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解释学源于对圣经等历史文本及其渊源的阐释,它深深扎根于人文科学之中,致力于对文本、历史与文化的解释。解释学家们的最终诉求在于揭示超越科学方法论作用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它专注于对现象的理解,所探讨的是实践性智慧,在实证科学无能为力的地方,为我们奠定了理解的基础。解释学对我们反思文化传统,对文化传承乃至全民思想教育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库恩科学解释学基于其历史主义科学观。"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科学解释学的3个核心概念,其它诸如"范例"、"反常"、"危机"等基本概念都可以从这3个核心概念中推演出来。这3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哲学关系可以依次从哲学解释学"理解"、"解释"和"实践"3个理论维度加以解析。其中,库恩科学解释学研究的意义和解释界限也应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以求融贯一体地理解库恩科学解释学。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理性主义科学观中,争论意味着一种非理性行为,是对科学发展秩序的干扰。但现实的科学研究活动却昭示着:科学争论是科学的真正生命线和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创造因素之一。其实,科学争论是一种集体理论研讨,它犹如一块磨石厉石,各种理论、假说、解释、推论等在科学争论中如金刚石在磨制中获得各个面一样最终获得其完美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争论本身产生了从根本上说来是"新"的东西。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科学争论中相伴着不和谐的"声音",它干扰了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之前关于科学实验在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通过史实论证,对科学史尤其是科学争论史上通过科学实验检验争论双方科学假说的观点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论述了认识科学实验作用的意义以及科学实验成为检验科学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原因。作者指出,深刻理解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有助于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神实质,坚持和运用这一重要标准,对于促进知识与技术创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解读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个体理解、群体认同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三位一体"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深刻把握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观,运用逻辑分析和史实论证方法,对常规科学中的争论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尽管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致力于解谜,但常规科学阶段也存在着科学争论。常规科学的争论发生在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也会在不同范式之间展开。常规科学时期科学争论与前范式、危机阶段种学争论的作用不同,它只能对科学范式产生煅打和锤炼的效果,而不能直接引发科学革命。  相似文献   

7.
工程最初被理解为自然科学的应用,然而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区别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二者间最简单的区别表现在自然物的科学同人造物的科学之间的区别,而创造性并不能作为科学同工程之间的根本区别。工程师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手段则是由规则给出的,而且是在技术可能性上有效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工程,需要引入技术解释学,并且把工程科学的哲学溶入技术的形而上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与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研究,在概念的界定上,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界定为一门“解释”、“理解”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在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对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具体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研究方法上,尽管运用了科学的哲学解释学方法,但方法论创新的程度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9.
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释”与“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分别被用来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方法论,并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新老实证主义者皆主张一元的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为楷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把握规律。新康德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张“理解”的方法论,强调从“意义”、“价值”的角度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哲学解释学提出了“解释学经验”的概念,将它作为理解的对象,意在把握科学活动与人类行为的本体论前提。笔者则提出“语境论”的解释观,将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的不同,归结为问题语境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作为一门在中国科学诠释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它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在整个马克思主义解释史上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