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区域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重庆市促进区域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为此,应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优化人力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配置,使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协同发展;建立面向技术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制度.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市为例进行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对天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就业、城市改造和历史遗迹保护等方面。为了更好地推动天津市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天津市产业结构向文化型、科技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的数量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的规模,人力资源的质量与配置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香格里拉区域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配置也不尽合理,成为制约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探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对区域加快发展速度与改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支持企业发展的支持性产业,对劳动者就业、企业员工配置和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安徽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区域优势、政策支持和行业需求增长的有利环境下,应积极迎接外部环境挑战,利用好自身优势,从政策支持、特色打造、业务转型、人才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培育竞争优势,顺利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政策在引导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在运用产业扶持政策时,其效果并不明显。文章试从产业扶持政策的涵义、内容出发来探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扶持政策运用的具体情况,对其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R&D投入强度、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以及政府支持等具有正相关关系。应从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区域合作等方面努力提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华天集团公司通过创建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组织体系和集权与分权适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从优化产权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搞好资本运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技术创新机制、突出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构建了大型集团公司的母子公司管理新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河北省面临着行政主导型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跨区域发展程度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创业型经济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创业型经济本身具有区域化发展的独特路径,其内含的创业知识溢出通过创新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培育区域创业文化、完善区域创业政策体系、拓宽区域创业融资渠道、强化区域人力资源优势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发展创业型经济、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人群、相关企业和创意氛围在空间上的集聚化表征.通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集聚特征的分析,认为产业型和混合型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不仅具有知识外溢、协同创新的聚变效应,而且也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功能的优化和文化氛围的重塑,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三次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方面比较分析了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存在的区域经济差距.高校具有人才、科技聚集优势,根据西部高校的现况,指出西部高校必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改革的步伐,并提出了几点西部高校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特色文化产业是一种基于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形态,是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制约因素之后,从五方面给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加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延长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和建设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依托学科建设,以其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带动一个甚至几个相关高科技产业,以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民族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依托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政府的一种政策选择.延边大学的实证研究表明,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应挖掘潜力,在特色方向上培育优势,拓展服务渠道和服务空间;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它包括产业的本地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要求、企业的衍生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包括资源共享效应、信息溢出效应等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产业文化和区域文化不健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结构欠缺合理性等问题,必须从文化、制度、人才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人才资源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要培育、最有潜力和最可依靠的企业优势.积极探索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竞争、激励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对策,构筑辽宁省区域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强企战略全面实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辽宁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沿阵地,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优质的人才储备,不仅可以提供高技术产业进行研究与试验发展(R&D)所必备的资金和人才资源,更可以将科研成果大规模地投入到生产实践之中。笔者分析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的投入产出情况,运用DEA模型进行R&D效率评价,给出提高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旅游产业的全新发展模式,近年来,旅游产业融合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其中,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对旅游产业、会展产业的构成、旅游与会展产业价值链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3个方面论证了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的可行性: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共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和产业资源,产业链彼此交织,旅游产业为会展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会展产业的资源和影响力则是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助推器。基于此,建构包括发展路径和发展对策在内的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发展路径上,包括支撑层面的资本融合、技术融合与人才融合,基础层面的资源融合、功能融合与市场融合,以及最高层次的品牌融合与文化融合;最后,与产业融合路径相对应,提出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融合的4项重要对策,包括培养专业人才、改进政府管理、发展骨干企业与整合产业价值链,以期对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资源产业化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排他性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生态发展失衡,文化空间日益萎缩,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困境仍然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重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业组织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西和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也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人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要想更好地发展,则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使西和县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更好的融合,促进西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具有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典型特征,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突出。资源型文化产业是利用文化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的主导门类和产业类型,其特点是投入少、风险低、回报快,并且同旅游业形成相互带动的关系,比较符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中,存在着热衷于打造人工文化景观和文化复制物的做法,满足人们廉价的审美需要,而对真实形态的文化资源利用重视不够,体现出较强的政绩色彩和经济利益的追求。我国应走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区域人才发展战略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原有经济水平、人才总量和结构水平及其软硬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人才资源的增量加速上可以采取人才战略与地区发展经济战略的配套,营造人才引进“金三角”,主动出击国内、国外揽才的方法;在人才资源的存量提升上靠两个机制:人才竞争机制和学习机制,充分体现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逐步实现制度化,并通过提升地区学术气氛吸引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