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前人理论的深刻反思,马克·波斯特提供了一种解读媒介的新方法——“信息方式”。作为“信息方式”,媒介包含着哲学逻辑和历史建构两层内涵。基于后结构主义立场,“信息方式”揭示了媒介背后的哲学逻辑:媒介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构型,语言的结构性权力促使媒介在交往行动中构建着主体、世界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根据不同的哲学逻辑,媒介可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媒介的历史建构意义体现在,媒介的诸历史形态能合乎逻辑地建构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历史阶段,从而弥补同时期社会发展理论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局限。信息方式理论糅合了媒介批判学派的哲学视域和媒介环境学派的历史视角,开辟出当代媒介研究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创造出来认识包括自身在内的周遭世界一个工具,符号必然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向度:一是准确表达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意义;二是这个准确表达必须适合于特定的传播媒介.而且,由于任何媒介都有适合于自身进行意义传播的符号,所以我们审视和解析某种媒介主导下的文化及其特征,完全可以回溯到适合该媒介的符号及其特质之上.有识于此,笔者认为,以视听符号为其意义呈现和建构主体的电视,其符号系统的特性,也就内在决定了电视文化的普适性、多元性、建构性和碎片性等系列特征的社会呈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是党的文化建设实践主体在理论层面的升华。从哲学理性的视域看,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既是交往行为,也是价值重塑和实践创构行为,且彰显了三个理性向度。在交往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耦合中既回应了"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之问",又解答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党的文化理论建构关系的"历史之问"。在价值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依凭其价值期待,既阐扬"以人为本""家国一体"的辩证协调,又显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要旨的价值取向。在实践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既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辩证统一的实践路径,又创构了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行动诉求。  相似文献   

4.
作为与现实平行的虚拟技术,“元宇宙”正在以新型的范式架构人们的记忆并引发新的奇思异想。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表象,更是借助技术阐释世界的一种社会化新经验,是对现实主体的夸张式宣泄,对个体存在经验的新操纵。然而真实世界与元宇宙世界如何构成新的媒介域,这需要从人作为主体去回应和重塑新型社会关系。将元宇宙与古代创世神话并置,可以看出,元宇宙与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逻辑建构有着相似的模式,两者都意在开辟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空间,以求解人与宇宙时空的完美关系。而从媒介域角度而言,上古神话叙事与元宇宙之间是信息交流与控制的迭代——一个用语言文本演绎,一个用虚拟技术赋权,并起着配置社会结构、建构驱动社会组织的媒介域功用。二者不同的是,创世神话意在神幻的世界中建构“天人合一”的“道”,其宗旨是实现现实世界中天道、地道、人道、神道的认知统一;而元宇宙则仍沉浸在概念“自嗨”之中,尚需在主体世界生成新潜能,以体现技术闯入社会生态中的地位和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是意蕴丰富、构词能力强大的范畴,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考察。意识、媒体与科幻就是可供选择的三种角度。现实主义在内容定位上可能和意识相联系,关系到人们对存在什么现实、如何看待现实、何以改造现实所持的观念,在新媒介时代与第五次信息革命爆发、后人类理念流行和信息化艺术崛起等历史现象相联系。现实主义在形式定位上可能和媒介相联系,它以现实通过媒体中介表明其存在、媒介通过映射现实显示其功能、现实与媒介通过融合推陈出新等认识为前提。现实主义在功能定位上可能和科幻相联系,相关命题主要有三个:存在不同于生活现实的科幻现实,应当用穿越的方式看待科幻现实,通过交互性建构创造科幻现实。对于“现实主义”通过分化、渗透和融合产生的各种新范畴,可置于属人的社会层面、属物的产品层面、属事的运营层面加以考察,梳理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演变线索。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建构,以互联网创作为代表的鲁迅改编融合了当代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由此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媒介文化研究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接合理论为理解当代大众媒介建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学理性视角。当代大众媒介建构中的鲁迅改编在与当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接合过程中,以解构和建构的方式,在现实和作品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使人们在认识、理解和阐释新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规则的产生与完善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作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体育电影的叙事表达。规则对于体育电影叙事的影响主要涉及三种建构,分别为构建区分体育与现实世界的“异托邦”建构、对体育参与者进行规训的自我建构以及体现体育参与者主体性的匹配性建构。三种不同的建构方式在体育电影叙事中与不同种类的体育规则紧密联系,同时也使体育成为电影中权力关系的隐匿空间。  相似文献   

