,这是“是”的情态功能,即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语法化研究者着力于形式方面的特点,语义分析则告诉我们,两种型式下的“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是认”型中的“是”一般不可省缺,“断定悬空”型中的“是”可省。“是”可否缺省的语义基础是“是”在其所在结构中的辖域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可填充式新兴构式"他不香吗2"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构式与话语功能、应用语境与话语分布,进而探讨其在话语中作为引发语与应答语的互动.研究发现,"他不香吗2"表达知域义和言域义,具有主观性、感叹性、预期性和施为性话语功能,主要用在交互性和评价性口语语体中.在话语交际中,引发语"他不香吗2"的应答语包括自问自答和自问他答...  相似文献   

9.
动词持续体重叠式“V着V着”不具有句法独立性,通常出现在由三个语块——“先行状况”语块V1P、“持续”语块V1着V1着、“变化”语块V2P组成的构式中。该构式是一个主观性构式,突显三个方面的意义:“持续”状况的短时性;“变化”的非预期性;“变化”与“持续”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在构式语法范式下,探索英语补语化构式的意义,补语化构式在分析型致使结构中的识解,交替句式的语义差异,以及英汉补语结构的名同实异。研究发现,to不定式隐含着一种概念距离,而-ing隐含着一种时间的概念重叠。英语补语化成分是形式与意义、功能的结合体,是一种事件结构构式,这种构式把两个事件通过时间性、有界性、象似性等认知原则联系起来。汉语补语是对述语语法和语义结构的补偿,在句法上并不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补语是对主语和宾语的描写手段和结构手段,它们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探讨将构式语法研究范围扩大至语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将stman(2005年)的语篇构式理论应用于诗歌语篇的回指确认。诗歌也是一种语篇构式类型,诗歌构式的主要功能范畴是韵律和节奏,它们虽是诗歌语篇的形式成分,却对应着与其匹配的稳定的意义。这种配对的形式-意义关系形成了诗歌的构式义,它作为心理构体储存于认知主体的深层记忆中。在解读诗歌语篇时,可激活诗歌构式的赋义机制,启用构式义,从而促进诗句之间的语义关联,支持语篇中零形回指语的有效确认。  相似文献   

12.
“无A不B”构式可表达全称肯定命题SAP,也可表达必要条件蕴含命题?A→?B,其不同逻辑意义是构式常项和变项互相作用的结果。常项“无”“不”以双重否定表达全量肯定,A项保持体词性或被强制体词化,B项保持谓词性或被强制谓词化,其逻辑意义为SAP。A项、B项同时保持谓词性或被强制谓词化,常项“无”“不”和A项、B项或谓词化A项、B项分别结合为?A、?B两个小句,构式强制赋予两个小句以蕴含关系,其逻辑意义为?A→?B。识解区分其两种逻辑意义可根据构式的语块、A项的语义、A项和B项的语义关系、A项和B项的词性组合、语境和百科知识等五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新闻报道和网络语言中频频出现“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表达,非常规双及物结构的高频使用和非典型论元实体的参加以及不断被泛化让典型双及物结构的语义产生了多义。这不仅反映出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现象,而且体现出人们认识社会的方式和再范畴化的机制。非常规双及物结构对进入构式的动词音节及动词义都有制约作用,进入构式的动词对非常规双及物结构也有反压制作用。非常规双及物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共同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简单来说,它的产生历经了一个自“构式压制”到“词汇压制”再到“概念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4.
“××化”构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类词汇化构式。基于对该构式相关语法特征的描写,研究应用认知语法理论,从构式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探讨其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其一,“××”与“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概念重合,是该构式语义成立的前提。其二,“××”分别是形容词、动词或名词时,与“化”的整合机制不同,这就决定了构式的多义性。其三,从构式内部视角来看,各构式变体的认知本质都离不开顺序扫描的识解方式,在这一识解方式下,“化”概念的动体的变化过程得以突显;从构式外部视角来看,对“化”概念的识解方式不同,“××化”便会发挥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5.
“是”字存在构式在不同语境中语义语用有所差异,我们视不同语境下表义有所差异的“是”字存在微观子构式为“是”字存在构式的微构式。微构式在凸显事物存在状态或属性判断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语义上具有连续性。我们把“是”字存在构式放在构式网络中考察,发掘微观子构式的形成演变机制及表义特点。在构式网络中,“是”字存在构式节点承继于存在构式与“是”字判断构式,体现了构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语“弱弱”是形容词“弱”的重叠形式.单音节形容词“弱”的AA式重叠用法的出现是汉语句法规则类推效应的产物,但由于“弱义”语义场中大量近义词项的存在限制了“弱弱”功能的扩展与使用频率的提高,因而其作用范围比较有限.在当下网络权势关系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弱弱”在网络单向询问中大为流行,原因在于语义上它契合了发问者的弱势地位特征,具备表达消极礼貌的潜能;形式上符合网络语境的表达取向,具有描绘性、活泼性的特征,因而在诸多实现手段中最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反讽性构式“美得+PP”在语用上多用于对话语体,分布于对话中的回应性话轮中;语义上,该构式带有反讽意味;语法上,该构式中的PP限于第二、三人称代词.“美得+PP”构式是“美得+[PP+VP]”句式中“美得+PP”这个跨层组合习语化而来.在习语化过程中,源句式经历了补语的结构简化与语义主观化、结构关系的重新分析和使用环境的窄化过程,其习语化是由言语礼貌原则下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促动的.  相似文献   

18.
有关“副名”和“S比N1还N2”构式的研究较多,但几乎没有涉及两者之间的压制研究。鉴于此,文章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分析“副名”对“S比N1还N2”构式的压制作用。研究发现:当“副名”压制“S比N1还N2”时,后者对前者的信息既有传承,也有阻断。在句法方面,传承了名词形化和增强语的特征,传承了名词的部分特征。在语义方面,传承了名词表典型意义的特征,但阻断了表典型意义的突显方式;传承了增强语表主观性的特征,但其主观性比“副名”更强;传承了抽象名词和指人名词具有语义对立关系的特征,但其具有的语义对立关系名词比“副名”构式更多。  相似文献   

19.
“X连Y都不如”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表极性否定的特殊比较构式,与表示隐含比较的“连”字句相比,构式“X连Y都不如”是比较项都出现的显性比较。“X连Y都不如”的构式义是指“X”与某一量级序列中的极小量“Y”相比,在性质、程度或者状态方面仍然比不过,表示事物在某方面极差。具有贬抑性、反预期、高程度三种语义特征,认知联想、量级序列、语义预设和比较逆反是构式义形成的语义基础,构式义产生的机制是类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有效地表达强烈的意愿,在原有结构“宁+VP”的基础上添加参照项,整合成框架构式“宁+XP+不+YP”,这个框架构式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受自然音步双音化影响,表示主观意愿的“宁”和“可”近义连用,进一步词汇化为双音节词“宁可”。为满足韵律讲求对称的审美要求,在同一个框架构式中互相搭配的边框都使用双音词,“宁可+XP+也不+YP”等一系列框架构式产生,并逐渐发展成表意愿选择的构式家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