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德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马克思在解决导致古典学派经济学破产的两大历史难题之一即平均利润率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时,区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首先提出了价值转形的理论。根据《资本论》第三卷前两篇的分析、整个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和一系列中间环节可用下图来描述和模拟: 相似文献
2.
王明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5-52
经济学基本理论层面的所谓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对立是一种误解,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供求价值论。而且在马克思经济学里,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格论是统一的。廓清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格论的统一,既是认识马克思经济学解析市场机制之理论价值的重要前提,也是理解资源最优配置标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洪远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6)
由苏州大学朱炳元教授、朱晓副教授撰写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一书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该书结合当代实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再认识和再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深化了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是一项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可喜成果.综观全书,我感到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4.
李义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价值、价格理论的关系,怎样正确对待资产阶级经济学价值、价格理论,这一似乎具有定论而又长期困扰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问题,面对方兴未艾的商品经济,实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王天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6)
竞争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必然表现。商品的这一矛盾的内在否定性,要求有一个外在形式即商品的价值形式反映其内在本质。通过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商品的内在矛盾就外化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把自己的商品投入市场,这种商品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实体即使用价值展现在买者的面前;货币所有者作为买 相似文献
6.
试论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兼评我国劳动价值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劳动价值论忽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建立在传统价值论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不适应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近来在对劳动价值论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见解”,又过分夸大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由于经济学工具箱中缺乏劳动能力量、劳动量、劳动时间量和劳动者支出量这几种工具,结果不仅争论双方谁也说不服谁,而且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也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认识到这几种工具,可以很容易地解决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问题,为发展劳动价值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董振华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23-26,57
针对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唯一科学的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呢 ?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所有四种可能性的基础上 ,认为只有两条路是行得通的 :拓展劳动概念的外延和重新划分劳动概念。创新劳动价值论正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 ,它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 ,把劳动重新区分为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 ,同时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 ,并进而建立了新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无疑是在劳动价值论内部对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齐清顺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近代,新疆一直是备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沙皇俄国侵略的主要对象。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英及其走狗阿古柏匪帮的势力不断侵入新疆,中国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一场关系新疆命运的论战。我们今天探讨一下这场论战的内容、性质和意义,及这场论战一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失地中的历史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以来,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就不断地受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抨击。有的说,《资本论》第三卷的生产价格论与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矛盾”;有的说马克思的转形程序有“错误”;有的说总价值与总生产价格相等、总剩余价值与总利润相等是“无法同时实现的”。近90年来掀起了好几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
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论似乎早已有定论。这个定论是指:人们通常以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是多元的、不一贯的、充满着相互抵触观点的理论。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且相当流行①。围绕着价值源泉问题,人们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初版,以下简称《国富论》)中阐述其价值论时,混同了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提出了互不一致的各种论点,诸如耗费劳动论,支配和购买劳动论,生产三要素成本论即三收入论以及供求论等。还有人认为,亚当·斯密从《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762—1763,以下简称《演讲》)到《国富论》(1776),在价值论方面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即从效用论转到了劳动论,于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两部著作在价值论上的对照也成了一个问题。对于流行已久的这些观念,近些年来在国外的一些文献中已经受到怀疑和挑战②,我国著名学者陈岱孙在其《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一书中已提出了他的极富启发性的不同见解③。本文试图重评斯密的价值——价格论。 相似文献
11.
物质生产力能够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也能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也是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具有双重性特点,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创新。文化生产力价值创造地位的突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生产力的物质价值创造和文化生产力的精神文化价值创造具有了统一性,从而使人的需要、生产、创造的丰富性得到了真正展现,进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创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旨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13.
汪水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3)
本文指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第一次提纲式地阐发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本思想,看出了李嘉图学派理论体系中的第二个矛盾,并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来解决这一难题。这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苏联的某些学者低估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4.
胡义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10-12
马克思恩格斯价值理论是“生产力价值论”,即“价值”与“劳动生产力 (率 )”同义 ,正比于使用价值量 ,反比于劳动时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具有使用价值 ,因此按资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当前 ,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基本上不是剥削。与其只看剥削 ,不如抓教育 ,增扩中国人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兼评晏智杰、卫兴华二教授关于价值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事物属性叠加图,讨论事物的质和量、交换,剖析传统经济理论和效用价值认定的商品价值的本质特性,证明两种价值论所确认的商品价值根本不能脱离相互为一体,而单个移动并入到商品这个统一体中。作为商品的属性,事物的价值就是事物对客观的作用过程。近年来,理论界对商品价值问题进行争论。对双方所持的意见,另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主张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时主张根据现实生活的发展实事求是地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此,本文论述了以下问题: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遇到的挑战;二是坚持原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否定资产收益权所带来的矛盾;驳斥了所谓“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必须区分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三是提出商业劳动也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安东尼·吉登斯将前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称为阶级分化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与它不同的阶级社会。现代国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在与领土权的结合中行使主权和行政垄断权,实现了将暴力手段驱逐出劳动契约领域,建立在政治与经济的制度性分离的基础上,本质上是多元政治,极权主义潜伏于其中。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缺乏区别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资本主义国家,未能预见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忽视了现代国家的自主性。吉登斯用反对“化约主义”来否定马克思的国家阶级本质论,必然削弱马克思国家理论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长期以来,情报界关于情报研究工作的争议一直颇为激烈。一部分同志认定,情报研究是情报工作的精华,事关社会能否承认和重视情报工作,因此,应该大力加强情报研究,把情报所办成中国的兰德公司;另外一部分同志则认定情报研究根本不是情报工作的正业,应该予以取缔。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旗鼓相当,至今还在激烈地争论着。分析这场辩论,我们发现,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情报研究的性质的不同理解上:前者认为情报研究属于情报工作的范畴,它对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大力加强;后者则认为情报研 相似文献
19.
刘月岭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存在工人劳动异化,资本家也处在异化状态,工人与资本家只是异化的方式不同,在异化过程中的地位及感受不同。异化不仅源于人性的贪婪、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主要是由于不平等、不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消除异化,才能使人获得解放,而消除异化与获得解放的基本途径就是建立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继获得初步的政治解放之后,社会解放成为最突出的目标。对当今所有国家而言,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杨煌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7-5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价值(资本关系)的异化。以价值为线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抽象劳动”现象进行了历史辩证法解构,阐释出劳动的本质经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得以高级回复和历史重建,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呈现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主导型社会”“价值-抽象劳动主导型社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确证型社会”的特征与走向。建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劳动对象性关系,是发展及确证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指向。当前,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