8.
价值关怀的两个向度及其统一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关怀包含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两个向度。终极关怀体现的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关注,而现实关怀则体现的是对人的具体存在方式的关注。人的存在本质和人的具体存在方式的统一性关系,决定了价值关怀两个向度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以中医药媒介形象为视角,对近年来新加坡英文和华文网络新闻报道中与中医药相关的语料进行分析。借助Python的文本分析技术,对英文和华文语料的特征词、情感向度和主题进行归纳,同时结合对具体新闻内容的细读,对中医学在新加坡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加以分析。通过网络新闻平台的话语建构,新加坡媒体向本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民众展现了一个全面、立体、多维的中医药形象。  相似文献   

10.
从艺术图像文本到媒介图像文本转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图像文本越来越具有“拟像化”的特征.媒介图像文本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与受众不同的传播互动关系;在“图像转向”时代,大众传媒构建了与受众互动关系的三重维度,即客观现实、媒介现实(拟态环境)、主观现实,媒介图像文本作为联结受众的介质,使这三种现实在受众视域中的融合成为可能,创造了具有虚拟化特征的媒介现实;同时,大众传媒语境也催生了基于媒介图像文本与受众传播效果关系的媒介修辞方式,受众通过对媒介图像文本的解构,还原并重构了关于现实的图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诗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诗学以历史的精神向度为焦点,依照别具一格的时空意识,采用一种充满真实感的、立体化的叙事策略,建构了一个体现历史演进的精神向度的世界模式。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介不断发展,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社交媒介—人—地方”的新型人地关系,然而现有的地方建构研究较少关注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的角色和效应。文章对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展开了概念性的探索,依托社会媒介化理论与地方建构理论,从媒介化的视角提出地方建构的概念框架。根据该框架,目的地的地方建构涉及虚拟空间、现实空间、虚实交叠空间等3个层面。在目的地地方建构的过程中,社交媒介不仅作为变量对地方建构产生影响,而且还作为社会语境融入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动态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技术构建媒介社会,媒介信息让受众从拟态环境中获得对世界的看法,建构个体与社会的思想观念,培植行为方式,改造固有文化。媒介化社会中人们消费着"符号",消遣着媒介镜像,"真实"与"虚拟"被媒介深度模糊,个体与社会在传播与传递中被建构。  相似文献   

14.
媒介对公共议题的建构影响着相关政策的变迁过程。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农民工政策变迁过程主要时间节点前后相关政策的媒介建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政策议题形成前、政策出台及实施过程中、政策变迁未完成时及相关政策进入落实阶段后等不同的政策变迁时段,媒介以其独特的议题建构方式,对政策变迁起着不同的作用。研究建议,政府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确定政策议题过程中应重视相应时期的媒介议题,在政策出台及实施过程中应谨慎对待相关议题的媒介建构方式,重视媒介的解读与宣传功能并及时对政策效果进行反馈和修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理论是中国知识分子感知世界一体化和思考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早期例证之一。这一理论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呈现出中国文化问题的四个论说向度:变与不变的向度、离异与回归的向度、体与用的向度、现象与本质的向度,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反思此一理论的得失,对于深化全球化情势下的中国文化问题讨论和理论建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视觉在人类感官中居于首要地位。人们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眼见为实。但是,媒介为公众制造的“社会现实”的图像与真实现实世界相当不一致。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科学技术、经济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媒介为人们营造了狂欢的气氛,提供各种奇观,但似乎并没有使我们更接近真实和民主,各种偏见充斥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不得不痛苦的承认社会“真实”是由媒介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不同传播媒介对写作主体自我建构的作用,从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阐释,认为媒介方式决定了写作自我建构的方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使写作自我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一再被重塑,媒介不仅以工具功能在自我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以其所增长的文化功能给自我建构以影响,写作者必须建立解读媒介方式与内容的思辨模式,超越传播媒介的局限,以确立写作自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理论是中国知识分子感知世界一体化和思考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早期例证之一.这一理论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呈现出中国文化问题的四个论说向度变与不变的向度、离异与回归的向度、体与用的向度、现象与本质的向度,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反思此一理论的得失,对于深化全球化情势下的中国文化问题讨论和理论建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学视野下的媒介演进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媒介发展演进的历程看,自由包含两个向度,一是对时空约束的摆脱,一是对交互性的追寻。在媒介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围绕着第一个向度展开。而现代媒介发展主要是围绕着第二个向度展开。在这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自由的追寻与媒介环境对人的异化成为贯穿于其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20.
传播与媒介研究长期忽视空间的概念.当下媒介地理学所关注的空间,在邻里、城市、区域、国家等所有尺度上,都不是简单的观念,而是各种现象的综合体;也不只是自然的、地理的,还是社会的和媒介的.不同的空间向度既可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也可看作是精神层面的多种建构,具有观念形态的特征.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广泛介入极大地推动了空间复苏和空间转向,使得人类的空间感由实境转向虚境,由亲身体验转向媒介体验,于是本来以呈现和表达社会为己任的媒介反而成为社会必须关注、使用和依赖的对象,否则会威胁到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