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文化自觉"的问题日益凸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况下,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困惑.对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辩证地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关系,创新民族文化,重树民族自尊,重铸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可以反观人类整体结构、总体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人反观自我个性的状态和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符号是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维度。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表达,后现代虚无主义文化下对文化符号的碎片化解读,全球化下文化冲突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挑战等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化符号记忆断裂,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当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感;运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群体传承文化符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我国青年"汉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当中,汉服运动在各地青年当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诉求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态。以广州为例的实证调查发现,"汉服文化"爱好者中"80后"、"90后"已经构成了绝对的主体,且以女性、汉族青年为主,文化层次较高。其主要目的是: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深化。而青年"汉服文化"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原因: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所激发的民族认同的觉醒;国内少数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身份的强调所引发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服饰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直观标识往往成为青年时尚流行文化的先锋。为此,我们要准确研判汉服运动中的青年及其组织的不同诉求,并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维视野和知识学架构来把握。青年事实性文化认同中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建构性认同中的关系性特征是当前青年文化的重要议题,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认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并不存在各种青年群体共有的、贯穿诸领域的实质性认同。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维视野和知识学架构来把握。青年事实性文化认同中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建构性认同中的关系性特征是当前青年文化的重要议题,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认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并不存在各种青年群体共有的、贯穿诸领域的实质性认同。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所积淀的民族文化使中国在世界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国内外设计师争相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产品形象设计灵感。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古朴、典雅、中庸的东方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成为世界时尚发展潮流所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形象设计,更具中国韵味,从审美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等方面,使消费者产生认同心理。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产品形象设计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7.
青年国家认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培育青年国家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近年来,香港不断发生青年团体以疏离大陆为目的的社会运动,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因之受到挑战。"港独"分离主义思潮是影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主要消极因素,它通过设置敏感议题、扭曲本土意识、操纵街头政治运动、强化分离主义理论伪装、煽动陆港对立等方式蓄意扩大在青年中的影响,以达到消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并最终谋求香港独立的政治目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从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政治法律制度规制、经济社会参与融合等方面稳步推进,全面清除"港独"分离主义的生存空间,最终加强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青年承担了文化传承重要主体的历史责任。通过文化传承保存延续和发展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青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文化安全的角度考察高校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刻性和紧迫性。在文化安全的框架下,通过传承教育、认同教育和认知教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改变,共同促进和成长,有利于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使我国的文化特质免于消失、消亡或同化的威胁。青年也认识到自身的文化安全属性,主动承担起实现我国文化安全主体和重要载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价值观渊源流长,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感受认识、价值取向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占据最高地位。如下调查资料显示出“三资”企业青年的国家观的实际状况。一、国家观的总体描述“三资”企业青年中,爱国意识、“民族复兴”价值观占了主流,大部分青年认为“中华民族不久将来定会强盛”。我们调查发现,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78.9%的人对此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认为传统文化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有力.0%的人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应向西方看齐”,80.1%的人认…  相似文献   

10.
由于港澳特殊的殖民历史境遇,港澳居民的国家认同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混合性"特征,人心的回归与法理的回归未能同步实现。港澳青年正在掌握着新社会运动的主导权,也日益成为影响地区国家认同状况的"关键人群"。港澳地区青年国家认同问题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深嵌在青年主体性发展、港澳地区本土环境的内圈系统、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关系的中圈系统,以及全球格局的外圈系统等多重系统中,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既面临着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要推动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就必须确立生态系统性的思维,重视各系统间的密切联动,积极构建并培育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内摄"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理论资源和青年价值观养成的精神渊薮。在实践层面,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关系却存在诸如单向度强势传播效果不彰、从受众角度思考不足、全球意识不深、双向合力不强等症侯,无法有力回应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断裂和紊乱问题。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应采取融合发展的立场,通过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化、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引导和塑造青年消费文化等路径,提升对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进而实现对青年价值观的重塑,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显时代价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当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依托媒体传统功能,建设高校文化课程教育体系,进而提升个体认知能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培养新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代际性和阶层性是当代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80后""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代际差异和阶层差异。"80后""90后"青年对国家层面价值观最认同富强,对社会层面价值观最追求自由,对个人层面价值观最注重诚信。在代际差异上,"90后"更向往自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80后"更看重富强和法治,并且"90后"的内部异质性大于"80后"。在阶层差异上,富裕家庭青年最认同文明、自由和法治,中产阶层家庭青年最认同民主,城市贫困家庭青年最认同平等和公正,外来务工青年最认同富强、文明和和谐,体现出不同阶层青年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黎巴嫩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黎马龙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接受了以黎巴嫩为"永恒祖国"的原则,并将之作为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的基础.但黎什叶派传统的以封建家族首领为核心的教派认同,在经历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挑战后,转变为以什叶派政治组织和民兵武装为基础的新什叶派教派认同.这种集体认同所具有的亲伊朗和叙利亚的属性,对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文化自信对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此,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重要性,明确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发展现状结合起来,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具体体现和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青青年新移民的社会适应与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对519名青年新移民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年新移民在各个维度的社会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经济融入维度青年新移民存在明显优势;在行为适应维度青年新移民与原住民的交往频度和深度不高、社区参与度低;在文化接纳和身份认同维度青年新移民对"上海性"认可度较高,对"上海人"身份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在并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青年新移民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白洁 《安家》2006,(7):217-218
没有风格的建筑是一种破坏性的建设. 传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对民族精神和生活习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独克宗古城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宗教和谐共处的社区。在这个社区的田野调查表明,历史上不同民族在此发生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接触和交往,在一个远离"华夏中心"的"边疆"地带身份和认同发生了改变,作为本地人的"藏"和外来移民共同构建了古城的社会体系,为我们展现了"汉夷杂处"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9.
<正>很多人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甚至老旧落后,这是一项很大的误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构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当前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华文化仍旧表现出推崇敬重。由此推断,知身为中华儿女,实在应该重新认知本身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通过表面主观臆断地评价。青年的发展关乎党的事业也关乎民族未来,面对部分青年自身贬抑中华文化、崇洋媚外、盲目西化现象,青年更应深自反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0.
海外中国青年构成情况日趋复杂、数字资本"渗透"意识形态、国外签证敌意给青年科研人员带来焦虑和不确定性。自身面对着身份认同、学业压力、文化差异、职业发展困惑等老问题和新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青年的政治认同主要呈现出内在的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一致性与多样性、价值导向与利益导向等特征。近年来,中国外交部驻芝加哥总领事及教育组同仁,通过到美国高校开展演讲、座谈、联谊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海外中国青年联系,并主要通过教育职能、核心价值、共同情感、历史传统等维度体现着政治认同行为实践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