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深化课程改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孕情于情境之中、诱思于探究之中、建模于问题解决之中、创新于实践运用之中,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和谐文化萌发于上古,形成于先秦.和谐是一个科学的理念,反映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谐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和谐文化为儒释道所尊崇、为各民族所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相似文献   

3.
词体文学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具一格的批评形态.它发端于宋代,承传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具有抒情性、感悟性、组合性等审美特征.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大飞跃.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其科学技术在过去数千年中曾经遥遥领先于欧洲.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曾经是科技沙漠的欧洲,而没有产生于中国?从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以史为鉴的观点及今后我国科技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于”能否作为后缀,这是针对现代汉语中“谓词+于”结构而言的.因为“谓词+于”结构在古汉语中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这当中的“于”是介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结构中的“于”是否仍然是介词呢?早在1963年,吕老就已谈到,“从古汉语里吸收来的于、以、自,语音上也都附着在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上.”“于”字还可以有“大于”或“等于……”之类的格式.①在某些《现代汉语》教材中,“在于”“勇于”也被列入动词.②  相似文献   

6.
于慎行是晚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于慎行一生淡泊功名,凡三黜三起,而难进易退.他由翰林而礼部而内阁,以一位典型的馆阁之臣的身份,完名全节地走完人生的历程,赢得“有明一代之完人”的美誉.在于慎行的生前身后,曾流传开一些与其相关的并称,现今可考知者有“二于”、“鲁两生”、“于、邢”、“于、冯”、“七相”、万历前期“山左三家”等六则.这表明于慎行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民族和谐是国家统一稳定的基础.中国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肇始于5000年前的炎黄,发展于汉唐,盛行于明清,延续到近代,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起了重大推进作用.研究古代的和亲政策,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溪文化在空间上生成于五溪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在时间上,萌芽于旧石器时代,初步形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秦汉时期.在文化结构上,以傩文化、巫文化、盘瓠文化为主,同时融巴蜀文化、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洞庭湖区文化于一体,显示出文化的多元性.“蛮”、“濮”等不同族系的居民是五溪文化的早期创造者,华夏、巴人、百越等早期族群的互动对五溪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涧于日记>,清季张佩纶著.原由丰润涧于草堂石印,凡四册.1966年台湾学生书局据清宫藏本,影印入吴相湘教授主编的<中国史学丛书>.佩纶另著文、诗、奏议、书牍,合称<涧于集>.<续修四库全书>据涧于草堂木刻本影印. <涧于日记>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一年,其中有多处断层,特别是缺失光绪十年中法战时佩纶在福建督师败奔等重要实录,极为可惜.然而是书反映晚清朝章国故、世道人心,仍富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编辑学创立于上世纪中叶,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和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作为出版业内在生命的编辑文化创新对出版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力的功能.这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直接推动媒介传播的原动力、内动力、基本动力.编辑与出版本是传播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产业化特别是传统出版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在多媒体互动发展的今天,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对一切新老传播媒体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与不可代替的作用.编辑学是一种普遍通用于各种文化传媒的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陶然亭的革命遗迹和历史胜地为切入点,再现了近代以来众多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追溯了陶然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苏州怡园园址,有一种说法是此乃明代尚书吴宽“复园”旧址,据说其旁侧小巷名尚书里也缘于吴宽,因中如今翠竹环绕的“玉延亭”就是“复因”中的旧景。实际上,这一说法和关于“玉延亭”的解读都有讹误——吴宽在今怡园附近没有宅园;其“玉延亭”也不在苏州而是在北京;“玉延”所指也不是“翠竹”而是“山药”。  相似文献   

14.
各家注本对“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的理解多有龃龉 ,有人并据以认定《滕王阁》诗作于《滕王阁序》之前。考有关史料和上下文 ,王勃的《滕王阁序》当作于其《滕王阁》诗之前。  相似文献   

15.
传奇《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前人的笔记、话本所提供的素材重新创作而成;它之所以能以昆腔演出,则得力于叶堂对宜黄腔的改制。可以说,传奇《牡丹亭》是文学、戏曲“通变”的产物。目前出现不同的演出本,正表明《牡丹亭》仍与时俱进地处于“通变”之中;也只有如此,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方能在不断的流传中趋向繁荣。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的女性评点是《牡丹亭》研究中的一大亮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牡丹亭》的女性评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解析.文章从吴吴山三妇本的研究、《才子牡丹亭》的研究、《牡丹亭》女性评点的整体关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牡丹亭》女性评点成果进行了爬梳整理,希望对《牡丹亭》的传播史、评点史及女性文学史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心理期待和感情需求去理解剧中的人物,认同杜丽娘的行为,并以此观照自我的生存状态。在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和男性评点者不同的重情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元代宣文阁共有多位鉴书博士,但王沂却鲜有人关注,其名往往被同为鉴书博士的周伯琦所掩。本文通过钩稽史料,证实王沂不仅是一位精于书画鉴赏的鉴书博士,而且早于周伯琦首任于宣文阁。  相似文献   

20.
渌水亭是北京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既是帝京的江南,是"城市中的乡村",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表征着明清易代之际,满与汉、北方游牧民族和江南之间文化上的对峙、冲突和融合。微妙地折射出清初京师对江南的武力征服和文化上对江南的倾慕和向往。渌水亭在清初的出现意义重大,负载和发挥了特殊的政治和文化上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