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认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关系是考察现代社会矛盾运动的一个基本视角。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为经济伦理的形式协调和实质协调的关系。在西方伦理学史中,康德的形式义务伦理学和舍勒的实质价值伦理学,分别提供了满足形式和实质的合理性协调要求的伦理学范式。文章强调,为了实现我国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应该努力建构形式和实质相统一的经济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伦理经济学或者称之为经济伦理学,在国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伦理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都认为,在人们研究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深入到人的伦理原则中去,不把伦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经济现象是解释不清的。其实从中外经济发展和伦理发展的历史看,许多人都竭力把经济学与伦理学在更高层次上加以融合。众所周知,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对象,探索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性的科学,但是,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究其实质是离不开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经济学中所研究的市场、价  相似文献   

3.
人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从较长历史时期来看,哪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动机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稳定的、不可变更的基本影响?在人类的经济思维之中,哪些东西是人所一贯追求的理性终极目标?经济行为的社会道德评价和善恶价值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科学真实?很明显,上述经济学的本体论、目的论、伦理学、方法论、动机一行为理论等基础理论的阐述,都有赖于“人的经济学本质”这一问题的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4.
陈涛 《社会》2017,37(6):71-104
要把握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对其基本思维方式进行辩护和反思,我们应将它置于它曾经努力挣脱的学科体系中,并把它视为对现代伦理学的一种回应。本文通过检讨涂尔干和列维-布留尔的道德科学对伦理学的两点批评来触及社会学的基本主张。针对伦理学把自己理解为一门立法科学的定位,社会学强调只有从对道德事实的实证研究入手,才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的规范。针对伦理学把实现人的本性作为道德的目的的观点,社会学主张从社会功能出发来界定道德。可以从这场争论中看到社会学如何试图通过对经验现实,特别是非西方民族的宗教和社会形态中的合理性的把握,突破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典范地位,进而为人们构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供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段秀芳 《探求》2004,(2):26-29
一直以来,对“制度的合理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领域,认为制度的合理性取决于制度是否合乎道德原则。本文则从社会决策论这一外在于伦理学的崭新视角对“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加以剖析,认为制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实际上可分为两个根本问题:第一、制度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第二、制度是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平衡的唯一有效方式,即社会只有通过制度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进而阐明社会决策论可以为现代制度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与现实立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体系中,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它的原则表现为定言命令,即道德律;善良意志也是自律意志,只有有意识地尊重道德律的行为,即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义务是贯穿于康德的伦理学体系中的一条主线,一种行为只有是出于义务,以义务为动机,才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的发展中出现了道德推理多元化的新现象。就层次看,有原理多元化、实践多元化和个体多元化;就程度而言,有激进的多元论和温和的多元论;就合理性而言,则是原理多元化较为可取。人们运用于经济伦理的道德推理的原理主要有后果论、非后果论,以及结合了后果论和非后果论的综合社会契约论、规范性原则等。原理多元化与综合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与道德相对主义有一定联系,但不能归结为道德相对主义,而是民主社会长期存在的经济伦理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伦理学中,一些不同进路的理论不约而同地对倾向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德与人的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具有某种道德倾向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判断,对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行为有预先决定的作用。伦理一般主义者与伦理特殊主义者就道德原则合理性问题展开论争,前者认为,道德原则作为道德倾向而存在,后者则彻底否认了道德原则的合理性。一些学者通过自然因果律和道德原则的比较所得出的理论给道德倾向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第一,进行道德的本质倾向和非本质倾向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道德的归因;第二,道德倾向作为道德原则的本质这一新的理论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原则理论并不矛盾;第三,道德倾向在道德选择中展示出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同时,受复杂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改革中的现代经济条件出发,对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征以及它同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规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首次作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发展伦理学是关于发展善的学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伦理学以发展善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发展伦理学视野中的发展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展价值;二是发展道德,因而发展伦理学实际上是研究发展价值和发展道德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科学。构建发展伦理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社会发展人本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和对人的发展行为的有效伦理约束。  相似文献   

11.
张巍卓 《社会》2019,39(2):214-241
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滕尼斯的社会伦理的核心是重建政治社会的秩序与风尚,一切价值最终都要融入社会;与此相反,齐美尔的社会学思考从一开始就以对社会伦理的批评作为前提,他将超越社会的个体生命视作伦理的目的,对他来说,生命不仅意味着身处社会之中的个体具有饱满个性,而且从自身孕育出客观的、适用于他自己的伦理责任。从帝制时期到魏玛时期,德国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交织与合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德国社会学史的清晰主线。  相似文献   

