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一生横跨“靖康之变”,经历了表面繁荣、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的幸福与忧患,跟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动荡的时代,国破家亡的深愁惨痛,给她酿就了一颗深沉而又炽热的爱国之心。 李清照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从小在风景如画的环境中长大,朝看云山,暮听  相似文献   

2.
《英雄泪》和《国事悲》两部小说,见于上海书局石印本《绣象英雄泪国事悲合刻》.据自序,《英雄泪》写于宣统二年(1910)秋冬之际,《国事悲》(写波兰亡国事)又写于稍后,但不能晚于辛亥革命爆发之时.《英雄泪》以日本帝国主义者吞并朝鲜的全过程为核心内容,也涉及到中日交涉、中日交战等事,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企图以朝鲜为基地,进一步侵吞东三省,灭亡全中国,以实现其称霸全世界的狂妄野心.作者写这两部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以朝鲜和波兰的亡国做为殷鉴,告诉国人封建政府和掌权的汉奸国贼是靠不住的;要想救国,只有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经验,由先觉者发起,开发民智,唤起民众,共同努力,才能保卫国家的独立完整,并进而走向民族的繁荣昌盛.作者的立场似接近维新派或  相似文献   

3.
一、枯杨之稊——旧贵族出身的政治家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同他的光辉辞赋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几千年来哺育了我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诗人作家。但是,屈原的爱国思想不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的现象,更不是如胡适《读楚辞》所说,在当时为不可能之事。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国家大多数知识分子抱着“一天下”的思想,周游列国,待价而沽,头脑中差不多已经没有小社稷小国家的意识,这是事实。但是,在南方的楚、吴、越,一般人民族、地域的观念仍比较强。这些国家的人一般对自己的国家有着特殊的感情。这同这些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独立发展有关。就楚国而言、拳鬻、子文、沈尹戌、申包胥、钟仪的事迹都说明了这一点。“越吟楚奏”成了不忘故国的代名词,并不只是语言上的一种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4.
论李清照     
李清照是祖国历史上一位早期具有觉醒意识的女作家,对于她作品的评价,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已经不少。本人这篇论述,是希望从李清照个人的一生遭遇以及她对这种遭遇所抱的态度,来探索一下她的性格特征,进而尚论一下她的全部作品的成就与局限。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种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索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成就和局限,虽然是两千年前提出的老办法,但却不失为一种稳妥可靠的办法。据我所知,直到今天,关于这位作家的年谱和评传还没有十分令人满意的,因此想知道这位作家思想发展的轮廓,并进而弄明白她的创作道路,都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5.
王兆鹏 《社会科学》2006,(3):183-192
古代作家名望和影响力的大小,除了自身文学成就的高低之外,还有许多"非文学"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李清照和朱淑真,文学成就旗鼓相当,但在南宋时期,李清照名满天下,诗词版本传刻甚多,而朱淑真却寂寞无闻,作品传播有限.原因是李清照具有良好的家庭和文坛背景.而朱淑真是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创作,没有任何文坛大腕为之榆扬举荐,所以她的作品无法进入主流文坛和上层社会,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明代,朱淑真诗集传刻渐广,声誉日隆,开始与李清照齐名并称,特别是在民间通俗文化圈,李清照和朱淑真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文化名流,但也受到封建文人的指责批评.  相似文献   

6.
许翼心 《学术研究》2007,(7):153-157
郑贯公是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一位重要的民主革命派宣传家。1900年至1906年间,他先后参与六家报刊的编辑,其中包括:创办并主编第一家海外留学生期刊《开智录》,主编近代报纸的第一个文艺副刊《中国日报·鼓吹录》,创办和主编第一家文艺性革命小报《有所谓报》。他率先将通俗文艺引入报刊,并编撰了最早的一部政治小说《瑞士建国志》,创作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新粤讴。他堪称中国近代报业怪杰,文界革命急先锋。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可以说是半掩于历史尘埃中的一颗珍珠,惜未见其全部光辉。对于李清照,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还是知之甚少。《宋史》未列其传,我们不能不责怪史家的疏失。 李清照作品的散佚,尤使人分外遗憾。明代嘉靖年间杨慎在其《词品》中曾有“其词名《(水敕)玉集》,寻之未得”的叹惋。后经收集,李清照的词才有一定数量的“劫余”之作显见于世,并且成为人们认识、评价这位著  相似文献   

