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个世纪,一个让祖先惊奇的梦普米族一百年回顾文/尹善龙这是一个多次迁徙、历尽艰难险阻与坎坷崎岖、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民族。据史料记载:普米族古代自称“拍米”、“普米”、“乒米”、“舂米”,汉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木”或“白狼木”,至晋代以他称而...  相似文献   

2.
不到3万人的普米族聚居在云南滇西北高原上.其中近2万人分布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的雪门坎雪山东麓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其余分布在丽江等地. 我们普米族自称“普米”,是“白人”的意思.我们民族古代崇拜“白额虎”,自古以白色为善.普米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渐告别了“结绳数豆记事”的历史.如今,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工程师、记者、作家、医生和教师.但因我们普米人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与外人接触交流,所以,至今还没有自己的专家学者,也没有自已的电影电视剧作.  相似文献   

3.
普米族     
普米族普米族自称“培米”、“普英米”、“普日米”,汉族历史文献称之为“西番”或“巴苴”。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正式称为“普米”。普米族人数较少,1990年人口普查,仅有29657人,分布在滇西北的兰坪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县、永胜县...  相似文献   

4.
朋友,如果您有机会到滇西北我们普米族地区来,我愿为您介绍一些普米族的习俗。如果你要寻找普米人,请多注意服饰。普米族的服饰有自己的特点。女子上身穿长襟衣加氆氇或毛呢领褂,下穿宽脚裤,围双层花边的围腰,系一条四寸宽的腰带,一般用  相似文献   

5.
书讯     
历史上从未有过书面文学而又鲜为人知的普米族,终于出现了自己的作家,并用汉文向全国介绍了他自己的民族和怒江大峡谷中其他民族的生活.这位社会主义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位普米族作家就是本刊特约通讯员尹善龙.他的散文集《高黎贡山的脚印》以抒情的笔调,炽热的乡情,深入而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雄奇与神秘,以及居住在那里的怒族,傈傈族人  相似文献   

6.
普米族     
普米族(旧称西番)约一万五千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兰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维西县,聚成村落,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日米”都是“白人”的涵意。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彝语族藏语支。宁蒗的普米族进去曾用藏文创造一种拼音文字,起初用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诗歌故  相似文献   

7.
当你来到普米村寨,不管去到谁家作客,在他家主火塘正后方的神龛中,都供立着一块刻画着古拙而原始图案的石块,这就是普米族火崇拜的标志——“仲巴拉”。 “仲巴拉”,也叫“阿鲁詹巴喇”,系普米族语,汉译为火祖母或始祖母之意。不仅普米族视她为吉祥、幸福之神,摩梭人也把她尊为吉祥的祖母神。其图案的意蕴,是普米族民族史和宗教史的凝汇。画面正下方,是一朵盛开的红色莲花,是普米族传说中人类诞生的母  相似文献   

8.
一位普米族作家的怒族“嘎求”文/尹善龙在三百里长的怒江和独龙江两岸,无论在机关还是到乡下,无时不听到“嘎求”,无处不碰上“嘎求”。尤其对于象我这样来自雪帮山下的普米人来说,“嘎求”听起来格外亲切,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兄弟民族人民信任你、爱护你...  相似文献   

9.
围着篝火“打跳”来“打跳”,是居住在滇西北泸沽湖畔的普米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歌舞活动。普米人民把这种传统的歌舞活动,当成是生话中的盐食,走到哪里都有唱不尽的歌,跳不完的舞。用普米族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有嘴不唱歌做什么?有脚不跳舞做什么?”普米旅的“打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支竹笛,有一块平地,少则三五人,多至几百人都可以进行。尤其是在佳节期间,或接嫁婚丧,新  相似文献   

10.
欢迎你啊,朋友我亲爱的朋友伙伴们,来普米家花床上坐一坐。花木碗里敬热茶, ●玉石碗里敬牛奶,金边碗里敬你一碗新酿的酥里玛,银边碗里敬你一碗甜蜜的蜂糖。普米人民最好客,来普米家花床上坐一坐。 团结花东方开的海螺花,南方开的玉竹花,西方开的金兰花,北方开的玉石花。栽来一个花盆里,开出一蓬团结花,百样花色手里香,它是普米心上花。普米族歌曲二首@曹新华~~  相似文献   

11.
《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刊登了吴承义的《康杨回族乡沙里木回族讲土语及其由来的调查报告》一文,吴先生初次报道了沙里木回族的一些情况。他着重考察他们的历史,同时也记录了一些单词,认为沙里木回族的语言与保安语很相似。沙里木人称自己的语言为土话。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镜子;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民族历史的映射.汉语和俄语成语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可以折射出两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巴拿族约10万人,居住在嘉莱一昆嵩、义平和富庆三省,是居住在我国中部中区和西原地区孟一高棉语族的民族中人数最多和最主要的民族。巴拿族分为勒敖、泽楞、格锐木、云耕等一些地方支系。巴拿人可能就是占婆碑记中称为“麻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内蒙古历史研究所民族研究室联合举行了有关鄂伦春族专题研究的学术讨论会,讨论了《鄂伦春族“乌力楞”的性质》等八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木楞房和木板房是怒族居住文化的主要部分,其文化特质表现为人们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需要;其传承动因来自其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建造技术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探究怒族民居的文化意义,对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将“木佬人”归属仫佬族的问题──民族识别个案研究吴国富民族的识别、认定,是个科学问题。本文据史载材料和民族学资料为据,从事实上和方法论上辩证了贵州“木佬”=广西“仫佬”的非是。历史上,“木佬”应与“仡佬”同一渊源。拙文(“木佬”非“仫佬”》①论述...  相似文献   

17.
云南商人与近代滇藏商贸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源远流长的滇藏商贸交流在近代历史条件下迅速发展 ,成为维系近代滇藏往来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历史上商贸交往最密切 ,对彼此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显著的历史时期。这其中 ,云南商人持续活跃在近代滇藏商贸舞台上 ,为促进滇藏商贸交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同时也对汉、藏、纳西、白、彝、普米等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壮接触诱发的语言变异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壮民族接触在汉语和壮语的历史变迁中的作用,通过民族接触历史跟语言事实之间的互证,来揭示两种语言在接触中所产生的变异机制.历史上壮语受汉语影响的机制是以词汇、句法、音系为次序逐渐深入的借用,而汉语(平话)受壮语的影响机制则是以音系、句法、基本词汇为次序逐渐深入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民族实体之间因政治决策、社会变动或族群迁徙等因素导致的族际接触或交流,往往会使民族间的文化发生涵化.从而,促使民族交流与融合时期的重要表征--语言的融合及词汇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牲,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哈萨克族,一直都是从事游牧养畜业的.就是在廿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哈萨克族仍然是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在哈萨克族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与蓄牧业有关的文化内容.文化与语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文化包含着语言,而语言则是表达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符号和工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用不同的符号表达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悠久而丰富的畜牧文化的哈萨克族语言中,有关畜牧业的词语,以及同畜牧业有关的词语组成的各种用语、俗语,比起其它民族就显得特别丰富,特别形象,特别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