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雅遗址历史地理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雅遗址是塔里木盆地最为重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文章根据与之有关的历史文献以及从遗址中出土的NB53C卢文书两种资料,对遗址的历史地理问题做了探讨,考证其为汉代精绝国以及魏晋鄯善国凯度多州两个时期的遗址。对后一个时期来讲, 卢文书是最为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即后司是一字,皆读si,周因於殷文才分为二字,后才读同后音,即《说文》所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这是周以后才具有的后字的字音、字义,即后字的“今音”、“今义”。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刊张政烺同志《甲骨文“肖”和“肖田”》一文,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文章说旧版《甲骨文编》的编者不识“?弊?归进附录,新版《甲骨文编》收入了正编,释为“??并注明从人从少,《说文》所无,其义与少同,“丼辍奔础靶∮辍?张政烺同志不同忌上说,而“依形、音、义求之当即肖字”。我们把文章中说的理由归纳如下:一、因为“(?)”从人小声,“肖”从肉小声,声既相同,形亦近似,所以“肖”即由“(?)”(?)变而来。二:甲骨文“居”即《说文》“育”字,经前人考释,证据确凿。“(?)”变为“肖”,犹“居”变为“育”,其(?)化完全相同。三、《说文》训“肖”为“骨肉相似”,辞卜中(?)字凡数十,尚未见此义,然无不可以谐肖声之趙字释之。赵从走表示人行,犹是(?)字从人之忌。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的动态滑动匹配算法,用于从零件CAD产生的图形交换文件中识别基孔类型、提取基孔的形位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冲压工艺研制开发了数控转塔式冲床NC自动编程系统,可由零件CAD产生的DXF格式或IGES格式的图形交换文件自动生成零件的NC加工程序。  相似文献   

5.
元帅的马     
元帅是一军之主,他的坐骑当然也是百里挑一的。 战马勇勇因为“长一丈,高八尺,全身无一根杂毛”,而且在实践中练就一身铁胆和奔跑如飞的本事,被元帅一眼看中,成为令人羡慕的“帅马”。  相似文献   

6.
一、对甲骨文“卯”字的诸种解释在甲骨文字未发现以前,人们对“卯”字本义的解释多从许慎于《说文》之说解,认为“卯”就是“冒”,是“二月万物冒地而出”之“冒”。其字形“象开门之形”(见《说文》冒字说)。唯朱骏声稍有异议,朱氏在其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云:“卯,两扉开也,从二户,象开门之形,门从二户相向。”而古文“卯,从二户相背”,且“象柴门桑门。”这便是古人对“卯”的本义的解释。其后,人们便将其引入一切重要字书之中,从来没有人对之加以怀疑。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因其“卯”之形体与小篆稍有差异,因而引…  相似文献   

7.
释帚     
甲骨文有等.一般隶定为“帚”,释为帚之初文.罗振玉田:“卜辞帚字从,象帚形。其柄,本所以卓立者,与全文戈率之同意。其从。者,象置帚之架,损毕而置于架上倒卓之也。许君所谓从乃之;从巾,乃之;谓,为门内·乃架形之,亦因形失而致误也。”①唐兰云:“余谭卜辞作者,帚之初文,与等字相近.实象植物之形。《尔雅·释》:王注.:‘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埽彗,江东呼之谓落帚’。是帚之字形正象王帚一类之植物,以其可为场营,引申之,遂以帚为埽彗之称.习久忘本,遂不知帚字之本象构形矣”。②《说文,巾部》:“帚,所以粪…  相似文献   

8.
浅谈素描教学中主动造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刘太雷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画家胸中形象外化的过程。苏东坡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写道:“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者...  相似文献   

9.
余编《广清碑传集》后,又物色到近代大诗人杨云史先生传文两篇,以及显亲传文一篇、曹元弼先生传文一篇、王培孙先生传文一篇、仲呈保传文一篇,因该集已出版(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无法补入,故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备留心清代文献者参考也。江南山水清嘉,世多恢奇朗隽之士,而望族子弟,能渊雅自好者,吾于杨云史先生见之矣。顷以殁于海港间,讣至,一时知交大拗,全谓烽火已遍于淑衰,人群方渴望太平,先生之逝,直无恨矣。其孤宏柞叩首呜咽,乞为传日:丈与先君交弥笃,先君在日尝称道所为文字不去口,是知先君者,莫丈若也…  相似文献   

10.
“辛”及其字族在公元100年许使《说文解字》中,已产生了解释的含混与字族的失散。在近现代的文字研究中,又产生了各种歧误,直至目下仍未得到满意的考释。本文试图从对手族的整体考察中,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辛,甲骨文作:铁二十二、馀一,一、拾一,十、林一,九一、金文作:拾一十、后上十八,三、林一,九一、金文作:父辛簋、子辛卣。《说文》:“辛,秋时万物成熟,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千,辛,来也。辛承度,象人股。”吴其昌回:“辛之本义亦为金质刃属兵形之器,辛之形体亦由石斧1一形化衍而出,甚为浅著明白。盖由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巫觋之兴,世远源长,莫详其始矣。《甲骨文编》卷五:著录“巫”字、凡十六字。《古籀汇编》五上:著录“巫”字、凡三字。末注〈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说:“《说文解字》:巫,古文作(?),此从冂象巫在神帐中而两手奉玉以事神。许君谓从巫象两袖舞形,巫与舞形初不类矣。〈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巫,专训女巫。又本部“觋”下曰:“觋,能齐肃事神明者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后世男女皆作巫,罕有识觋者。其与工同意者,工尚巧  相似文献   

