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扫描新职业     
“精益生产师”是干什么的?“信息安全师”又是什么职业?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新职业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去年,上海总共发布了65个新职业。今年,截至目前上海已经发布了37个新职业,而据劳动部门透露,他们今年的预计目标将是100个新职业。近两年来,“新360行”的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为此上海还特意在各行各业中发展了3000位专家,来及时捕捉“新360行”。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术语有“高职”、“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术语的紊乱势必影响我们对概念的科学认识。因此有必要进行术语的厘清。这些术语中关键是要分辨清楚“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这两个术语可以围绕“技术”、“职业”作扩词式的研究。从“技术”和“职业”到“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06,(8)
在一般人眼中,中等学历者找个好工作不容易,更与“高薪”、“白领”等字眼无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新职业不断涌现,很多低门槛的职业,其收入已经跨入了“白领高薪”阶层。“速录师”就是这其中发展最快、人气最旺的职业。在国外,速记速录技能是文秘人员必备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语境的变迁,农民工范畴经历了从“农民工=户籍身份(含输出地)+职业(主要指经济收入)+阶级成分”到“农民工=职业+户籍身份”再到“农民工=职业”三个不同样态,其演变的语境也相应分为三个阶段。令人关注的是,当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然导致农村土地财富的攀升和“新生代农民工”含义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工的内涵,即将进入“农民工=职业+土地财富”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农村中小学校女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自身的女性特质从内部支持其生育两个孩子;家庭人员数量、经济状况和女教师学历层次从外部支持其生育两个孩子。但生育两个孩子也给农村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职业发展、个人提升、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是过去“独生子女政策”及其实施带来的遗留问题,也反映出农村中小学女教师在“全面两孩政策”形势下的不适。因此,首先需要国家按照“全面两孩政策”常规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其次需要学校按照“全面两孩政策”常规化配置师资队伍,助推农村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发展;最后需要农村中小学女教师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基础上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克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枯竭症”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枯竭”是馆员长期从事助人职业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文章通过对“职业枯竭”的认知,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枯竭”的表现、原因,提出了解决馆员“职业枯竭”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令人羡慕的“联办网”“职业学校办得怎样,国际上重点要看‘三个率’,即招生率、就业率和在社会经济服务中的占有率。这也是我校紧抓不放的三个主攻目标。”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校务办公室主任陆勇一语道出了其所在学校不断发展的“秘诀”。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不仅关系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教师工作价值观量表”从物质报酬、声望地位、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组织管理、利他奉献和安全稳定7个维度对湖北省18个市县区的“80后”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80后”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心理结构,较之其他教师群体,“80后”青年教师拥有对职业更高的价值认可度;“利他奉献”是“80后”青年教师的首要工作价值取向;“80后”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受性别、城乡、教龄、家庭及毕业院校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很多毕业生工作了没几个月,就沾沾自喜地向老师汇报:“老师,我现在从事的职业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工作和职业并非完全等同。通过不断地累积自己的工作经验,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得以固定,从而上升为职业的概念。而职业经过继续磨炼之后,才能最终上升到一个人的事业。因此,工作、职业、事业就像一个阶梯,有个自下而上的上升过程。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为了在今后走上自己“事业的阶梯”,在最初工作时就能认清工作、职业、事业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关键的。  相似文献   

10.
严姗  隽晓楠 《21世纪》2010,(10):72-72
你可以仍旧称呼他们“佣人”或“保姆”,当然,更确切的说法是“家政服务人员”,但如果你还认为这是个低学历、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三低职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尤其是在海外。  相似文献   

