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年,晚至唐朝传到日本等近邻,新航路开辟后始传向欧、美等远邦;西方《淮南子》全译本的出现更是迟至21世纪。2003年由加拿大学者查尔斯·白光华领衔翻译出版的首部法语全译本、201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梅杰领衔翻译出版的首部英语全译本及其2012年的精华版,在《淮南子》远播欧、美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白光华为研究《淮南子》及中国传统思想还一度游学台湾,受到台湾《淮南子》研究大家于大成教授的点拨。香港语言学家及翻译权威刘殿爵教授也为《淮南子》的对外译介和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当前《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淮南子》成语典故有效传承的具体路径——创造性转化,认为要依据传播学原理,在《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和传承现状基础上,树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机制,用城市景观和文创产品等"讯息"表达《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内涵,最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有效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书名演变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淮南子》一书的名称历经千年演变,共出现了十多个不同的称呼。在成书之初,淮南王刘安将其定名为《鸿烈》,意欲向世人昭示他的成就。不久,刘向就代表官方将谋逆的淮南王书改称为《淮南》,并分内、中、外篇。内篇即是指代《鸿烈》,故《汉书》又称其为《内书》、《淮南内》。东汉中后期起,该书被尊称为《淮南子》,列入子书。当时的文人著述有时也以《淮南书》、《淮南记》、《刘安子》来指称。魏晋以来,《鸿烈》、《淮南》二名合成《淮南鸿烈》一名,有人又误把高诱的《鸿烈解》归之刘安名下。宋明学者亦不辨原文和注文,又以《淮南鸿烈解》之名代称《淮南子》。  相似文献   

4.
并存不废,会通所长——《淮南子》治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但历来学者由于过分强调其道家色彩而未能揭示其全貌。实际上,关于如何治国,刘安对道、法、儒等各家主张并不偏废。大致说来,《淮南子》治国思想表现出以下四端:1.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2.吸收了法家的法治主义;3.张扬了儒家的人治思想;4.追求变通以及会通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的文艺理想观是对儒道文艺思想的融汇整合.首先,关于文艺本质观,《淮南子》坚持了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又强调了它是人的心灵自由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其次,《淮南子》从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源动力以及艺术的审美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至情"观,第一次全面突出文艺创作的情感审美特征,其影响深远.再次,关于文艺作品的审美风格,《淮南子》主张阴柔与阳刚并举,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对社会变迁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即从人性、政治、生产力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变迁的性质,并描绘了人类社会理想的图景。同时,《淮南子》还肯定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对君主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一般说来,思想,特别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思想,既是为了回答当时社会现实要求解决的问题而形成的,又是不满足以往各种思想对于当时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形成的。因而,为了原原本本地把握思想的内在实质,正确地评价其价值、意义,在这样二重意义上进行历史性的考察是不可缺少的:即思想如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及其如何企图超越先行诸思想。这对于《淮南子》研究,无论如何当然是适当的。可是,从这个问题出发探讨《淮南子》,必然遇到这样新的问题:汉武帝初年重视儒教或儒教的国教化,及由此而来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强化,这些汉代思想史、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淮南王、《淮南子》的思想是怎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学者作了很多的努力。其结果在今日看来,这种见解颇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转型期的重要作品,是“杂家”的代表作,其受《楚辞》影响的一面以往没有受到重视。文章简要分析了《淮南子》与《天问》在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见《楚辞》、尤其是《天问》对刘安的影响,反映了《淮南子》对先秦文化吸收的广度。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中有三篇语录体论说文,即《缪称训》、《说山训》、《说林训》,三篇文章虽承继《论语》、《老子》之文体和说理方式,但更多的则表现出其对语录体说理方式的发展与创新,三篇文章均显示出相当成熟的思维艺术和说理艺术,并锐意摆脱逻辑思维的说理常规,而力求突出文学所特有的形象思维,彰显出《淮南子》语录体论说文独有的说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内容散见于各篇,在教学目的、作用、内容以及学习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均有所阐述,《淮南子》全面阐述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是汉代黄老道家著作,它对《史记》的影响主 要在思想方面。《淮南子》在构建天人古今知识体系、对待先秦诸子的思想方法、倡导法与 时变、礼与俗化、主张审微、重时等一系列问题上,给《史记》以深刻启示。《淮南子·天 文训》与《史记·天官书》之间也存在着学术联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刘安之《淮南子》的核心思想是以神仙出世为主旨,虽然,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至德世”的重建,但其目的只是利于人们修真成仙,其终极目标是出世成真人(即神仙);同时,也基于历史上正史记载刘安的叛臣角色与传说的神仙角色的冲突,从宗教学的视域诠释《淮南子》是可能的。此外,至目前为止,国内也未有学者从宗教学的进路系统地研究过《淮南子》。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以"道""无为"为思想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国家建设方面要求"体道返性,无为而治"。在法律和社会发展领域,《淮南子》提出"法不阿贵""尊卑同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法律思想。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淮南子》强调人民应当爱国,并维护国家统一;又要求社会大众各司其职,遵守职业规范,诚信为本,与人为善,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研究《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和理论精髓的传承与转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法治建设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产生了800余条成语的重要文化典籍,《淮南子》产生了700余条成语,也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源头之一.《淮南子》对源自《庄子》的成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两书共同推动了中华成语文化的形成和运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生活.对《淮南子》运用《庄子》成语和原文推动成语形成和定型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  相似文献   