12.
说凵     
(音kan或qian)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件,由它充作义符,孳乳了一批汉字。但是,由于的形、义从许慎《说文》开始即遭曲解,在汉字整体演化中它又变化出几种形态,致使与其相关的许多字至今得不到科学说明,殊为憾事。《说文》:“,张口也。象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一说坎也,堑也,象地穿。凶字从此。”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二:“日象坎陷之形,乃欢之初义。”前殖按:朱、杨之说近之,然仍略差一间。U乃远古房坑之形。大量考古发掘证实,远古人类居室,多于平地挖数尺浅坑,夯实、置柱,再沿周边垒短墙,然后苫盖。U即…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史是由具有近六千年历史的汉文字承载着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从"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继而到"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去创造"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等,无不以象形来表现物态。在世界上,书法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本源性的影响,同时又对外来文化有着开放性的影响,这也是它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并引起世界性关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汉字释义二则杨时俊一、“名”字释“占有”义献疑“名”甲文作,金文作“名”。《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认为“D”即“夕”,《说文》:“夕,莫也,从月半见。”段玉裁注:“夕,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  相似文献   

15.
释“肱”     
“肱”字,在《尚书》、《易经》、《诗经》等先秦经籍中就已有用例。许慎《说文解字·又部》曰:“厷”臂上也。”“臂上”即指胳膊由肘至肩的部分。根据对肱字字形及其用例的分析,《说文》的这个解释恐非肱之本义。肱字尚未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对其形体说解为:“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厷,厶,古文厷,象形。肱,左或从肉”。这里所收的古文厶,原作(?)形,为我们探求肱的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说文》的学者,从来不曾怀疑过厶是肱的初文,即胳膊的象形字。章炳麟《文始》:“此初文纯象形也”,段玉裁注:  相似文献   

16.
1、引言电闪雷鸣,风狂雨急,大自然的这种震撼力量在原始先民的心灵中无疑印刻上了最强烈、最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在古籍中是屡见不鲜的:“烨烨震电,不宁不令。”(《诗·小雅·十月之交》)“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传·颐》)这种恐惧心理的形成,可以上溯到遥远的人类出现之时。2、雷和神、靈(灵)雷声和电光,是二而一的现象。电,甲骨文作(?),描绘出电光的曲折伸延状。雷,甲骨文在电的形状基础上加上表示雷声的符号:口或田。(因印刷原因,本文所引的甲骨文、金文大都略去。)《说文》:“申,神也。”(甲骨文“申、电”为一字。)又《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的文字构造本身正  相似文献   

17.
邪,从邑,牙声,本地名专用字。《说文·邑部》:“邪,琅邪郡也。”谓琅邪郡之字如此作。汉碑琅邪字或加玉旁,此蒙上琅字从玉而衍,山东省东部胶南县南境有琅邪山,今人书正作琊字。又有从耳作耶者,由音、形近是故也。在古代文献中,邪主要用为袤正字(又用为语助,本文不论)。邪、衺皆从牙得声,故可通用。《说文·衣部》:  相似文献   

18.
前答浠水王君问其乡语数事(凡事物名难举其字者),已见本学报一九五六年第一期拙著小学札记。兹又承询十一条,多与吾乡(广济)俗语相合,他处方言亦或有之,谨复如下:尚希王君与留心斯学者指正。一、口随张随合日丂乂丫.(此为王君所问原文,下为答,后倣此),此盖「周易坤卦」“括囊”括字送气读之,括囊,约束囊口使勿开也。「说文」“括,絜也”,「玉篇」“絜,结束也”,是其义;「说文」又有(氏口)“塞口也”(音同括),括从之得  相似文献   

19.
积微居字说     
释臧说文三篇下臣部云臧,善也,从臣,戕声,按龟甲文有(?)字,华八叶一版殷虚书契青又作(?),一卷六叶九版龟甲兽骨文字周金有伯臧父鼎字,从臣从戈,乃臧之初字也,盖臧本从臣从戈会意,后乃加爿声,甲文时尚未加声,故第从臣从戈也,许说为从戕声,误矣。说文臣训牵,云象屈服之形,礼记少仪云,臣则左之,郑注云,臣谓囚俘,此臣字之本义也,甲文臧字皆象以戈刺臣之形,据形求义,初义,盖不得为善,以愚考之,臧当以臧获为本义也,楚辞哀时命云,释管晏而任臧获兮,苟子王  相似文献   

20.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