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辩证法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前沿,而《新世纪的辩证法》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这一新前沿得以更为充分的彰显。内在关系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矛盾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等多种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尽管各位学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其所阐述的辩证法理论形态各异,而其根本宗旨都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2.
赫伯特·马尔库塞对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观点持不同意见。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继承的不是列宁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英国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学说,法国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而直接的、主要的来源是黑格尔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中,又主要是《精神现象学》的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个来源还是三个来源?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三个,马尔库塞关于马克思继承的是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而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片面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说,理应否定  相似文献   

3.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是列宁研究认识论问题的主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阶段形成的标志之一。过去,我们对《唯批》中包含的认识论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较为注重,但是对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却不够重视,研究不多。我认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唯批》的有关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把握《唯批》的哲学思想全貌,深刻理解《唯批》在整个列宁辩证法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体领会《唯批》何以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阶段的标志的深刻含义,对于批判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唯批》的贬低和攻击,无疑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拟从这一角度作些初步探讨。一、《唯批》是列宁探索认识论辩证法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4.
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和革命性,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总体性”特点的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辩证法和革命相统一的哲学性原则。柯尔施反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哲学提出批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绝对化,破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意识形态施“意识形态”的功能,强调主观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相关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问题一系列论述的整体出发,论述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实际上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系列宁逝世后,列宁研究院为纪念和学习列宁、宣传马克思主义、维护俄共(布)统一等现实需要而编印的专题文集,着重阐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展现了列宁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俄国化策略.该文集编印出版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起到重要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列宁的这一重要论断有以下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8.
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是第二国际重要理论家之一,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其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基础、社会历史辩证法、意识形态的结构分析和社会主体论"等四个方面,较为深入地阐发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内部对话》翻译、出版的缘由张翼星近些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特别是在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中,为了了解国际研究动态和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对照,我努力将教学、科研和翻译结合起来,在推进教学、开展科研的同时,陆续翻译了西方学者的...  相似文献   

10.
黄仕军 《东方论坛》2004,(3):127-127
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7月出版的<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追寻>)一书,是山东大学王凤才博士潜心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十余载,所形成的一个阶段性理论成果.这是一部系统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观的学术专著,它是在"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研究"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拓展、加工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一些研究列宁辩证法思想的文章中提出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只是到了列宁的《哲学笔记》提出辩证法要素十六条,才第一次描绘了辩证法体系的轮廓。我觉得这种看法的科学性需要研究。这里涉及到怎样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也牵涉到怎样恰如其分地评价辩证法要素十六条,以至《哲学笔记》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下面就辩证法体系问题从历史角度谈点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王雨辰教授《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是作者在多年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最新成果,是近年来国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扛鼎之作,它的出版标  相似文献   

13.
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观点就是把马克思辩证法理解为社会辩证法或主客体辩证法,而对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则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事实上,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是一种具有批判和革命精神的思维方式。从恩格斯创立自然辨证法的过程可知,马克思不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局外人或异议者,二人的思想是一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单纯的人本主义哲学,为其片面化思想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段若非同志在《哲学研究》1980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中的一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段文”),对哲学界一向认为的列宁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段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已详细考察了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着重研究并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列宁在辩证法核心问题上没有什么发展,如认为列宁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贡献,就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内涵、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多样化的局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本文提出判断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三条标准,并以卢卡奇和弗罗姆为例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科尔施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描述了他提出的著名的“总体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思想,以及他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批判。八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和研究他的这些理论观点,对于新时期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段若非同志在《哲学研究》1980年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中的一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段文”),对哲学界一向认为的列宁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段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已详细考察了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着重研究并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列宁在辩证法核心问题上没有什么发展,如认为列宁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贡献,就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的“混乱”思想,因而需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科尔施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描述了他提出的著名的。总体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思想,以及他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批判。8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和研究他的这些理论观点,对于新时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在这部光辉著作中,列宁所发挥和发展了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无比丰富的.认真研究《哲学笔记》,探索列宁所发挥的辩证法思想真谛,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其中三段重要的论述,作些粗浅的探索.(一)“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在读黑格尔时……”(《哲学笔记》第111页)  相似文献   

20.
“晚期马克思主义”(Late Marxism)是一个让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相对陌生的概念。之所以它能够让人感到似曾相识,是因为它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晚期资本主义”(Late Capitalism)这个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核心概念,从而将它构想成为与之相呼应的某种马克思主义规划。而之所以它又让人感到陌生,是因为在具体的政治理论中,它主要是与杰姆逊1990年出版的争议很大的《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对辩证法的坚持》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