11.
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是推进乡村学前教育现代化以及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访谈乡村幼儿园教师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得出,乡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适合、职业提供、职业眷恋和职业倦怠。其中职业适合是产生吸引力的前因要素,职业提供是保障吸引力的必要条件,职业眷恋是提高吸引力的驱动要素,职业倦怠是削弱吸引力的制约因素。研究建议:缩短教师人岗“磨合期”,绘就教师职业“幸福卷”,画好教师队伍“同心圆”,以及构建教师心理“晴雨表”。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职业全球化转移有三个特点 :一是转移的职业以实用型或技能型为主 ,二是转移的速度逐年加快 ,三是转移的国家主要是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老牌的发达国家 ,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将有利于推动中国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和帮助解决就业问题。而面对转移 ,中国高职教育的对策是 :高度重视、积极面对 ;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大力开展“多证书”制度 ;积极实施“学分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着工作强度大、收入待遇底、身分认同差的“职业尴尬”,要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尴尬”,克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需要形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本平台。文章论述了从课堂教学平台、理论研究平台、专业培训平台、工作支撑平台四个方面整体构建辅导员职业化平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最早提出“灰领”概念的是上海市。在2003年底,上海举行了历时20天的“灰领”职业推介活动,通过技能大赛、职业巡展和国际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深入诠释了“灰领”的职业概念,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的 18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了“灰领”的职业特点和发展前景。“灰领”既不是传统意义上位于管理地位的白领,也不是纯粹的从事技术操作的蓝领,更不是蓝领向白领的过渡阶段,灰领是一种新型的人才类型,是一个有独立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 “来领”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高尚、“美丽”的职业精神?临危救人、厚德载物的最美教师张丽莉诠释的是一种“大爱”;生死一瞬,先人后已的最美司机吴斌折射的是一种“敬业”;十年如一日,救助儿童的最美警察邹清林呈现的是一种“执著”;“爱心使者”最美工人郭明义传递的是一种“奉献”。笔者认为,以上这些经得起时间、甚至生命考验的都是高尚、“美丽”的职业精神。笔者认为,最切合上海这座城市的、质朴而又至美的广义上的职业精神应该是宽容。  相似文献   

16.
职业道德研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研究。在这里,宏观是从具体到抽象,微观则是从抽象到具体。敬业的根据不是“爱”而是“畏”。从业者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心理机制是始于对失业的恐惧感,经过对职业的归宿感,到对职业规范的敬畏感,最后形成对职业的道德义务感,从而完成从敬业到乐业、爱业、精业和勤业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江苏省护士职业认同水平及其与工作环境的关系.方法:运用“护士职业认同量表”和“护士工作环境量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6所医院的36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护士职业认同总分为(102.11±14.96)分,护士工作环境总分为(108.65±10.44)分;护士职业认同在年龄、科室、护龄、职务、婚姻状况、医院等级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团队合作”外,工作环境其余7个因子均与职业认同各因子呈显著相关.结论:江苏省护士的职业认同总体上呈中等偏上水平,加强对工作环境中“领导能力和自主性”、“医护关系”、“对实践的控制”等因子的关注可以进一步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地方公费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差异与其最初的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紧密相关。基于山东省511名地方公费师范生专业努力规划、职业坚守规划、专业发展期望及领导职位期望特征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其职业倾向呈现为积极进取、积极奉献、消极谋生三种类型“;从教动机“”职业认知“”职业选择满意度”是导致不同职业倾向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差异显著。对不同职业倾向地方公费师范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有助于优化其未来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曼德 《市民》2006,(5):100-101
经济学家赵晓非常关注职业伦理、关注国内员工职业观,我曾与他在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观调查,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你怎样看待你的工作与生命信仰?大部分员工的回答,或是“两者是完全冲突的”,或是“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在大多数员工看来,生命信仰的实现与工作无关,工作只是一种谋生、取财的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20.
以民国时期甘孜藏区的汉人移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构成、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予以考察,并对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日常的民间交往中,无论是移民群体,还是本地族群,其“族属”意识都处于“自在”的状态中,与血缘、地缘、职业、阶层等其他与“身份”相关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汉人移民在本地社会的地位更多地与职业、财富等因素相关,而与“族属”关系不大。同时,汉人移民的“本地化”与本地族群的“汉化”是同一个社会进程的两个方面。对于迁移时间较久的汉人移民来说,他们对居住地的“地域认同”可能会超越“族群认同”,而构成其行为选择的主要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