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化和现代传媒使得传统戏曲符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面临生存危机.国外通常采用将传统艺术符号与现代生活、现代传媒相结合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时尚化改进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危机.就中国传统戏曲视觉符号的现代设计而言,可将现代元素引入戏曲符号的设计,将传统戏曲视觉符号整体现代化、时尚化并引入现代传媒,或对之进行卡通动画演绎,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在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中找到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泛娱乐化视频大肆宣扬快餐文化,鼓吹“饭圈”文化,造成社会性娱乐狂欢、无底线审丑等不良风气,不断侵蚀大众的精神世界。在此背景下,原创文化类视频持续发力,一大批立足历史人文题材的“现象级”视频节目,凭借年轻态多元表达激活文化,文化焕新赋能文化新内涵,优化传播路径,赓续文化基因,以时尚化、现代化、经典化面貌扭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这一文化复兴热潮的掀起,有效纾解了大众的文化焦虑,为全媒体时代原创文化类视频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发展新进路。  相似文献   

3.
从大众审美情趣变迁的角度论戏曲动漫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戏曲曾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然而时至今日,戏曲的没落有目共睹。因此,戏曲艺术既要传承更需发展,将戏曲与动漫相接合,借用动漫时尚的数字技术外壳,来传递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粹,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戏曲与动漫的结合中,我们既要时代化、时尚化,又要避免肤浅化和幼稚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受到现代学制的支持,对明清戏曲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文学史书写使从前难登大雅之堂的明清戏曲“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获得了以中文系学生为主的大量读者,培养了许多明清戏曲研究专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学史对明清戏曲的阐释成为明清戏曲经典的次生层,随着明清戏曲一起流传,主导了社会大众关于明清戏曲的认知。以20世纪的现代教育为背景,考察中国文学通史在明清戏曲经典化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助于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明清戏曲叙述,对文学史的文化建设功能获得更加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的群众性文化组织,通过改编传统的歌谣小调及民间戏剧,充实新的革命内容,创造服务于全民抗战的大众文艺,丰富了边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戏曲的改编,开了地方戏曲改革的先河,在革命文艺的里程碑上,镌刻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飞速发展,丰富文化传播途径,以追星为中心表征的“饭圈”文化悄然在网络互联时代崛起,并以三级文本的形式繁衍生产,辅以符号生产力和声明生产力划定圈层。规范式传播、仪式化传播形成加深粉丝群体的情感认同,形成“饭圈”文化社群运作的核心。选取“饭圈”文化的生产及传播视角进行研究发现,“饭圈”文化在丰富大众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流量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狂欢下的群体性孤独,情感给养下的数字劳工化,乌托邦式的信息茧房等困境。为此,聚焦“饭圈”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究“饭圈”文化的良性发展策略,通过主流文化、制度监管、平台偶像和粉丝的主体作用,促进“饭圈”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演进,延长“饭圈”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8.
元明戏曲中的“蒙太奇”主要包括“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声画蒙太奇”和“多舞台结构”等。元明戏曲蒙太奇意识产生依据有二:一、戏曲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基础:二、戏曲假定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特征。其深层原因与戏曲形成发展的特殊历史道路密切相关,也与传统文化的背景有关。这些“蒙太奇手法”在元明戏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庸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创作,它诞生于香港商业型的文化氛围中,为刺激报纸销量而写作的意图明显。它一度曾被称为“毒草”,又经历从禁书向经典的命运转变。90年代,在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潮流的裹挟下,它成为大众媒介的改编对象,衍生出众多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经典化、产业化是解读金庸小说无法回避的三种文化现象,金庸的小说在传统文学观念的封锁下,进行了一场成功的突围表演,一种与现代商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文学价值理念以及文人成功标准正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中篇小说《沙家浜》作为对同名样板戏的改写,借解构“经典”之名,以时尚的“包装”来寻求卖点。其写作出发点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平民主义写作立场。它通过对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戏谑化解构,给消费时代的大众读者提供了一套后现代商业文化色彩的文学快餐,同时也是当下文学写作精神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奇酸记》是清代戏曲家李斗根据《金瓶梅》改编的一部戏曲作品,主要表达张竹坡的“苦孝”主题。作为该剧的主要批评者,防风馆客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该剧进行评点,阐释了作品的主旨,考订了音律的得失,探讨了戏曲改编与舞台实现的问题。从批评意识来看,防风馆客不仅在接受中完成了对作品的批评,而且以积极的姿态探讨从戏曲改编到舞台实现的整个艺术生产过程,主体意识明显。防风馆客在批评中推究作者之意,考察改编得失并传达其审美期待,是一种理性化的戏曲批评。作为一种“实际批评”,防风馆客对《奇酸记》的评点对于探讨清代中期的戏曲批评及戏曲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范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民俗层出不穷,可分为反传统型、时尚娱乐型及网络民俗等等。新民俗产生的深刻根源乃是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传统所面临的异质文化具有的消费性、物质主义等特征,内在决定了新民俗的狂欢化趋向,追求个性自由、大众共享等理念也易导致狂欢化,当然,节庆习俗本身也具有纵情尽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电视“红色经典”的改编已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从传播学视域出发,一方面,作为社会组织的媒介机构希望将“红色经典”改编为政治宣传的教化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媒介机构则企图通过改编“红色经典”以赢取最大的市场利润。于是,“红色经典”改编陷入了既非“经典”,也不“红色”的尴尬境地,其传播效果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针对这一现状,媒介机构首先应该承接“红色”传统;其次,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生产出真正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15.
在近几年出现的戏曲研究论著中,郑传寅先生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一部学博才高、力厚思深的佳作。全书把古典戏曲放在广阔的传统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在民族意识的深层触摸戏曲艺术的脉博,从而开拓了戏曲研究的新视野,较为深入地解决了某些重要的问题,是戏曲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全书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视角,对戏曲进行了不同方位的观察、审视,探索戏曲艺术在历史的行程中,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不同影响,因而发展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这些新的祝角,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辽阔的思辨空间,对戏曲史上某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比  相似文献   

16.
明清戏曲美学理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化说”的完善与背离之争,丰富和提高了戏曲创作论;二是以汤显祖、沈王景和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对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精细研究。清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为代表的戏曲美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以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为代表的对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美学理论可分为三部分: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批评鉴赏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戏曲文化,从戏剧经典理论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了剖析与介绍,对戏曲尤其是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简洁而精到的解释。对我国戏曲的起源、演进、危机与生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因此,对于关心中国传统戏曲的或不甚了解的读者均有开蒙或进一步引发思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无厘头”: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播时代的“无厘头”文本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本,“无厘头”结构文本以其经典情节模式的特殊变体、庸常的小人物形象、拼贴性的“程式化”结构、“戏说”式的文本风格等因素,形成具有鲜明特质的文本结构,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无厘头”结构文本的形成有着独特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土壤,客观、全面地探究剖析“无厘头”文本的特定内涵和程式化结构、复杂的社会文化成因、狂欢化的审美风格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包括“无厘头”在内的当代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远东报》(1910-1921)、《滨江时报》(1921-1931)中钩稽出反映清末民初东北商业重镇哈尔滨戏曲活动的史料,这些戏曲史料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描绘了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活动的繁华盛景;二是呈现了哈埠戏曲百家杂糅、崇尚武戏、尖新风趣的个性特征;三是反映了官方和知识精英阶层追求的“教化”功能与戏园大众追求的“娱乐”功能的矛盾.这些戏曲史料对考察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媒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后新时期当代文化的重要表征,这与社会转型、市场运作、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借助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消费者大批量地制造了世俗化、时尚化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形成"共谋"关系后,对大众艺术消费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