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城乡化建设正在大力发展之中,国际化、城市化、现代化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如今,中国大部分省份、地区正处于大修大建当中,这就对许多城乡原有的地域风貌造成了很大冲击,使得当今社会城乡建筑基本趋于同质。"千城一面,万户同型"成为现代建筑的唯一特色,这对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特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域性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从古至今延续在艺术领域中的信息和知识,其主要以实体建筑作为特有的符号、文字,传递一定的信息,它与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政治形态、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当地的地势地貌有关,其建筑特色影响和制约着当地人们的行为规范、思想模式、道德准则,以及当地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本文对比中国古今城市地域性建筑特征的变化,针对当下很多城市化建设中地域建筑特色不鲜明、文化特征不突出的现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现代化建筑当中,使其在城市建设的改造中保持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乡化建设正在大力发展之中,国际化、城市化、现代化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如今,中国大部分省份、地区正处于大修大建当中,这就对许多城乡原有的地域风貌造成了很大冲击,使得当今社会城乡建筑基本趋于同质。"千城一面,万户同型"成为现代建筑的唯一特色,这对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特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域性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从古至今延续在艺术领域中的信息和知识,其主要以实体建筑作为特有的符号、文字,传递一定的信息,它与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政治形态、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当地的地势地貌有关,其建筑特色影响和制约着当地人们的行为规范、思想模式、道德准则,以及当地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本文对比中国古今城市地域性建筑特征的变化,针对当下很多城市化建设中地域建筑特色不鲜明、文化特征不突出的现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现代化建筑当中,使其在城市建设的改造中保持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设是物质建设与非物质建设的统一。物质建设是风貌建设,而非物质建设则属于风气建设。无论是风貌建设还是风气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城市才会充满活力,才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通辽市的城市建设发展必须要融入科尔沁文化的精髓,并使其成为自己的民族特色,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张帆 《民族学刊》2020,11(4):111-116, 147-148
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新时代洞察社会现实问题和发展取向的方略,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回望中华五千年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传统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属于璀璨的明珠;她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和宝贵的营造技法,其魅力超越了时间、空间。传统民族特色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当下因改革开放的负效应,西方建筑艺术造型文化的浸入,让我国各地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造型风貌文化正在消失,让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不断呈现而且已开始向乡村延伸;研究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已成为历史使命。本文以环洱海东、西岸白族传统特色民居新旧更替不同模式为样本,通过比较研究后发现以传统特色为主导兼容创新的新旧更替模式,在推动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的同时,还具有激活其经济属性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人们居住、工作的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乃至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载体,是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能够保持传统的城市风貌,同时赋予新的城市功能,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预防性保护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预防性保护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提出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最后提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筑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应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合理保护。文章通过对瑞士多个地区城镇建筑文化的参观学习,总结瑞士建筑风貌及主要特点,研究瑞士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结合中国贵州省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发展现状,思考中国城镇建设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共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人们居住、工作的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乃至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载体,是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能够保持传统的城市风貌,同时赋予新的城市功能,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预防性保护理念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预防性保护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提出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最后提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5,6(2):1-16,85-8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与多文化的汇聚地,其对清代及民国时期新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地汉文化和新疆多民族文化在新疆城市建设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特色,即双城结构,甚至多城结构。清代民国时期新疆的多个民族和多元文化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后新疆城市民族构成及文化多元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建设、宗教、民俗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疆的边疆性特征,使得其在军事上和边贸上的功能突出。清前中期新疆建立大批军事城市,至清末民国时期,这些城市的军事功能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一批兵团城市和军垦城镇出现,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型。  相似文献   

9.
