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1,(22):32-33
赵匡胤,史称宋太祖,河北涿州人,无学历,历任后周朝代少将军衔的禁军军官。上将军衔的殿前都点检。960年,他在河南开封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开封。  相似文献   

2.
李晓巧 《东西南北》2014,(24):29-29
宋太祖赵匡胤的韬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他担任后周皇宫卫戍部队首长时发起的政变。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高超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很多史料都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石林燕语》里记载了个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3.
朱英 《东西南北》2008,(9):27-27
没有一种追求是不必付出代价的。当下对大龄单身男女青年各有一个称呼——剩男、剩女。其实,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早已是剩男剩女漫山遍野了,他们都很自觉地晚婚晚育,而且不搞同居,堪称一大历史奇观。说到底一切都是科举惹的祸。宋朝是建立在换皇帝比女人换发型还频繁的五代十国的废墟上,许多皇帝还没把龙椅坐热乎就被武人们给咔嚓了,而且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也是用同样的方式登上皇位  相似文献   

4.
做人当本然     
文章做到极处,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处,只是本然。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只是后周柴世宗手下一名将军,有一次与敌军厮杀,战马突然中箭而死。赵匡胤跌落马下,情况危急。这时.一名骑兵飞驰到他面前,跳下马喊道:"将军快上马!"情急之  相似文献   

5.
靖康通宝考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于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史称北宋。北宋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钦宗九帝,共一百六十七年。公元1115年,女真人首领阿骨打,在混同江(今松花江)边称帝,国号曰“金”。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公元1125年灭辽,随即南侵北宋,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陷东京城,俘掳徽宗、钦宗父子二帝北行。“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  相似文献   

6.
一、宋朝"命令之礼"概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皇帝制度时候,对于制诏有个简单的定义:"命为‘制’,令为‘诏'".历朝历代诏令的制度不尽统一,沿革至宋朝,种类仍旧繁多,依据各种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名称.古代官文书一般分为诏令文书、章奏文书和官府往来文书. 到了宋代,君主诏令文书的分类也更加细致,为皇权的强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宋史》职官志中记载:  相似文献   

7.
丁锐 《东西南北》2010,(1):17-17
大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是地道的“职业军人”出身,一身是胆,天不怕地不怕。可是,有一样他怕,“君举必书”的笔杆子——史官。  相似文献   

8.
黎靖 《东西南北》2010,(10):24-25
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了南唐,本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吴越。谁知吴越国王钱傲亲自拜见赵匡胤,并献上了吴越国的地图,以示臣服之意。  相似文献   

9.
叶适是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关于他的经济思想已有若干论述,本文拟将其放置宋朝整个社会背景中作一粗略探讨。 两税法问世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田制和相沿成习的限制兼并政策到宋代逐步衰弱。宋代统治者曾公开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石守信等拥兵权臣“市田宅以遗子孙”,“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①标志着宋王朝纵容、放任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以及“不抑兼并”政策的确立。此外,宋朝“许民辟士,州县无得检括,止以见佃为额。”②表面上利于小农,实际上手无分文的赤贫小农束手无策,而为地主…  相似文献   

10.
北信 《东西南北》2008,(4):53-53
北宋时期,产生一部《百家姓》。姓氏的排列依次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姓氏的排列没有照人数的多少,那么,它参照什么规律来排的呢?赵氏名列第一,因为赵匡胤是皇帝。而在当时人数不多的钱氏为何排在第二呢?这是因为人民拥护钱姓国王和平统一中国的决策,人民愿意和平统一祖国。  相似文献   

11.
宋朝磨勘制度是中国古代考课制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宋朝官职制度新的统一体系中,配合默契,运用灵活,在巩固宋朝的中央集权,笼络官僚士大夫,完善官职制度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特点。因此,从宋朝政治的历史背景上去把握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以及形成诸特点的社会历史原因,对于深入研究宋朝的官职制度是极有必要的。本文在研究宋代磨勘制度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就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加以初步的论述。宋朝磨勘制度作为宋朝考课制度的一个补充,是宋朝官职制度中官、职、差遣分离现象的一项必然产物,专门用于宋朝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唐朝的考课制度是在唐朝官制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考课制度中发展最完备的。唐代自武德、贞观中正式制订考课法之后,除  相似文献   

