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尼尔·贝尔是当今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未来问题专家。他当过记者和编辑,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过各种智囊工作,从1969年起,任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是在美国社会科学界相当活跃的一位人物。在今日中国提起丹尼尔·贝尔,人们不免会想起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理论。①这是关于未来后工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设想。《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向世后三年,即1976年,丹尼  相似文献   

2.
林勇 《社会科学论坛》2004,(20):154-155
英国社会学家雷丁认为,在华人经济中,非正式的行为规则、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和随机性行为方式居支配地位.美国社会学家马丁·怀特也认为,一度被认为不适应工业社会的华人家庭机制其实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比美国注重个人的家庭机制更适应,非正式制度对华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走向信息时代的思考──知识信息、科技教育与理性思维殷富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的文明社会已经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从本世纪中叶开始,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这个新的社会形态,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相似文献   

4.
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22-127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服务业超过制造业而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在职业上表现为白领阶层超过蓝领工人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也由工业城市转变为后工业城市。后工业城市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与工业城市具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一个后来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十六世纪初欧洲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时,印第安人的社会尚在原始公社阶段;十七世纪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北美进入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时期;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时,美国的绝大多数制造业还处在工场手工劳动阶段。工业的发展明显地落后于英、法等国。但是,独立战争后,特别是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状况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1859—1899年,工业产品总值增加了6倍,投资总额增加了8倍,制造业的价值自1859—1914年增加了18倍,到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一位,到1913年更达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8%,比英、法、德、日四国的总和还要多。美国工业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呢?  相似文献   

6.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与主要价值观,也是推动美国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从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起飞至新政期间,美国国家对市场的管制较少,个人可尽其所能积累财富,这时期的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即经济个人主义。新政之后,国家力量开始深入社会每一角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团结与合作成为个人主义新的内涵,这种新的个人主义被称为"集体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7.
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从前工业社会的传统宗教说起 ,剖析了工业社会的宗教危机而导致的资本主义文化危机 ,展望了后工业社会的宗教回归并为之设计了一种“新宗教” ,从而揭示了西方宗教与资本主义文化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后半叶美国中产阶级的兴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华锋 《文史哲》2001,2(5):120-126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不仅仅使美国社会两极分化 ,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而且使中产阶级力量急剧扩大。作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美国中产阶级尤其是其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出于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社会改革 ,寻求社会公正 ,以使美国社会和平而有序地向现代社会转型。美国中产阶级因此而成为社会的黏合剂 ,起到了稳定社会的“安全阀”作用  相似文献   

9.
哲学视角的特殊性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观察问题的高度性和分析问题的深度性。基于哲学视角对后工业社会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第一,后工业社会表现为商品符号化,其背后是社会总体消费层次的升级;第二,财富资本化,积累性≠财富=流动性成为后工业社会基本财富观念和投资逻辑,投资经济+定价经济成为后工业社会经济运作中的主体模式;第三,货币霸权化,背后是美国霸权的强制性逻辑和暴力化事实,当今世界依然并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处于政治-经济学时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认为,世界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即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称为“第三次浪潮”。主要论著有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最近在我国已有中译本出版),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内斯比特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此前,还有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一书等。最近美国《芝  相似文献   

11.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这种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与应用,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 “知识经济”的提法由来已久。1962年美国的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首次对美国的知识产量和分布量进行测量和发展研究;1966年罗伯特·E·莱思在其出版的《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中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思想;而丹尼尔·贝尔则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在此思潮下,不少西方学者对未来经济作出了种种预测。先是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A·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后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了“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转型。急剧的社会转型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如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贫困问题凸显、社会治安恶化、政治腐败加剧等。关键时刻,美国民间社会改革和政府调控双管齐下,遏制了"城市病"恶化的趋势。但由于政府调控力度不够,治理效果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73年,美国首席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发表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1976年此书再版时,贝尔为之写了一个篇幅很长的新版序言。在这本书和新版序言中,贝尔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后工业社会”理论,这一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它包括: 1,贝尔认为社会的发展没有客观规律,只存在由人们假定的、可以从中产生模式和理论的图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辩论李庆余在美国现代化过程中曾伴随着三次关于现代化的大辩论,它们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20世纪初与20世纪70年代,反映了美国如何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如何完善现代工业社会与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全过程。对这些辩论的论述会有助...  相似文献   

15.
李荣荣 《学术探索》2013,(12):110-114
无家可归现象是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本文基于民族志田野调查,叙述美国民间公益组织及个体志愿者对无家可归者的救助,以及社会在救助过程中对“不羞辱”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文章借鉴个体化理论与“体面社会”的概念,思考多元的现代社会实现团结与和睦秩序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转型期,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一时期,美国社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美国式的认知失调"、政治实践与原则二者间出现裂痕、社会道德与政治日益腐化、社会问题频发和经济发展无序等等。由此引发了一场影响深刻的进步主义运动,使美国的政治理念发生转变,提出了新个人主义、政治与行政两分和新国家主义的思想观点,进而推动了美国的政治与行政改革。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城市化加速发展,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转折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急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与新的社会图景,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引发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由此引发了一场影响深刻的进步主义运动。由于进步时代的美国与当下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十分相似,研究美国进步时代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可以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过渡时期,后工业时代的优越性已经为我们所领略。但人类在享受后工业时代带来的便利和利益的时候,却忽略了历史的惯性作用。后工业社会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受历史规律的制约,它仅仅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间天堂。它自然继承了前两个社会阶段的所有矛盾,这些矛盾关系再经由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催化,必将会带来比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更加难以解决的危机。此次日本的核泄漏危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我们不仅要应付工业社会的各种危机,还要感受后工业时代危机已到来的紧迫。寻求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文明形态已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和谐、正义是中西方学者从古至今追求的理想目标,形成了包括马克思和谐社会理论,诸如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社会冲突等在内的众多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不失是人类的一大思想宝库。然而,当人类社会步入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社会矛盾的传导波及性出人预料。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一例。由此社会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把握物化时代的基本特征,正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倡导"中国模式"的和谐社会理念,人类社会在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试论农业审美愿景——新农村建设与环境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望衡 《江淮论坛》2012,(2):15-19,91
渔猎、农业、工业是人类历时并共时存在着的三种主要的生产方式,相应,自然界、农村和城市是人类历时并共时存在的三种主要的生活环境。目前的城市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按城市的模式改造农村,实际上是消灭农村。这种做法体现了工业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出现,实际上正在将社会推向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已有向农村回归的趋势。农业生产本来更切合人性,而农村也本具有宜居和乐居的优势。这种优势,在落后的生产力的条件是低层次的,但借助了工业社会高科技的优势和后工业社会新的农业观念,它有可能发展到新的水平。未来的农村将成为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未来的农业应让人类更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