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叙传”作为迥别于中国古代性爱文学的现代性爱文学特质之一 ,是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形成的 ,它的实质是高扬了真实性和主体性 ,使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的内涵更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意义的都市在中国的崛起,一种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新型的文学类别——都市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探求都市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都市文学的品格、特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这里登载的三篇论文,或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阶段性特征,或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都市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意味的种种现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刊希望借此专栏(本期当然只是一个开始)推动尚有不少言说空间的都市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 ,古典主义处于边缘地位 ,主要体现于学衡派、新月派和京派的文论、创作中。它是古今中外文学碰撞融合的产物 ,为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然生成的文化守成主义提供了合适的文学叙事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人学”的文学,怎样在人本社会中确立自己的创作走向、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有必要对“人本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譬如中国人本文学的历史轮廓、人本社会和人本文学的关系、人本文学的当下生存景观、中西人本文学的比较、人本文学的美学特征等等进行理性梳理和深入探讨。时至今日,我们尚未看到关于这个话题的集中论述和阐释。基于此,我们特开辟“人本文学发展笔谈”专栏,刊发一组短小精悍而又富有创见的文章,以期引起学界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何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多种看法.有的认为始于1898年或20世纪初的某些年,有的认为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都不具备现代性.更多的研究者虽然没有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但在相关文章里还是将"五四"前后(如1915、1917年)看做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起点.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1918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渊源作了考察,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传统为现代都市文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表现模例;古诗赋、唐宋话本、明清市井小说等文学样式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城市文化因素的人情世态;由于受封建意识形态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在表现人文景观之时,也融进了一些宗法概念和道德训戒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解殖民是后殖民时代的关键词之一,中国的解殖民化研究经历了从理论译介再到具体研究的过程,但至今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对翻译文学解殖民化的研究往往混合在后殖民理论研究中,而且专门探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解殖民化的成果十分稀缺。实际上,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具有浓厚的解殖民色彩,它主要通过以下翻译策略来达到解殖民的目的:中国文学主体身份的确立、弱小民族以及东方文学的翻译、翻译改写、被压迫阶层文学的翻译以及对传统的回归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文学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方法论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至今学术界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转型功能机制的论述并不多.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至少发挥了"导引方向"、"穿越时空"、"革故更新"、"尝试实践"、"务实求真"五大功能效应,其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同文同种”的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是源远流长的。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文化主要是学习中国,受中国的影响,然而到了近代,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新文学。这种影响有直接的与间接的,比较而言,后者要远远大于前者,但前者也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将中国现代戏剧电影文学放到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纵横交错的考察,可得出如是结论性意见:中国现代戏剧(话剧)文学和电影文学是孪生姊妹,同时诞生,同步发展,比肩走向成熟;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一致的特点和规律,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独具特点和规律;集中体现中国戏剧电影文学规律、特点的剧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戏剧电影文学的最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8,(2):49-57
文学形式是诗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文学形式问题的认知关系着一种诗学形态对文学本质、发展规律等重要问题的判断。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的契机正是胡适等人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格律诗学在语言和文体方面对文学发展之束缚,从而提出了革新中国文学的必要性。受其影响,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亦在汲取和整合中西诗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从"内形式"和"外形式"两个方面来重新建设新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译介现代中国文学的国家,来华记者和一代代中国学家是其传播与接受的主力。不同于日本汉学家对古典中国文学的译介是为了找寻归属感、亲和性和凝聚力,日本中国学家长期译介现代中国文学的政治意味浓、现实考量较重,且学理性较强。日本翻译、传播、研究和接受现代中国文学的基础和规模决定了它的深广度。  相似文献   

14.
个性主义的文学主题、异化人性的文学主题和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文学主题,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大文学主题.人本主义的个体英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自我感伤主义,构成了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在美学特征上的两个基本层面.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审美形式的天然亲近,对象征主义审美形式的天然拒斥,构成了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的一般美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中情爱、性爱、欲望的书写一直是创作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也有着对这一创作现象及其问题的不断思考。在当下社会文化的转型期,这类写作对文学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文学的本体是人生的诗意,其本质是推进人的精神、心灵的净化,更是对人的自身道德的提升,因而文学史的情爱、性爱、欲望书写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创作题材的选择问题,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我们有必要通过现当代文学史中具体创作现象、典型作家作品的历史辨析,以及其反映出的整体文学史问题的反思,期盼由情爱、性爱的生命体悟而深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部考察,警惕新的文化语境下作家欲望叙事对文学道德理想的削弱,真正理解身体写作的存在本体论意义。本期选发的这一组笔谈,也许观点不一,但目的在于就此引发更多的学者,对这类直接关乎人的存在自身的创作和理论问题,展开学理层面上的充分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在中国萌生,甲午战后,更是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狂飙巨澜,由此造成了文学观念、文学传统、文学体制、文学语言、文学传播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开始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巨大转型.  相似文献   

17.
四大文化思潮与现代中国文学关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文化与文学互动关系的认知结构,对现代中国文学多元共生互补并进的演化轨迹进行考察,便会发现“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消费文化”所形成的四大文化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嬗变过程显示出的三大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同的“渗染”或“制导”作用,与各种文学形态或系统凝结成复杂而深微的错综关系。只有精细地大胆地洞察与剖析这种关系,才有可能深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或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析学以高扬人性的思想冲力,冲启了中国文学无性少爱的突破口,实现了中国性爱文学和理论批评的新生,奠基了性爱文学批评新质,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使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边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而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更是从自身处境中生成,并对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构成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铃木修次先生所著《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一书,是一部中日比较文学专著。该书的要义可概括如次。 作者认为,就中日两国的文学主流而论:中国文学是经世济时的文学,是现实主义的文学;而日本文学则是玩物游情的文学,是超现实主义文学。中国文学重“风骨”,贵“言志”,文势卓拔高迈,泼墨雄浑畅扬,以主旨鲜明、文理通达为高;而日本文学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