15.
"和"作为《淮南子》"杂"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对儒道等众多哲学体系的"分与异"进行了调和,以此形成"中和""和谐""融合"等基本概念.文章探究了"和"的文化释义,通过对《淮南子》中"和"的哲学观、文化体系与内涵进行分析,总结了和文化在《淮南子》中的本质和形成逻辑,同时以淮南市的寿县古城规划为例,对西汉时期城市的空间规划理论进行研究,以此实现对现代规划美学的另类阐释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写作时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写作时间新考熊礼汇《淮南子》的写作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故后世学者于其成书之时仅能以揣想之词言之,至于书始作于何时,更无定论。本文考定:《淮南子》的写作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问,始于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之后,成书于建元二年冬十...  相似文献   

17.
"政治―战争"是贯穿《淮南子》战争观的核心命题;"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是其战争观的根本原则。以"道"、"义"统"政",以"政"制"兵",是《淮南子》战争观的基本思路,反映出道、儒与法等多元思想的历史融合。主张"政"、"兵"相融,对战争进行高度政治化的反思,这是《淮南子》战争观的理论特点,对先秦兵家思想有所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代儒臣,曾国藩对汉代道家论著《淮南子》兴趣浓厚,并且颇有研究心得。曾国藩对《淮南子》的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校理和思想感悟两种方式。前者包括对书中文辞的校勘、释义、溯源,以及对原注的修正补充,反映出清代乾嘉学风对曾氏的深刻影响;后者则表现为曾氏对该书的思想解读和精神体悟,展现其作为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对《淮南子》思想的独特认知。总体来看,曾国藩对《淮南子》的研究尽管内容有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在清代"淮南子学"史上仍不失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汉初楚辞的传播与散体大赋的塑造上,淮南王刘安及其《淮南子》起到了重要作用。楚辞早已流行,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身边汇聚了一批楚辞作家,但刘安推动了楚辞由藩国向宫廷的传播,主要原因是刘安擅长辞赋创作,又值即位不久的汉武帝“爱好艺文”,两者一拍即合。刘安是叛王之子,为朝廷所警惕和防范,在献《淮南子》时所作的《离骚传》,对屈原进行了黄老化的评论,再联系《淮南子》反复提及智伯的命运,能够理解刘安的处境和心态。淮南王文学集团以辞赋著称,《淮南子》与散体大赋同时形成,且具有散体大赋的基本特征,它与《七发》《子虚赋》等共同塑造了汉大赋的文体样式。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的人才思想丰富深刻,其“用人之道”主要体现在治国重才、明于观人和用人有术等三个方面。《淮南子》的用人之道,不仅具有显著的黄老、道家色彩,而且颇受儒、墨、阴阳诸家“尚贤”思想之影响,表现出多元性、综合性、辩证性和致用性的特色。《淮南子》的用人之道是西汉黄老政治经验的历史凝结,虽然其理论内涵存在着传统专制君主政治的历史局限,但从实际的用人艺术而言,对现代国家治理中的领导者,仍然具有可贵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