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的井冈山会师(又称“朱毛会师”),它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地区斗争,巩固和扩大红色革命根据地有重大作用,而且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人民、全党的武装斗争信心,具有极其深远重大影响。然而,这个曾经举世瞩目的井冈山“朱毛会师”是谁负责策应朱德的呢?  相似文献   

3.
回望井冈山     
嘎尔迪 《老年世界》2010,(23):34-35
我对井冈山的最初印象,源于读小学时的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文中说毛泽东与朱德两支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以后,由于白军封锁,根据地粮食奇缺,时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就和红军指战员下山往井冈山上挑粮食,他挑粮用的扁担刻着几个字——“朱德的扁担”。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朱德元帅》后,朱老总的亲属和全国人民又一次沉浸在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中。朱德元帅本是四川省仪陇县人,可是却有一个亲侄子落户在江西。他叫朱俊书,今年 63岁,是江西一家发电厂的退休工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敦厚憨实的老人激动地讲述了他与伯父朱德和伯母康克清的血脉情。 山沟里接来了苦孩子   朱德在家排行第四,是同辈中唯一念过书的识字人。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朱德始终忘不了当年亲人勒紧裤带抠出铜板供他上学读书,使他有机会走出乡村,走上革命道路的恩德。有道是,滴…  相似文献   

5.
刘建  周海滨 《老年世界》2014,(14):21-21
史沫特莱赠予朱德的稿费 爷爷有一笔巨款存放在德国。那是史沫特莱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的稿费。史沫特莱1950年逝世前曾留下遗嘱,要将稿费转交给爷爷。国外有关机构将这笔稿费交给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爷爷知道这件事情后,怀着对史沫特莱深深的敬意,亲自将她的一半骨灰安葬在北京,并在墓碑上题了字,此后他对稿费没再过问提及。  相似文献   

6.
颜东岳 《当代老年》2013,(12):28-29
朱德不仅对自l已的晚辈严格要求,而且常常循循善诱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为人民服务,要有本领,这就得好好学习。什么也不会,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句空活。”  相似文献   

7.
马广志 《当代老年》2008,(11):29-29
最早创建的红四军,便是朱德、毛泽东两军会师后,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成立的红四军。这是红军史上第一个“红四军”,也是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帜的部队。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  相似文献   

8.
光阴流逝,匆匆间,我所敬重的朱德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0个年头了。我曾经在朱老总身边工作了6年多,亲眼目睹了他老人家的伟人风采,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的谆谆教导,至今他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他的亲切教诲犹在耳畔。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在朱老总身边工作 我1960年被委派到朱德委员长身边作保健护士。  相似文献   

9.
朱德和孙子各坐各的专车,是广为流传的趣闻。有一次,朱德发现司机捎带他的孙子建建上学,心里很不高兴。他习惯地用手里的拐杖敲着地面说:“小车是国家配给我工作的,其他人上班、上学,不能坐这个车。我们不能有享乐思想、特权思想 !”朱敏见孩子有点委曲,便解释了几句:“马路上人多车多,大家见孩子小,让他自己去不太放心。”朱德不认为这是理由,大声说,“工人农民的孩子呢 ?老百姓的子女不都是自己走路上学吗 ?”后来,朱德又特意找孙子问话:“建建,是爷爷大还是你大 ?”孙子回答:“是爷爷大。”朱德因势利导,对孙子说:“那…  相似文献   

10.
陈杨桂 《老年人》2007,(3):36-37
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旧称宝庆)人。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他们一个是讨袁护国元勋,一个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朱德生前曾多次提到蔡锷是自己早期革命生涯的导师。确实,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位风云人物,相处时间虽只有5年多,却相互理解,相互倚重,建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  相似文献   

11.
海珠 《当代老年》2013,(4):24-25
年近七旬的蒋继林是福建龙岩连城人,他自创的“太极悬空书法”,即用左手写反字,被称为“八闽一绝”。蒋继林从小就喜爱书法艺术,写得一手好字。1991年的一次“书友”笔会上,他看到大伙都在案台上写字,觉得没劲,就想到离了案台试试。有了这种想法,他开始练习“悬空书法”。起初,老蒋搬来两条凳子,  相似文献   

12.
名人与书     
杨汉南 《老年人》2004,(10):17-17
朱 德 听 书 朱 德 病 住院,不忘读 书,但 纪大了后,看书困难,好请护士帮忙。一套《宁选集》,护士一字字读,朱德一句句地听。到重要的地方,朱德便意护士重读一遍。 胡 耀 邦 借 书 “革 ”期间 ,胡耀邦 失去 作,天天闭门读书。一天他 要长 子胡 德 平向 侯庐 先生借 书,指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黄陂区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她孕育和寄托着许多老一辈共产党人难以割舍的革命情怀。早年从这里参加革命的魏淑康,怀着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在离休后回到了这片热土。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了职务,但是这位有着近6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尽其所能,为党旗添光彩,演绎了长达16年坚持不懈、不求回报的捐资助学义举,体现了一位老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闪耀着共产党人服务为人民的品德光辉。  相似文献   

14.
1969年10月,朱德、董必武等一批老同志被疏散到了广州从化的温泉宾馆。 口含温度计也能睡着 刚到广州从化,朱德身体不太好,明显地表现出疲惫不堪。老年人血压高,又经过一路颠簸,自然嗜睡。医生量血压,还没等量完他就睡着了。护士帮助测体温,温度计还含在嘴里,他又睡着了。怕他咬坏温度计,只好叫醒。  相似文献   

15.
华君武的一生,最重要的当属漫画了。其漫画作品针砭时弊,以“尖税、辛辣、深刻”见长,可谓“刀刀见血,入木三分”,而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位“平和、热情、幽默”的老人。追忆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一生,他的良好品德与操行犹如随身佩带的“四块美玉”,令他的言行散发出灼目的光辉,引人欣羡与景仰。  相似文献   

16.
对陈利丹而言,“孝亲敬老”不只是他的职业操守、优秀品德,而且还寄予了他无限的感情对孝亲和敬老的深刻理解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影响了广西老龄工作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7.
杨丽艳  杨启 《现代交际》2023,(9):110-116+124
红色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创造出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地由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其在坚定理想信念、涵养政治素养、激发精神动力方面的重要价值,但目前存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淡化”、情感“弱化”、实践“僵化”等困境。高校可以从课程育人、传播育人、实践育人的角度化解困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8.
冯俐:我只不过是个小裁缝文/邓皓图/哈斯在199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冯俐让全国人民由衷地笑了一次。尽管许多人没在留心“编剧冯俐”这四个字,但微型音乐剧《天长地久》成了整台晚会不得不让人竖起大拇指称道的扛鼎之作”──后来的“春兰杯”评奖证实了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9.
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赴“全球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西吉县三全村三合中学支教。有一天,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同学们纷纷指出他的字写错了,他很惊讶。询问缘由,原来班上学生使用的大多是盗版字典,他们一直把错误的字当成正确的字。  相似文献   

20.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