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制定的《实业计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全面、系统、庞大的经济现代化蓝图。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运用当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首次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对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将中国划分成三大经济区域,并对各区域内经济发展提出详尽规划;提出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发展以工矿业、交通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实现中国工业、农业的现代化;重视交通业的发展,以交通网络的构建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实业计划》处处体现出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的独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1919年产生第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制订的贯穿着对外开放精神的庞大计划。然而从它公布之日起,就有人嗤之为“空想”;此后的几十年中,它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今天,正确评价《实业计划》,并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护法斗争失败,孙中山回到上海。他回顾了民国以来革命多次失败和挫折的经历,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作为一个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他为民国建设有业无成、国事日形纷乱、人民日增痛苦而感到不胜痛心。他认为民国“欲图根本救治,非使国民群众觉悟不可”,要使国民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武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远东时报》6月号发表了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建设国家的宏伟计划─—《建国方略·实业计划》①,这是孙中山为谋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赶超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强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孙中山提出要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可与纽约、伦敦相媲美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本文拟从孙中山注重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原因、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利用外资进行武汉现代化建设及其建设武汉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正在开放和崛起的武汉现代化建设起到资鉴和鼓舞作用。一、武汉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实业计划》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三民主义演讲看孙中山的近代化构想钟卓安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奋斗轨迹,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转变。“三民主义演讲”,就是他实现这一转变后的思想结晶,也是他孜孜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不倦记录。在演讲中,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前提、基础和出路等重大...  相似文献   

6.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01,3(1):54-57
孙中山一生的理论著述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方略》(含《实业计划》)是其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近代中国的宏伟蓝图.发展交通运输是这个蓝图的核心部分,铁路建设是其重中之重.城市近代化的设想是这个蓝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发展,让人民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对外开放是实施《实业计划》的重要条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试图为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作重大贡献.然而,它最终却只停留在强国富民的美好愿望上,作为历史经验值得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正> 学习西方,赶超西方,把中国建成欧美或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甲午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望这位清朝“中兴名臣”、洋务领袖把他的改良祖国的主张化为实践,使中国在二十年内“能驾欧洲而上之”.第—次世界大战后又提出为实现祖国富强宏伟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建设蓝图,这就是著名的《实业计划》.本文企望通过对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和《实业计划》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认识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又适逢新世纪开端、中华民族正在奋起走向伟大振兴之际.此时重温孙中山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有关经济建设的<实业计划>,对于进一步推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宏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健  章宁 《南方论刊》2011,(8):10-12
本文以茂名滨海战略为例为切入点探讨孙中山《实业计划》在粤西地区的具体实践,就孙中山关于电白港口设想论述建设滨海新港区的作用和意义,就孙中山建设铁路的思想论证建设茂名段沿海高速铁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为茂名经济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卸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孙中山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行认真思考,提出了较完整的铁路建设的构想。他认为:铁路建设是二十世纪初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借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必由之路;铁路建设应以干线为主、以中心城市为主、兼顾全国;铁路的管理以“国家社会主义”为归宿。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构想充分反映孙中山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务实、开放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晚年的文化取向是什么?同以往相比,他这时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有了根本性变化,或者说是已从着力学习西方文化转向回归中国传统了呢?本文拟就《三民主义》演讲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分析.《三民主义》演讲是1924年1至8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所作的系列演讲.这个系列演讲全面阐述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际化发展是贯穿孙中山一生的理想与信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孙中山即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正式提出这一主张。《实业计划》的英文书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译作中国国际化发展或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可能更为合适。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严谨、细密、科学并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全国工业、交通规划,不如说是孙中山对于未来中国国际化发展的宏观设想。《实业计划》是近代以来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提出运用西方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帮助中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中国的战略。然而,这一理想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并未能够实现,这是因为他在晚年面临着极其错综诡谲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希望向英美寻求资金支持,以和平、渐进、开放的方式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却屡遭挫折。面对困境,他外争主权、内争政权,选择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力争完成国家统一。孙中山逝世后,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思想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国人对《实业计划》的解读亦常常忽略其国际化发展的理念。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这一思想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与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笔记》看列宁的“辩证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军 《理论界》2005,(6):67-68
列宁<哲学笔记>是关于辩证法构想的一个理论著作.本文的思路是以辩证法研究为主线,从辩证法史探讨辩证法的逻辑线索,并着重对辩证法纲要、体系进行了论述.文章最后阐述了"辩证法构想"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查阅《纽约时报》的多篇报道以及对伍廷芳本人的采访,加上知情人伍朝枢的叙述,参照当时的南方局势与伍廷芳的个人旨趣可知,在伍廷芳病逝前的一周之内,伍廷芳与孙中山的合作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伍廷芳病故之前的辞职通电就是伍孙同盟解除的标志。个中原因,主要是伍廷芳既失望于调停陈、孙矛盾的失败,也不满于孙中山不听他的劝阻,下令轰射市区,才觉得五年一无所获。在如何对待发动兵变的陈炯明与无辜的普通民众的问题上,孙、伍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职业革命家与留洋攻法的法律人兼外交家之间的身份差异。  相似文献   

15.
曾成贵 《江汉论坛》2001,(10):29-32
孙中山的心性文明论,以三民主义为依据,以振兴中华为归宿,是进步的思想武器,是孙中山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虽然这个理论不是那么系统,不是那么缜密,但只要我们从今天时代的要求出发,汲取这个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因素,并付诸行动,那么,对于实现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宏愿,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段云章 《学术研究》2000,1(1):75-83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近代化进程中,常常出现“落后优势论”、“超越论”和“非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各种构想,这是奔腾于世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股进步潮流交汇的产物。它对这些国家的近代化进程有过较大影响,并赋予其近代化道路以令人瞩目的新特色。在这当中,孙中山在这方面的构想,很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和品味。  相似文献   

17.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解决中国亿万人民的丰衣足食的问题、使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能做出贡献所制定的基本方案。方案对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模式、战略重点和对外政策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心设计。它是一个目光远大、气魄恢弘的经济建设的具体蓝图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几个资产阶级政党,为建立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本文试就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历史必然性来揭示孙中山的党务工作,并进而揭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遥遥前路,罔知所届”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早在1905年,孙中山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鉴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险恶,同盟会采取秘密结党的形式,入会者均须宣誓,誓词是:“当天发誓,驱除鞑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抱有强烈的信念.他1919年主持编著的《实业计划》,是一个包括六大建设计划的中国大规模发展实业的宏伟蓝图.他认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苦于商品销售困难,大批工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急着找寻新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如果中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就能够很快振兴实业.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有些同志认为,孙中山的这个利用外资以振兴中国的实业计划,“不具备实现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未曾发生西方式的知识论转向,而是发生了中国特有的知行观转向.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最终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他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界定,重新探讨了知行关系,强调知与行之间的统一不再表现为单个人的"知行舍一",而是社会范围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了"知行分任"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