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知道 ,当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研究的生产劳动 ,主要是指体力劳动。虽然马克思也曾提出和研究过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问题 ,但那只是作为对体力劳动研究的延伸来进行的。他所创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而研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因而 ,我们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劳动学说 ,并摒弃最近数十年来形成的对生产劳动的传统而又片面的看法 ,从而重新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的研究和认识。一、正确把握我国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今天 ,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必须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不但体力劳动创造价值 ,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3.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是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七一"讲话发表后,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高潮.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日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召开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与认识的意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对劳动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论证,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我国经济虽然还处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并重的时代,但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条件和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劳动无论在内容和结构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劳动过程中以体力劳动为主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技术劳动对生产发展和价值创造越来越重要;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日益发展;高级管理劳动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劳动的全球化特…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 ,其他一系列理论都是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衍化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势必涉及到对一系列理论的深化。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因此 ,我们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同…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还是发展这一理论,都应该把具体的、现实的和发展的劳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出现了一系列的动态变化,劳动的内涵不断扩大,因而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作一划分,对劳动性质加以界定。只有重新划分了劳动、界定了劳动性质,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处理好社会主义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终结论由来已久 ,新世纪我国学者对劳动价值论又展开了新一轮争辩。其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并没有脱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框架。只要我们不断结合新的实践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从比较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直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学说。 1844年是学社会主义奠基人思想转变的关键一年。马克思最早用异化劳动的概念,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建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基本理论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以及正视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是劳动的重要形式是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阐述和剖析,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并指明实现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异化劳动现象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为此,全面认识和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前我国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深化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解,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但该制度在我国却没有获得良性发展。反而呈现出诸多乱象。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且未得到严格的执行。要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需要立法与司法机构共同发挥作用。此外。法律之外的社会规制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劳工标准和童工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理性态度对当前发达国家推行的劳工标准进行了分析 ,指出 :当前发达国家的一些政策和作法 ,包括单一的禁用童工和相关的制裁措施 ,既不实际 ,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帮助穷国的角度出发 ,作者提出了制订国际劳工标准的第三方案 ,并指明应由国际劳工组织作为执行机构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中的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数据,基于倾向分匹配的系统性样本选择方法对样本进行筛选,应用Horvitz-Thompson估计量度量长期劳动合同和短期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劳动报酬的影响。研究表明,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将导致女性农民工和男性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分别提高20.29%和11.76%,签订短期劳动合同将导致女性农民工和男性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分别提高10.86%和5.48%。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劳动报酬水平提高的积极影响,一方面缘于劳动合同有助于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缘于劳动合同有助于农民工社会保障享有率的提高。因此,政府部门督促企业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将会明显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有助于农民工工资的增长和社会保障状况的改善,进而有助于农民工劳动报酬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生是否享有劳动权的争论是学界热议但悬而未决的课题。中国宪法及劳动法律规范分析可以推演出的基本性结论是:中国大学生具备劳动者基础法理特征。针对实然法上的中国大学生劳动权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缺失的困境,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关法律规范,应以非全日制用工对中国大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界定。中国大学生享有劳动权益的落实需要对大学生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的期限、劳动工时制度、劳动条件等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厘清。  相似文献   

15.
"工荒"背景下劳资关系重塑与工会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工荒是中国社会嬗变过程中,多个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发酵、集中爆发的结果,它考验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资关系的重塑。中国工会作为一种人群参与率最大的组织,在平衡劳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应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前经济理论界出现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两种倾向,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与联合劳动的统一;利润共享、“见物不见人”的双重产权制度的角度,阐明劳动价值理论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特征和初级阶段国情特征,来深化认识、充分发挥劳动价值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龄劳动者是指离、退休人员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而继续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劳动者,老龄劳动者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能够成为劳动关系的适格主体,用人单位聘用老龄劳动者应视为双方缔结了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心线索,在劳动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目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而建立劳动分配正义理论,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平等存在。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积极方面和劳动的消极方面,或者称之为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批判劳动的消极方面,才能拯救劳动主体变劳动的消极方面为劳动的积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家庭经济学和时间配置理论可以证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受制于家庭分工的约束,供给曲线呈特殊的阶梯形态: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不断提高,且幅度不断扩大。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只有当工资上升到新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否则,工资上涨并不能带来供给增长。与这种特殊的供给形态相对应,工资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农业收入转向工业劳动需求。内蒙古、甘肃两省1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证明了这一判断。当劳动需求扩张时,由于工资的微调不能带动供给的微调,劳动力市场将长期难以出清。这提醒我们,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与用工短缺并存现象很可能源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枯竭,不能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