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民镇 《求是学刊》2023,(5):149-158
《左传》引《书》,或径称篇题,或以“《书》曰”“《书》云”“《国名+书》+曰”“《国名+书》+有之/有之曰”的形式引入,可反映春秋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习惯。《书》类文献篇题的确立应不早于春秋时期。《书》类文献篇题中的“诰”“告”“誓”“命”,原先都应该是表示行为方式的动词,后向文体称名转变,已有“以体命题”的意味。春秋战国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愈加巩固“诰“”誓”“命”作为文体称名的意义,文体命名观念也得以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农村的婚姻与家庭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人类发展中曾以家庭为单位占有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劳动,实行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生息和繁衍后代。社会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细胞。而家庭又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平行的夫妻关系和垂直的父(母)子(女)关系组成,正如《易·序卦》所言:“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即“合二姓之好”达到“上以事宗庙,下以续后世”之目的。就是说,婚姻从形式上看是男女两性生理上的结合,而本质则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婚姻与家庭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习俗的变异,而且涉及到伦理道德、社会意识和心理学等许多领域,是社会的缩影。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被彻底推翻,文化意识和社会习俗因之而产生了很大变化,延续近三千年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亦伴随着一个个政治运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表现也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特征。经济在发展,政治在进步,社会在前进,作为社会生活细胞的家庭与组成家庭之先导婚姻自然而然地也在向完善的方向发展。本文拟就建国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婚姻与家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中道家的老聃是一个史官。《史记·老子列传》说老聃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贞《索引》谓:“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 ‘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可见,老聃学说的渊源,跟他担任周代藏书室之史应有直接关系。 老聃做的是史官,也是管理藏书的官。当时的藏书不外乎以史官作的《春秋》为大宗。此外,如《诗》、《书》早已公开传布。《庄子·天下篇》所谓“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足见这些文献并不一直在官府,已有些人 “多能明之”。至于《易》原…  相似文献   

5.
(一) 在日本,家庭问题已严重到总理大臣必须表示关注,政府也要适当过问的程度。中曾根首相做施政方针演说时曾慨叹过:在一片经济繁荣声中,日本人和日本的家庭,常常有一种“孤立威和不安威”。他认为,“充实家庭的基础作用”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经济企划厅每年编印一本《国民生活白皮书》。共1983年版,打破以炫耀生活水平为主的惯例,着重  相似文献   

6.
“浙江”原是江名,后来演变成为省名。它出现于秦汉以前,初见于战国时纪录成文的《山海经》,次见于西汉的《史记》及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祭大禹,“至钱唐(今杭州),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越绝书·记地传》:“勾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固陵后改西陵,即今萧山西兴)。文中提到的浙江即今之钱塘江,尚不是政区的名称。钱塘江古称浙江,据《方舆胜览》说:“浙江,取其曲折以为名。”《大明一统志》又说:“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读史方舆纪要》引卢肇的话也说:“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三说雷同,都和江道曲折有关,折加水为“浙”,故浙江又有“之江”、“曲江”等别称。  相似文献   

7.
无论读《论语》或研究《论语》的人,都会对《论语》编次的杂乱无章感到头痛。朱嘉《论语集注·学而第一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他认为《论语》各章还是有中心和目的的。不过,就《学而篇》而言,每句话就是一个中心,如果都是“学者之先务”的话,那“先务”也就太多了,还哪里算得是“先务”呢?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当孔子时,诸弟子撰记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语而前后篇再出也。”这或者接近实际,也可能就是编次杂乱的原因。汉代的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论,善者从…  相似文献   

8.
实际生活中,终其一生没吐过一个骂字的人怕是绝无;小说中不著一句骂词的怕也仅有。几乎是:人人道骂语,书书写骂语。《金瓶梅》把骂语自然地写进了书内,书中骂语较他书为多。书中无一人无骂语,无一回无骂语。百回大书,径以骂詈标目者即有七、八回,几乎十之有一,可见骂詈之多: 5 《郓哥帮捉骂王婆》7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22 《春梅正色骂李铭》24 《惠祥怒詈来旺妇》45 《月娘含怒骂玳安》75 《春梅毁骂申二姐》79 《刘二醉骂王六儿》既然无人无骂语、无书无骂语,何以对骂语讳莫如深,不加以研究呢?盖因骂语是村粗  相似文献   

9.
清人潘德舆在论述《水浒传》一书之“愤”时,认为其作者是在“大声疾呼前代之乱,以警当时之道也”。这话,很有代表性。明清作家继承并发展了那个萌芽于先秦、成熟于汉代的“发愤抒情说”。他们在论述小说的社会功能时,不论是“大声疾呼前代之乱”,还是本朝之乱,都是为了“以警当世之道”,即为当代的人们敲起警钟,提出警告,以便找出改善的办法。“以警当世之道”,正是明清作家所以要继承并发展“发愤抒情说”的共同用心。  相似文献   

