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政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劳动者。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激发人的创造精神,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重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巨大主观能动作用,就是重视人的因素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武晟 《探求》1996,(Z1)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作为全部历史观的基石。20世纪末期,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概括地说,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使 人们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力的结构只是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上去理解,在理论概括上忽视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结构问题时,既谈到劳动者这个人的要素,又谈到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分工这些物的方面的要素。同时,他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应包括:主体性要素,即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客体性要素或曰实体性要素,即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资料;结合性要素,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主要指生产分工与协作方式,以及劳动的组织和管理;渗透性要素或智能性要素,即渗透于上述三种要素之中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原理作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的高度,运用科技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论述了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阐明了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对于生产力水平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劳动者的质量与数量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农业劳动者所具有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探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可能增长幅度的时候,有些人往往忽视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过份强调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愈来愈深刻地表明了,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自然界。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揭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社会进步应当理解为社会本质的进步,其标尺是文明的程度。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创造着比资本主义及以往一切社会的文明高得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祉会主义进步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在曲折、不平衡的发展中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社会主义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进步论的立论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进步的力量源泉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加速器是科学技术发展、保障机制则是承认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钱津 《创新》2010,4(3):46-50
中国具有先进性生产方式的国有企业的劳动主体要提升觉悟与素质,成为代表社会先进思想和先进生产力的优秀群体,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尽快拉近劳动客体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劳动客体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国有企业生产方式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是直接结合的。而国有企业性质决定的以人为本的经营能够比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以资为本的经营产生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充分开发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生产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精神生产力。文化起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化”。人把外在自然“人化”的同时,从而也使人自身对象化了。在这种物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人类文明,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创造了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中,一般的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非实体性要素则包括科技、教育、信息、管理等等。在实体性要素中,则仍然是“人的因素第一”。在生产力系统中,个人生产力仍然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因为科技的进步不能离开人的主体能动性,任何科学技术都是靠人去掌握和驾驭的。因此,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非公企业的劳资关系也日趋紧张,并呈现出一种冲突加剧、资方单边获利、劳动者权益明显受损的失衡格局。鉴于此,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政绩观,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确立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劳动法律制度;推进工会制度性转换,增强工会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化劳动标准执法,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劳动者以及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合作共治,促进劳资关系走向大体均衡。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水平值的计算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研究和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劳动者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的水平值是由技术值、功能值、效能值的发挥和相互作用所决定。依据这几个值进行计算,可确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速度,进而判断发展原因。在企业生产中,管理值与基本单位发挥出的实际水平值成正比。科技知识的应用量与生产力水平值的增长率成正比,并决定了产品的产量、基本单位的数量和劳动时间按一定规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由资本扩张动力与市场空间两者的统一所形成的资本扩张系统,不仅需要吮吸自然界的“自然力”,还需要吮吸“人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来实现其扩张.这种为了实现资本增值而追求无限扩张的结果,在造成生态危机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发展危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危机”概念根本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其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那些被资本用于统治人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本身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发展成果,是历史的进步,其本身并非统治人的意识形态,而是资本赋予它以阶级性与意识形态特征;第二,受动性并非只有消极意义,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第三,由于上述原因,人的发展危机并不是资本力量对人的支配本身.所谓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上的悖论,指的是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的发展空间为前提,同时也在这种扩张过程中不断吞噬人的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人在社会性中表现为总体性与个体性的二重性,由此产生了人的两个层次的“自然力”:个人的自然力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资本逻辑在最大化的程度上开发和利用了这两种自然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资本扩张在人的发展方面的两个层次上的悖论:“总体工人”层次与劳动者个体层次.在“总体工人”层次上资本扩张生成了巨大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但与此同时又将“总体工人结构”蜕化为僵化的“蚂蚁社会结构”;在劳动者个体层次上,资本将人的各种潜能发挥出来并组织成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又使人成为贫困的动物式的“单面人”,最终使资本自身失去扩张条件而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劳动”的思想,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灭劳动”不是空想,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推论。“消灭劳动”的条件是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劳动者逐步退出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电脑的普遍应用已经展示了这样的前景。文章指出消灭劳动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文章还在劳动与生产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等问题的探讨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企业管理两重性的讨论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这两重性中究竟哪方面是主要的、最基本的。决定企业管理的性质的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目的、范围和内容,管理的原则、方式和方法以及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基础等等方面。我们认为,决定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性质的主要因素只能从管理的社会属性,从社会生产关系方面去寻找。第一,从协作劳动本身的特征看,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主要方面。管理就是对协作劳动过程的管理。协作是什么呢?从生产力要素组成来看,协作既不是劳动者本身,也不是劳动手段,更不是劳动  相似文献   

14.
人与经济     
今天,人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为他作为活劳动载体的职能,即作为唯一的价值创造者,而且表现为他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所处的地位。因此,从完整意义上讲,人已成为主导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工具的从属组成部分。1、劳动者作用的提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控制自身劳动的水平大大提高,活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已不要求人付出多大的体力,生产已成为复杂的、要求具备相当的教育与专业修养的高技能劳动。在技术与组织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条件下,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概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本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力概念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概念的内涵、构成要素、发展实质的分析的最大缺陷是具有非人本性。马克思主义人本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性的核心,因此,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即人类在精神支配下利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获取利益的劳动能力;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生产力要素即劳动力;要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因此,生产力发展的实质即人进行生产的素质、技能的发展,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论人本管理的本质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人本管理的本质笔者认为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人的全面解放,它包括人的物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解放。人的物质解放,即使劳动者全面富裕、生活不断丰富,而思想文化的解放是人的文化精神素质的普遍提高,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完全自主自立的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人的物质...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民族文化和社会道德的构建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第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现代化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内涵很丰富,但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其中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使其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实践中最重…  相似文献   

18.
罗锋  周玲 《社科纵横》2011,26(7):16-19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亦即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就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指导下,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之间找到了它们的理论契合点,并由此延伸出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证问题,即如何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胡忠俊 《创新》2021,15(2):29-38
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形态、劳动客体和社会关系的虚拟化进程,劳动从现实的劳动转变为虚拟的劳动.劳动虚拟性主要体现为劳动手段的"数字化"、劳动场景的"网络化"、劳动工具的"智能化"和劳动指向的"创造化".虚拟劳动产生的内在动因在于劳动主体自身特定的需求满足,虚拟劳动产生的外在条件是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信息时代虚拟劳动的具体形式包括科技研发劳动、信息化管理劳动和虚拟资本的投资劳动.虚拟劳动的特征表现为生产性、交互性、价值性和创造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劳动虚拟化过程中要防范劳动关系的矛盾与对立冲突;防止虚拟资本通过投资活动控制实体产业进而剥削剩余价值;预防劳动者的身心发展片面化、畸形化,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讲:“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的一个充满矛盾的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而综合国力的实质,也就是综合科学技术的合力问题.就是综合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协调的总体功能越强大,综合国力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也就越强大,竞争能力也就越强.否则,综合科技不能优化组合,相互对立,相互割裂,相互脱节,形不成有机整体的合力,发展速度就慢,就会被动挨打.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问题.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现状,在世界地位并不比别国差,我们的科学技术力量、人数并不比美国、日本少,外国能办到的,中国也能办到,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现在的问题,就是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速度问题.这就是不能满足单项成果的成绩上,要把集体这个力量发挥出来,就是综合科学技术力量的整体协调发展问题.也就是科学技术综合经营体制结构产业化问题.这样把多种学科的综合力量,组织起来,协调发展,形成强大的有机结合的总体功能,就能事半功倍,加快综合科技力量的发展速度,保证综合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