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之洞在“经世”—“洋务”的路上后来居上 ,“最乐道”“中体西用” ,为“务通”、“务本”力言、力行 ,在晚清大员中罕有比匹。用多维的辩证分析、综合的复合性思维透视 ,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作用是两重性的 ,但其主要政治品格是一种应对“大变”、“全变”历史趋势的新的“不变”论。“中体西用”论是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文化整合心路历程上的一座“幽巷”和“迷宫”。生动活泼和不断推陈出新的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文化整合 ,不宜也难用“体用”这类带有单一、单向思维定式特征的传统范式去规约。  相似文献   

2.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毅 《东南学术》2000,(2):88-96
在自1898年诞生以来的世纪风云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经历了数个关键性阶段 :张之洞“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思潮”—“学衡派”思潮—“中国本位文化论”—“现代新儒学”。在这百年心路历程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在逻辑的发展上固然不乏有其理论体系不断创制更新和主观心态日趋平实开放的“变异”方面 ,但它作为同一种社会思潮的整体连贯性即“遗传”基因却从未中断过 ,而且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本质所包含的三个层次(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阶级之争)上 ,均凸显了三个极具传承性的基本特征 :(一)在“中西文化观”上 ,具有一定的文化融合意识与笃固的民族本位立场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泥足深陷的思维模式 ;(二)在“古今文化观”上 ,具有相当的批判求新精神与强烈的回归传统愿望 ,“返本开新”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执迷不悟的一贯主张 ;(三)在政治思想和态度上 ,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取向与整体的改良主义性质 ,反“激进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不约而同的政治论调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从未间断的文化史,它的时间之长,底蕴之厚,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然而,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几千年的国门,导致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两种文化的相遇,也产生了激烈的文化冲突。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表明,文化衰败,民族灭亡;文化繁荣,民族兴盛。那么,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如何利用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因素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在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样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传统儒家思想资源的批判继承与转换创新,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项。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过程上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个古今中西之争愈演愈烈的过程,一方面是西学无孔不入地传播、渗透和濡染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来到中国的西方概念及理论等无一不在中国化,也无一没有中国化。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不仅必然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而且还得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古今中西文化的汇通工作,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取新复古,别立新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这样一种别立新宗的最佳历史选择,批判继承,转换创新,既取了马克思主义之新,又复了中国化民族共性之古。  相似文献   

6.
杜维明先生在《儒教东亚兴起的含义》一文中的中西文化比较观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中西文化比较应坚持"双重标准论",即西方人应以中国文化作为参照标准批判现代文明的弊病,中国人则应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标准对自己传统的文化作深入的反思。杜维明先生正由于混淆了两种文化在现代发展中的不同语境,导致了他在立论上的一系列自相矛盾和虚假论证。坚持"双重标准"的原理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吸收异质文化的因素才能有真正的进步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是随着他对中西文化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地域说、古今说和类型说三个阶段,最后定型为类型说。冯友兰以生产方法为标准把中西文化分为以生产家庭化为基础的文化和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文化两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基本是可取的,对现实仍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主义,或称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主义,是近代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思潮,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最初的本能反应模式.在文化传统主义者看来,中国文化优于他种文化,近代文化的进化必须以传统为本位,因而它排斥或轻视西方文化,具有一种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文化传统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这一文化思潮进行系统的剖析,对在新的条件下借鉴和继承文化传统,建构中国新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逐步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近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开始了在比较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变革的过程中,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经历了中间的制度层面,最后深入到文化本质层面,最终完成了对西方文化本质的认识,也完成了近代中国文化观的最终革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步入近代之后,遇到强势的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围绕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经历了"体""用"之争、"改制"之争、"民主共和"之争和如何在吸纳新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各种辩论,在争论和辩驳中促进了新文化的建构,所以中西文化关系始终是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基础和轴心.由中西问题,引出了古今问题,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并采用何种方式使旧文化具有新价值.围绕此问题,从寻找旧文化的病根和挖掘传统的新价值两方面,重新审视和更新传统文化,从而古今沟通,促使传统再造与重构.因此,古今问题是近百年间文化变迁的又一轴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