10.
古代家书发展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古代尺牍的一个组成部分,家书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它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名篇问世,令人美不胜收。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书说类”云:“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 ?》之篇。春秋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其实,《君 ?》篇是周公对召公的一种告语,即告诫之辞,实难说是书信。刘勰认为书信之体始于春秋战国:“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①刘勰着眼于书牍的社会功能与当时时代需要的密切关系,颇具眼光。因为春秋时代,列国之间外交往来频仍,聘问…  相似文献   

11.
浙江素称“人文荟萃,著述斐然”之邦。地方史志源远流长,种目繁多,在中国方志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浙江方志的发展状况如何,有无独到之处,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考索。浙江地方志始于何时?一般的看法是把《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编撰)当作浙江乃至全国的第一部方志。清人洪亮吉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近世多数学者亦宗尚洪说,认为此书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我们则持不同看法。《越绝书》并非方志,把它归入地方史之林更妥。理由有三:其一,《越绝书》现存十  相似文献   

12.
参军戏探源     
“参军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了一个重要段落。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认为,“参军戏”是从古优演变来的。优,亦称“倡优”或“徘优”,出现于西周末年,是专供贵族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他们能歌善舞,“滑稽调戏”,也还能模仿别人的言语行动,如楚国的优孟就会模仿孙叔敖,以此讽谏楚王,善待孙叔敖的子孙。《通史》在论述古优的发展时说,古优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发展,由讽谏皇帝变为皇帝讽谏臣下的手段,论据是《太平御览》五六九《赵书》的一段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一 法的意义和作用 何谓法?先秦早期法家曾有种种说法。《管子》说:“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禁藏》)“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任法》)“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七臣七主》)就是说,法是君主为兴功惧暴、统治人民而给人们制定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上,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总是希望广大人民愚昧无知。因此,他们除使用各种手段愚弄、麻醉人民外,往往公开提倡蒙昧主义。远在先秦,当时影响较大的几个学派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蒙昧主义色彩。孔子虽主张教民,但却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至于道家和法家,蒙昧主义色彩就更为突出。《老子》书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因此,它公然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第六十五、十九章)韩非子则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又,以法为教”(《…  相似文献   

15.
周易的来源     
研究《周易》,自古称难。这部书从书名到内容,历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又于“术数略”载:“周易三十八卷”。许多人认为《周易》的“周”是指周人,然而,郑康成早即以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研究《易经》的著作,《系辞传》可称为早,其亦谈到《易》之为书也“难知”。求象者,易无达象;论德者,附会儒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传说,是古人难于《易》的绝顶之论。“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古代研究者如此叹难。除了《周易》本身之难解和文献资料不足以外,主要是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同法国一样,德国的家庭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巴尔巴拉·博伊于斯撰写的《德国的家庭生活——德国史上的新形象》一书搜集了二千年来德国历史上的大量轶事。同时,尖锐批驳了那些他认为是歪曲了过去形象的一些流行的思想、偏见和传说。有这样一种传说:人们情愿以“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来抵制今天的小家庭。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在很晚才结婚。据一部教区记录簿记载,十七世纪末,女的一般在24岁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王逸说得很明白:“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天问序》)。王逸以为《天问》是屈原放逐后借着问天“以渫愤懑,舒泻愁  相似文献   

18.
“自在之物”和“现象”是康德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没有“自在之物”,康德的哲学体系就建立不起来;同样,没有“现象”,也就没有康德的认识论。郑听先生在 《康德学述》一书中指出:康德的哲学是“严格的现象论”①。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认为,要正确掌握和评价《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9.
原工业化时期西欧的家庭、婚姻与社会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帆  陈钦庄 《浙江学刊》2002,(5):207-211
1 970— 80年代 ,门德尔斯将 1 4-1 8世纪末的西欧农村家庭工业 ,给出了一史“原工业化”的概念 ,引起较大的反响。“原工业化”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向 ,以农村家庭工业的迅速发展 ,并与商品农业相共存为特征。农村家庭工业经济是以“劳动—消费平衡”原则运行的。原工业化促使西欧的家庭、婚姻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作为劳动单位组成 ,男女的劳动能力是婚姻的主要前提条件。家庭的规模扩大了 ,家庭的劳动分工也导致家庭角色的变化 ,同时促使了社会的演变。农村工业生产者在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均产生较大的改变 ,一种“平民文化”得到体现 ,产生消费“过量的”奢侈品的倾向 ,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这种演变最终将导致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插屏是由屏风演变而来的一种装饰工艺品,多置于案头,以供观赏.屏风历史由来已久,据《周礼》记载: “掌次设皇邸.”郑玄注云: “邸,后板也.其屏风邸,染羽像凤皇以为饰.”因此有学者认为在西周早期就已使用屏风.而“屏风”之名则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