郑晶 《中国民族博览》2017,(16):188-190
从城市公交站台的创新实例及研究背景出发,分析长沙市公交站台功能及造型设计的不足,制定改造设计内容;通过梳理长沙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符号及建筑语言将其根植于站台的改造设计实践中,在提升城市地方特色、强化城市名片的可识别性、完善城市出行方式体系等方面为市政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视角 ,将瞿昙寺独特的建筑风貌 ,历史和丰富的文物作为青海持色文化民族旅游的难得资源进行了新的探讨 ,并就瞿昙寺文物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胡超文 《民族学刊》2023,(10):120-129+160
族群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界就对其进行了持续的理论探讨,并积极开展中国族群研究的“本土化”实践,其中,族群关系对建筑文化生成与变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澳门城市发展史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色彩,是研究族群互动的经典场域。本文通过族群互动理论的视角,在简要回顾澳门历史发展过程、梳理明清澳门族群构成与互动形式的基础上,分四个时期深入剖析了1557年至1849年澳门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指出族群之间或和谐或矛盾的关系都会在建筑文化上体现出来,建筑文化表达的是族群互动的结果;建筑发展过程与族群生存、生产及精神等需求紧密相关;建筑是物质财富的重要体现,澳门建筑发展既与中葡两类族群的职业属性及整体经济地位有关,也与各自族群的营造传统相连;建筑文化决不仅是温文尔雅、自然和谐地形成的,更多的是在矛盾、磨合、对抗中形成的;政权稳定及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是族群互动的基石与依靠,明清澳门建筑发展过程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包容性。  相似文献   

12.
梧林近代建筑由朝东楼、德鑨楼、顺意楼组成,是蔡氏华侨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建筑审美和装饰艺术特点进行的本土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梧林西式建筑群。本文对梧林近代建筑的建筑概况、建筑特色与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泉州华侨建筑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宁夏许多回族聚居的乡村,都有别具风格的回族特色村寨,让人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回乡风情和深厚的回族文化底蕴,也感受到宁夏新农村建设的风貌。永宁县纳家户村,就被许多游客称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回族村寨。中华回乡文化园、百年清真古寺——纳家户清真大寺、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户大院,构成了集回族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回族特色村寨,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用地57亩、建筑总面积1.6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空间设计改造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实际改造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些问题,不能确保相关设计的准确性,难以更好的将工业遗产建筑空间的相关元素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空间设计改造的过程中,应总结丰富经验,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改造设计活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善设计元素和内涵,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名人故居不仅使当代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历史名人的生存状况,以及特定时代的建筑特点和人文风貌,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发展轨迹。从这一点来看,名人故居不单单是一间房子,而是一本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部分城市缺乏科学的规划,大量的名人故居面临着搬迁、拆毁的命运,甚至有些已经化为废墟,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既要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开发利用,让名人故居在当今社会重新发挥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坊的形成,是唐宋王朝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的产物。穆斯林蕃坊建立于中国汉族社会之中,它既有别于中国社会的政权系统,也有别于少数民族内附形成的羁縻府州,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本文拟对穆斯林蕃坊的性质、特点及演变进行探讨,旨在揭示这种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空间设计改造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实际改造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些问题,不能确保相关设计的准确性,难以更好的将工业遗产建筑空间的相关元素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空间设计改造的过程中,应总结丰富经验,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改造设计活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善设计元素和内涵,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城市融入模式对于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殊为迫切,族裔特色经济模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本文梳理国内外研究,在界定族裔特色经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田野调查资料,总结族裔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融入中的现实表现,并基于此探讨族裔特色经济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实现城市融入的作用。本文认为以族裔特色经济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模式对于他们实现城市融入确有其效且广泛适用,并且有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实现城市融入中保护其民族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犹太遗迹"即指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侨居在哈尔滨的犹太人所留下的,在哈尔滨建造、使用以及与其活动有关的墓地和建筑等遗迹,是哈尔滨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各建筑实地考察、深入社会抽样调查、系统总结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其保护和利用现状、发现不足,并提出哈尔滨犹太遗迹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其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开发哈尔滨犹太文化资源,树立哈尔滨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从室韦时期始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但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至今犹存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其服饰虽吸收了突厥、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适合于牧猎的服饰文化和汉族服饰文化,但他们根据自己世代繁衍生息的广袤草原地理、气候和本民族的喜好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