12.
正功臣封疆,终遇罢官免职,寥寥收场残生。现在轮到常程了。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中军帐外,开国大将石守信心有不甘,怅然若失。斩反贼李筠,诛叛将李重进,终换不得宋太祖赵匡胤的宽容,只得酒席宴间一阵涕泪横飞,舍兵权而去,委身天平军节度使,于太平兴国七年仙逝,谥号"武烈"。此后千年,历朝历代,皆有类似事件:功臣封疆,终遇罢官免职,寥寥收场残生。现在轮到常程了。  相似文献   

13.
明楼是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下面为方型城台,上为明楼.这种中国皇帝墓地样式起始安徽凤阳明皇陵,原为东西南北四座,如同城楼,自南京明孝陵以后,改为陵前一座.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楼前有石几筵,沿袭至清末. 福陵明楼建于1665年 著名的“关外三陵”之一的福陵,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位于沈阳城东10公里浑河北岸长白山余脉石嘴头山.  相似文献   

14.
质疑皇帝戏     
看完<康熙王朝>,又看了<天下粮仓>,我并不像很多人那样感到"心里很受感动、很受震撼,"反倒是越看越觉得有点糊涂.联想起近年时髦起来的"皇帝戏"、"皇帝广告",纳闷不知为什么眼下的编剧、导演们会一同看好历史上的皇帝,并极尽粉饰之能事.那些荧屏中的皇帝们如今被描绘成是那样高尚、善良、敬业和爱民的仁君,真的让那些已经不再对皇帝抱有什么好感的人,以为是一直错看了他们而感到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社会有丰富的尊老、养老思想和比较完备的养老制度。宋朝张九成曾说:"孟子开口必说‘仁政’.而所以为‘仁政’者,必先养老。"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证明汉代的尊老落实在了政府赋役减免的实际行动中。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六月"丁卯,幸赤城,亲见长老,问民疾苦,复租一年。"可见免除老年人子孙的徭役负担是国家资助百姓养老的最普遍措施。宋朝真宗天禧元年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皇帝要求宰相重视为朝廷选拔优秀官员,许多宰相也以此为己任.唐代宰相主要通过与皇帝当面讨论和向皇帝上书两种方式阐述他们选拔官员的思想,其内容丰富、深刻,对唐代选拔官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宰相选拔官员的职责及思想的论述,揭示唐代宰相在朝廷选拔官员中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以来,宋朝是绵延时间较长的朝代,但它的疆域,和汉、唐、明、清相比.却是最小的.如何看待宋朝的历史地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陈寅恪对其给予最高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钱穆则斥之为"积贫积弱".陈、钱两位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到底哪一种看法正确呢?笔者来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天降赤雪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自然现象,从南朝沈约开始,人们都将此视为赤祥,并进行了相应政治事应模式的建构.而宋朝孙甫却将其视作赤眚.孙甫从赤祥到赤眚的书写,反映了从南朝到北宋人们在灾异政治观念和实践上的某些变化.分析孙甫 《上仁宗论赤雪地震之异》 疏,对认识宋朝灾异与政治的关系、 灾异政治的实践效果及其内在局限,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东西南北》2014,(6):31-31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坐拥世间富贵荣华。可是也有皇帝崇尚节俭,并且毕其生如一日的,在这些皇帝中,道光帝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他不仅把节俭看成是人生的乐趣和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1985年第二期《社会》,有篇谈性欲和寿命关系的文章,根据八个朝代71名亲政皇帝平均寿命为47.7岁,31名历代名僧平均寿命为76.7岁,做出结论说:“可以断定,纵欲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相反,禁欲则是和尚长命的原因之一。”初读之,觉得论题有非常坚实的事实为论据,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掩卷一想,不对了,觉得这个结论,不过是一个猜想而已。皇帝同和尚的区别,不独是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和尚守身独处一辈子。皇帝美食,和尚素餐;皇帝以天下为敌,和尚与世无争;皇帝多动脑劳神,和尚则“万念俱寂”,这些,也都是皇帝与和尚之间的明显区别。照了文章的逻辑,岂不也可以得出结论说,美食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素餐是和尚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天下为敌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世无争是和尚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脑劳神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万念俱寂”是和尚长寿的原因之一?如果有位笃信佛教的老太太知道了皇帝、和尚之间寿命的差别,保不准还会作出结论说:杀生作恶太多,菩萨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