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宜敏 《人文杂志》2006,(4):129-138
明代前期,由于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特别是由于大张旗鼓地归并全国寺院,三分天下僧人,严控度牒发放,限制僧伽数量,颁行《周知板册》、《寺院名册》、《申明佛教榜册》、《榜示僧教条例》等一系列严酷程度为历代闻所未闻之掌控佛教事务的规章制度,致使天台宗于罹遭元末兵革蹂躏之余,复蒙雪上之霜,迅速趋于疲弊委顿。惟赖象先真清、妙峰真觉诸位禅德深心护持、着力兼弘,方使教观之旨幸免坠堕。至万历年间,无尽传灯法师重立天台祖庭,讲经著述,弘法授徒,教观双举,信法两被,即讲即修,四十余年如一日;致使天台祖道再获中兴。  相似文献   

2.
明代前期,由于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特别是由于大张旗鼓地归并全国寺院,三分天下僧人,严控度牒发放,限制僧伽数量,颁行《周知板册》、《寺院名册》、《申明佛教榜册》、《榜示僧教条例》等一系列严酷程度为历代闻所未闻之掌控佛教事务的规章制度,致使贤首宗于罹遭元末兵革蹂躏之余,复蒙雪上之霜。但是,醉心圆顿法门、深入华严三昧之高僧,随处建立华严道场或兼弘贤首宗旨之硕德,并未因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而绝迹。至万历年间,以克振家声、光前启后为己重任的雪浪洪恩大师,尽扫训诂俗习以及胶守古注不敢旁视、如生盲依杖一步难舍之陋,独演经文,直探佛意,拈示言外之旨,恒教学人以理观为入门;每次登座开讲,日盈万指。法席之盛,独步江南。终于启贤首宗百代之衰,光流后世。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具体表现在商人诵持、抄写、捐刻佛经,出资开窟造像,举办或参加各种斋会,与僧人交友往来,延请密僧禁咒除厄,前往寺院祈子延嗣,结成佛社,本人或后嗣出家为僧,死后由僧人为其设斋诵经、撰写墓志等方面.同时中土商人对佛教在汉地进一步传播与发展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向寺院与僧伽布施,资助各种佛事活动,协助僧侣往来各地,帮助僧侣寻觅经书,本人或后嗣成长为弘扬佛法的高僧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张籍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诗题中的“海东”不是指日本和新罗,而是指渤海国,其反映了唐朝与渤海国诸多方面的交往关系.《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与渤海僧人之间的交流作.品,其内涵丰富.从作品的内容看,渤海不仅盛行佛教,而且佛教的天台宗在渤海巴经流行.唐朝诗人与渤海学问僧之间赠诗交流以诗会友之情跃然纸上,诗人赞颂了渤海僧人不畏艰难困苦来到唐朝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且他们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渤海僧人可以熟练应用汉语与外文,佛学造诣颇深,可谓集才学、医学和佛学于一身.  相似文献   

5.
僧祐是我国南朝时期的律学高僧,他精通萨婆多部的《十诵律》,以研究、讲习律学著名于齐梁,受到当时朝野的崇敬。僧祐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研讲戒律、修缮寺院、度僧人、塑佛像、建立经藏等。然而,真正奠定僧祐在中国佛教史、学术史上地位的则是其编撰的《出三藏记集》。该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完整的佛教目录,录中著录了大量珍贵的佛经、经序、高僧传记,时至今日仍然是僧俗各界研究、学习佛学的重要工具书。从目录学的角度而言,该录在著录内容、著录体例、分类方法上都有很明显的发展和创新,是我国目录学宝库中一部承前启后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蔡日新 《船山学刊》1994,(2):129-142
佛教东传,便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寺院佛画的绘制,早在三国时便已滥觞。孙吴时的曹不兴,也许是史传较早的佛画作家。当时僧人康居会携佛像入吴,不兴则加模写,惜乎其作已佚。讫乎东晋载逵,不啻本人信奉佛教,尤善雕塑与绘制佛像,他在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以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被时人称为“三绝”。萧梁时名画家张僧繇的佛教壁画被时人奉为佛画样式,有“张家祥”之称。李唐时期吴道子笔下的佛画。  相似文献   

7.
季潭宗泐是元末明初的临济宗名僧,明初先后住持中天竺寺、径山寺、天界寺,担任僧录司右善世,是当时佛教领袖.他撰《献佛乐章》,成为明代国家佛教法会的献佛歌曲;讲经说法,与明太祖唱和诗赋,拒绝还俗为官;奉命注释《心经》等三经,颁行天下;奉使西域取经,招徕藏民朝贡;推动设立僧录司等僧司衙门,管理佛教;推荐释道衍侍燕王朱棣,终致靖难之役;修建寺院,特别是主持徙建天界寺,成为南京三大寺之一;能诗善书,与来复并为明初最有名的诗僧.他既曾受到明太祖多年宠荣,名噪于时,最终又被牵连进胡惟庸谋反案,遭到皇权抛弃.  相似文献   

8.
明代宦官多崇信佛教.他们向寺院布施,礼敬僧人,修建寺院,怂恿皇帝违例度僧建寺,吃斋念佛,逃而为僧,组织养老义会,死后葬于寺院.明代宦官崇信佛教,既有与当时一般民众信仰佛教共同的原因,也有其个人或者说宦官集团的独特的原因,表现为其所处的特殊环境、悲惨而苦难的生活和境遇以及明代的宦官政治等.明代宦官的崇佛建寺之举,使佛教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和膨胀,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统治;耗费了难以计数的民脂民膏,对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总体上应予否定.当然,它也有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晖 《兰州学刊》2013,(7):53-57
明清两朝佛教虽不及前代兴盛,但其世俗化、商业化的趋势却有新的发展,这在江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苏、杭、嘉、湖诸府流行僧人与施主结为门眷、门徒的习俗,即某一寺院僧人固定地为某一施主提供佛事服务、获取酬金,而其他寺院僧人则不能参与的潜规则。门眷可以买卖,也可以继承,对于以经忏佛事为生的应付僧来说,意义不亚于田产、房产。  相似文献   

10.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林立、僧人众多,政府与僧团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政府崇佛政策的支持下,为西夏寺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本文主要从不同阶层的施舍、寺院买卖兼并土地、高利贷经营、宗教活动、纳钱度僧和亡故僧尼的部分财产施入寺院等方面对西夏寺院经济来源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