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义”是中国儒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同孔子相比,孟子对于“义”的讨论则要更多一些,更细致一些,因而也就在一些方面有所创见和新意。一孟子把“义”提到了一个突出的高度,在许多情况下,“义”与“道”平列无别,几为一物。这与孔子仅仅突出地讲“仁”和“礼”形成明显的差别。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必要结果,只要与义同在,依义而行就行了。义是人们行为的最后准则。不仅如此,在他的许多论述中,义与道的含义相近,地位相当。他说,养洗然之气要“配义与道”(《孟子·公  相似文献   

2.
“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篇“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一语,本义指人本然之善心,置重于个人天赋所具之性,并散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心”。考察孟子“性善”论和“四心四端说”,探求其良心观的践行之方,可以证明孟子良心观之于个人成善、成德的内在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有不少同志就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使用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到目前为止,这一探讨已经取得了这样的结论: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并非象“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纯粹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或自然方面,而被马克思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相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它不仅进入经济学,而且在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中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赞同以上见解。现就使用价值范畴本身(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周颖 《天府新论》1997,(6):45-48
在中国古代人性学说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说。从一定程度上说,孟子的性善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孟子的性善说之所以能够对我国社会产生深远而又普遍的影响,决非偶然,这与其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孔子就已经论及人性了,但他只是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而相近的性是善是恶,孔子却没有明确论说。这是孔子留给后入的理论问题。孟子继孔子之后,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并由此建立起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第一个系统的性喜说。人们虽个体有别,但都是同二的“类”,是孟子…  相似文献   

5.
<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以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完成了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由于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变革是在地主阶级的贪欲的促动下完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罪恶和苦难。在对这些罪恶和苦难的抗议、批判中,孟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资金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该怎样理解和使用它?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如何?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居于什么地位?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处理。可是,在我国经济学界,对资金的理解和使用却相当混乱。这种混乱不予澄清,将给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理论体系的建设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修辞是关系的系统。修辞表现为实体和各别,而实质是关系,是关系的系统。关系形成范畴。修辞是在一定修辞网络内的活动,是一定关系范畴的具体实现。修辞同语言结构以及语境的关系,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本文着重讨论了汉语修辞系统中几种关系范畴:先后关系,繁简关系,强弱关系,同异关系,曲直关系,虚实关系。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以“性善论”、“仁政”等著称,而且他的道德论也颇为深刻。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孟子的道德论与“性善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  相似文献   

9.
<正> 笔者曾撰文指出,按照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孟子思想是由个体论、社会论、天人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个体论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础(《孟子思想研究概说》,《东岳论丛》1988增刊).弄清孟子的个体论,有利于对其整体思想的评价.本文仅就孟子个体需要的基本内容、个体需要的调节及其基本特征作一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生产力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最一般范畴。它指的是,在现实的社会生产中实际发生作用、能够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力量的总和。本文主要是讨论生产力所包括的那些实际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它所揭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孟子面对“七雄”争霸之势,为了实现其天下“定于一(统一)”(《孟子》。以下引语凡未注明出处的,均系《孟子》)的理想,“不远千里”游说齐、魏等列国国君,要他们尊贤使能,施行“仁政”,以“安天下之民”。虽然他的学说被国君们看作是“守旧术,不知世务”,但在当时的思想界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仅就孟子尊贤使能的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孟子思想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孟子的认识论是“一种道地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钟肇鹏:《孟轲》,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出处)。本文对此谈点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一)我们知道,在人类认识的来源和能力上,孟子主张人不仅能认识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  相似文献   

13.
赵文彬 《理论界》2008,(7):158-159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友谊、珍惜友情的民族。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在交友的目的、标准以及原则等方面的思想对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重提孟子的交友之道并对其进行现代意义的转化,不仅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艺效果的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 《中州学刊》2001,(5):93-98
文艺的效果问题,从古到今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创作流程中三元素(作家、作品、接受者)入手,对文艺效果的范畴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作家入手将文艺的效果具体划分为可预期效果和不可预期效果;从作品入手将文艺效果具体划分为表层效果和深隐效果、固定效果与随机效果、个体效果与群体效果;从接受人入手又将文艺效果具体划分为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常规效果与特定效果等.对文艺效果范畴的梳理,有利于减少对效果判断的盲目性,并对建立"文艺管理学"起到打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伴同剩余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同剩余劳动的存在而存在”。(《学术研究》1981年第四期第75页)另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是以劳动力变成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而剩余价值就应毫无疑问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同上,第76页)我认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成本范畴?假若存在的话,为什么存在?在对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中,人们通常直接论证社会主义经济中为如何存在C+V,以阐明社会主义成本的存在与否。似乎成本就是C+V,C+V即成本。这种见解囿于把成本范畴和它的带有资本主义经济形式规定性的具体内容完全等同,由此也把社会主义为何有成本范畴和它有什么样的经济内容这样两个问题合二为一了。而这二者实属不同层次的考察对象。因此,正确的考察程序乃是先探  相似文献   

17.
善恶矛盾是道德体系的基本矛盾,这是由它的普遍存在性、历史悠久性、体系的重要性决定的。一般意义上的善恶范畴,只能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而不能作为客观的、具体的衡量标准。只有特称的善恶范畴,才能作为道德事件的评价标准。这是由特称的善恶范畴的观念形式确定性、民族传统意识确定性、时代精神确定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先秦诸子已把上古时代的“敬天”思想承袭发展为“天命”观念,两汉经学极力宣扬“天命”,特别是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说,魏晋玄学也开始了对“命运”的思考,这样,“天命”观念不但成了一种思想意识,还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超脱苦难的心态,成了古代文学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诗歌与散文自不待言,就连人情色彩较浓的小说也浸润着“天命”理性的感悟,并成为人物与故事中的一条永恒延绵的骨架与血脉。在六朝志怪与志人作品和唐人传奇中,充斥着“天命”意识的浓重气息。在宋元话本和明清长篇小说中,“顺天”、“应运”、“知命”的观念也触处可见。《金瓶梅》在小说思想内容上多有突破与创新,但对传统的“天命观”仍然是因袭承传,成为人物与故事内容的一条思想线索,甚至把世情的生活内容与人情人欲的意识纳入“天命”的轨途之中,消弱了应有的思想光泽。归纳起来,有下列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根基问题上,西方现代性道德与后现代道德皆陷入各自的危机之中,前者依于理性主义和主体性哲学,将道德奠基在主体之中,以伦理的普遍性规范取代道德并进而遮蔽了道德;后现代道德解构了现代性道德关于伦理的合法性论争,在尝试还原道德本真的同时又陷入了道德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孟子的道德哲学通过"尽心"、"知性"和"知天"的三个层次,将道德奠基在主体与天命之间,有效地避免了西方道德哲学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仁爱”在实质层面的展开,孟子将“推恩”思想作为其哲学理论建构的不可或缺的着力点。“推恩”突出以“亲亲”之仁为出发点和前提,力图通过由“吾”到“人”以及“天下”的“推”的过程,最终达至“亲”、“人”、“物”三者各得其所“爱”的价值目标,而此三“爱”又构成孟子视闽中“仁爱”的整全形态,其中渗透并体现着孟子所一贯秉持的“中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