12.
杨喜梅 《唐都学刊》2007,23(6):52-54
农民工国民待遇问题既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当前,我国农民工国民待遇缺失严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制度对农民工道德权利的忽视,具体表现在农民工道德行为选择自由权的缺失、农民工道德主体人格平等权的缺位以及农民工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的缺乏三个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靠公正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对农民工关怀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与非理性的纷争构成了现代投资决策理论演化的主要脉络。本文从古典经济学对理性的最初描述开始,系统讨论了博弈论框架下的理性特征、理性预期对现代金融理论发展的影响、有限理性修正、凯恩斯批判、噪音交易的存在性以及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解释,最后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经济学本质,对现代金融决策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了全面理论梳理。  相似文献   

14.
吴柳财 《社会》2005,40(4):52-76
京剧《四郎探母》讲述的是宋辽两国交战,主人公杨四郎身处两个家和两个国的伦理困境中,而铁镜公主、佘太君、萧太后等人对情义的认同和坚守最终成全了杨四郎探母乃至回令的故事。晚清至民国,京剧《四郎探母》在民众当中十分流行,广受欢迎,但1949年之后这部剧却经历了四次大讨论,并屡次被禁演,而在解禁后又长演不衰。对四郎的同情和理解与对四郎“不忠不孝”“叛国投敌”的批评和斥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认为,京剧《四郎探母》所表达的传统中国社会是情理社会,而人们也正是通过以情理为基本取向的社会行动最终铸就了一个以情理为基本精神的社会结构。情理的根本是人伦,人伦精神贯穿于家国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5.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刘伟航 《阅江学刊》2011,3(5):99-106
"义"并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意义的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个附着物,是与其他道德、事物、行为相联系的中介,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人们行为道德的内在规定。在《三国志》中,与"义"有关的词汇则近70个,超过了"忠"、"孝"、"仁"三者词汇的总和。以"春秋之义"来表达时人的道德态度,指导、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大量以"义"为名的杂号军职的出现是三国"义"伦理的两大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常思勇 《唐都学刊》2006,22(3):35-38
哲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一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史,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主要包含有两大方面,其一,经济学体系中有关其基本前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认识和争议,受到了哲学理性概念的深刻影响;其二,哲学对经济学最为深刻的影响,就在于其为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提供了理性演绎法、历史归纳法、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Utility of Gambling Reconsidere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utility of gambling, which entails an intrinsic utility or disutility of risk, has been alluded to in the economics literature for over a centur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any utility of gambling almost unavoidably implies a violation of fundamental rationality properties, such as transitivity or stochastic dominance, for static choices between gambles. This result may explain why the utility of gambling, a phenomenon so widely discussed, has never been formalized in the economics literature. The model of this paper accommodates well-known deviations from expected utility, such as the Allais paradox and the coexistence of gambling and insurance, while minimally deviating from expected utility.  相似文献   

19.
There are numerous ethical theories from which faculty may choose to teach in undergraduate philosophical ethics courses. Whether learning such theories results in ethical behavior change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If one of the goals of teaching ethics is to support ethical behavior, the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re merited. Within the past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emphasis on mindfulness and compassion-based practices in particular, as applied to psychotherapy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Such findings have bearing on ways in which compassion-based practices might be fruitful in the philosophical ethics classroom. This article will identify issues with the dominant approach to teaching philosophical ethics, focusing on the need for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action. It will also explor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utilizing mindfulness in the classroom, with a focus on compassion-based practices such as loving-kindness, to contribute to meeting this need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philosophical ethics.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ttempt to move beyond the impasse of ethical objections to reusing qualitative data. In doing so, there is no intention of dismissing the importance of ethical debates, in fact, quite the opposite. The debate about ethical reuse needs to be deepened and broadened. First, the current terrain of research ethics will be summarised and situated in the context of broader philosophical ethical frameworks. In contrast, the debates around ethics of archiving have often been narrowly focused on participants' rights. The framework of debate should be broadened first by recognising other entities traditionally deemed within the scope of research ethics, namely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and the public. The second useful broadening of the framework is provided by a deontological ethical stance with its focus on duties. In the final section, this expanded framework will be used to rebut several common ethical arguments against archiving qualitative data: archiving violates confidentiality; informed consent for reusing data is impossible; reusing data violates trust between researcher and participant; and, archiving creates an unacceptably high risk of data misrepresentation. If a more general philosophical debate on ethics has something to contribute, the central message must be that no single ethical claim is incontestable. The conclusion will position these debates in a wider context by asking what is at stake when the boundaries of ethical discourse about sharing data are drawn too narrow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