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星际航行学和宇宙研究主要探讨宇宙开发的必要性和原因,人类开展宇宙活动的目的和前途,宇宙航行学对科学、技术、生产、文化以及对整个社会进步的影响.宇宙开发的哲学问题是研究人类和宇宙的相互作用的最一般的规律性以及人和宇宙相互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于成宝 《社科纵横》2007,(10):128-129
关于《易纬.乾凿度》中"四太"的意义,易学界有不同的认识,笔者对此进行了辨析,认为"四太"的说法乃是西汉易学家吸收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观念,在易学的体系内构建儒家宇宙生成论的产物;其以易学的术语,将筮法和思想统一在一起,从而构建起了儒学新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的近期发现促使我们承认,不稳定性和创造性是我们这个世界所固有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怎样认识宇宙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一个不稳定的世界中,绝对的控制和准确的预测都是不可能的。I.普利戈津阐述了这一新的世界观的形成,认为它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新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穹宇大美     
《青岛画报》2013,(3):46-51
相对于宇宙而言,人类的存在不过是沧海一粟。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为200亿年。通过太空望远镜,我们惊艳于宇宙中瀚如烟海的星系、星球,而对于宇宙的发现,人类仅仅是刚刚起步罢了。正像霍金所说,应加大宇航投入,以迎来一个像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的"宇宙大发现"时代。2月20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天文学家利用开普勒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而且今后人类的大部分生活将在这样一种虚拟实在中展开.虚拟实在开创了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也存在把人类带到与真实世界更远的地方的"危险".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虚拟实在归根到底还是对现实的物理实在的反映,虚拟实在扩大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活动领域,虚拟实在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6.
美学研究的问题、方法与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研究的问题、方法与对象徐岱1"美是难的"。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探讨审美活动的奥秘时所一再陷入的困境,使得我们对柏拉图的这个结论有了足够清醒的认识。但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正是这种情形使美学研究成了思辨领域的金苹果,诱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为探寻审美之...  相似文献   

7.
论感伤     
感伤绝不仅是个人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而是主体对宇宙、对生命意义最生动的触摸和共振,是人类心灵的诗意之源.感伤也不仅仅指涉一种风格类型,或者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一个独立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茫茫宇宙,无数困惑等待着人类去解开谜底。“如何认识我们自己?”是其中一道最简单也最复杂、最有趣而又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来自德国的绿树娱乐公司带着令人兴奋、着迷的一份答卷,与沈阳的棋盘山旅游开发区欣然携手,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一个认识自己、穿越自己的机会。耗资4.5亿美元的“玻璃巨人”主题游乐项目计划将于2004年9月开  相似文献   

9.
滇剑 《东西南北》2009,(6):40-40
挪威是北欧的一个小国,人口只有450万。然而,它却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年人均收入达到7.7万美金,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二,在联合国对包括人均寿命、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多方面条件进行的综合评比中,挪威连续多年获得最高分,成为世界上人类居住条件最好的国家,是人类真正的“世外桃园”。它是怎样创造神奇的呢?2008年11月中旬,我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探寻它的神奇之迷。  相似文献   

10.
围绕着"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吉登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分为"前历史"、"历史"和"历史性"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对应于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现代社会三种社会类型,并把"人类创造历史"的起点放在了启蒙运动.他认为,只有在启蒙运动以后,人类才真正谈得上对历史的"创造",此前的所有社会类型都只是在时间中"度过"的社会.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通过建立起著名的"结构化理论",吉登斯对人类创造历史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从总体来看,吉登斯的诠释扭曲了马克思的本来含意,其理论内部也隐含着难以弥合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孔学堂》2017,(3)
"穷神知化"是张载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表达的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说,"神""化"不仅内含了宇宙人生的奥秘,也体现的是人们意识当中的知情意的修养水平。这是张载哲学的特点,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莊賢普     
西方三圣,是佛教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 他的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其中, 阿弥陀佛代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和无量的功德;观音菩萨代表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则代表喜舍.  相似文献   

13.
“吸来和顺,香气纯净浓郁”的真正宇宙牌香烟已成了举国吸烟者熟知的黑龙江省名牌产品。短短几年时间,宇宙香烟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为此,笔者专程走访了生产宇宙牌香烟的穆棱县雪茄烟厂。这里仅从产品的商标这一问题去揭示宇宙牌香烟成功的奥秘。一、有效发挥产品商标的作用商标,是商品的标记,是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的一种特定的标志。它代表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的独特性质,因此人们形象地把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关于创造性的观点:作为上帝的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讨了作为创造性(而不是"造物主")的上帝概念。尽管创造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由于它与我们的宇宙是进化的——各种新实在是在时间之中出现的——这一信念相关联,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可信的概念。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三种创造性形式:宇宙的最初形成(大爆炸理论);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类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当把这种创造性本身看做上帝:上帝就是创造性。因而,上帝言说被赋予了一种可以用当今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语言而辨明的所指。在这里,上帝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他在现代对世界与人类生命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科学一般总是与公理、定义、推理等逻辑思维以及各种实验相关联,在人们的印象中,它难得与美产生什么关系.近年来却出现了"科学美"一词,这是不是某些人的杜撰或是美学"泛滥"的产物? 当然不是.实际上科学美学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一个时期内由于一些学者片面强调艺术美而曾被冷落,近年来随科学、美学的深入发展,它重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受到大自然、宇宙的美,相信宇宙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古代的希腊人、印度人、中国人都有一种从多样化中去追求统一的审美理想.古中国人曾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老子的对立统一观),但由于后来花了更多精力去研究人伦道德,忽视了对大自然所蕴含的和谐规律的深入探求,所以科学落后了.古希腊学者的心智为宇宙的奥秘、自然科学显示的美所吸引,他们执着地追求宇宙内在的秩序、规律.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数的关系是统摄一切的要素、美在于和谐与比例的观点,并从音乐、雕塑、建筑,乃至天体的运行规律等诸多方  相似文献   

16.
自律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对于自由主义和民主理论有着重要价值的一个关键词,对它的解读牵涉到对政治哲学中许多其他概念的理解.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律的"涉己"层面,即主体自身的道德自律上,而往往忽视了"涉他"的层面,即他人和社会也应负有支持和尊重个人自律的义务.本文以康德的自律观为立足点,试图探寻一种可以适用于公共领域的自律观.  相似文献   

17.
张佳星 《创新》2018,(1):28-29
不久前,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一款新版的"阿尔法狗"(AlphaGo)计算机程序能够从空白状态起,在不需要任何人类输入的条件下,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创造者给它起名叫"Zero(零)".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从零开始,能超越人类顶尖棋手的围棋技艺,听起来颠覆常理,让很多人心生畏惧.  相似文献   

18.
《青岛画报》2022,(4):72-73
科技不断进步,唤起我们对浩渺宇宙的向往,人类对宇宙的征服绝不会只停留在"到此一游",在未来,栖息在太空似乎也不是梦想. 未来人类要想在太空中生活,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殖民其他天体,如在月球或火星建立基地.另外一种选择是在太空中建立我们自己的栖息地.许多科技公司、建筑设计事务所陆续推出自己的"太空栖息地"计划.这些大胆...  相似文献   

19.
与热衷于探索宇宙奥秘的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1840年以前)则习惯于为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不仅使天和人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干范畴,而且也使天人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亘贯终始、恒提恒新的主题.在天人关系上,与西方哲学侧重主客体的对峙和分离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主客体的和谐混一,这使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家各  相似文献   

20.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