8.
<正> 李清照改嫁问题是由她曾与张汝舟有过一场讦讼事及事后写了《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以下简称《谢启》)引起的。今天要弄清这桩公案,也必须以《谢启》为主。回避或不承认《谢启》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要搞清《谢启》的内容,一方面要辨别其中因传抄而造成的某些讹误,另方面又要结合各种史料,特别是清照自己的历史及有关记述,加以核对和考订。本文将这样来作些探讨,以为清照改嫁辨正。  相似文献   

9.
肖胜云 《船山学刊》2013,(1):161-162
关于李清照的出生时间,历来颇有争议。根据《金石录后序》所记载,建中靖国辛巳年间,赵明诚二十一岁,是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这一年后,李清照家庭遭遇变故,其父李格非被编入元祜党籍,被贬象郡,据此推测《后序》所说的十八岁后经历忧患得失的一年当为清照与明诚结婚的这一年,也因为这一年两人结为秦晋之好,以后共同经历了很多磨难,所以清照记忆尤深。据此推测,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1985,(3)
雍容风韵渺难追,玉骨冰肌殉劫灰。落日暮云佳思减,冷香残酒素心违。愁多宁使舟能载,梦断方知事已非。词客有灵应笑语,明湖似镜破双眉。題赠李清照纪念堂~~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由〔渔家傲〕词与《晓梦》诗的对读略说其人生追求李清照现存词已不多,大都为绵挚清隽之什,以深邈涵蕴见长,故历来被奉作婉约派的正宗,虽经万口亦无异辞.唯有这首〔渔家傲〕却别标奇格,独凭高迈飞动的风神取胜,"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所以颇受注目;近来更被一些论者许为求诸两宋词坛亦属罕见,另具异彩的珍品,并认定其间抒发了她不满封建礼教桎梏、希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积极奋发的情感和对自由、幸福的渴望,是李氏自述理想之篇.然而,此词主旨是否尽如上言,由之呈现的人生追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尚有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郭纹 《晋阳学刊》2005,(6):123-124
生活在跨越北宋末年的南宋初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味极浓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曾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出身相门,“亦善文”,“工词翰”。这样家庭对李清照文学素养的影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使李清照有了博览群书的可能,所以,李清照的词作比之男性作家多了几许柔情,比之女性作家又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因此,李词是情与理的完善结合。一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因此,抒发情感应是文学作品的根本。有人说李清照是“情圣”,此话不假。诵读李清照的50多首词作,我们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忠纲  綦维 《文史哲》2001,(5):38-42
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 ,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 ,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追求男女平等的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 ,甘心“隐于闺阁” ,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李清照的两次婚姻 ,既有难得的幸福 ,更有不可避免的不幸 ,志同道合的爱情才是婚姻基础的观念在这幸与不幸中得到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咏物词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李清照词历来以婉约、清浅和不喜用典著称。她的十来首咏物之作却呈现了与此风格相异之处。就数量而言,咏物一体又占其现存词作的近四分之一,由此略见她对咏物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现代爱国观与传统爱国观具有若干原则差别。随着历史的演进,现代爱国现具有了新的丰富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一初步探索和比较。 一 情感与理性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天然的民族情感,又是民族的理性和良知。它是长期以来人们民族意识和对祖国深挚的爱之情感的积淀,从而集中地表现了民族心理。作为一种情感,其中交织着感性和理性的因素,但不具有自觉的理性形式。人们经常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正是对传统爱国主义的一种生动写照。陈独秀就认为:“爱国  相似文献   

16.
林振礼《赵明诚、李清照与傅自得关系小考》(见本刊1986年第2期)说:“从今存诸多地方史料中,未见(傅氏一家)与赵明诚、李清照有什么联系。”按:道光《福建通志》卷一百九十三《宋侨寓传》载:“赵思诚,字道夫,其先高密人。父挺之,崇宁朝宰相。兑存诚与思诚相继登进士弟,明诚亦富于学,三人皆博雅有远识。建炎南渡,存诚以徽猷阁帅广东,与思诚俱行,秩满,以泉南俗淳,乃自羊城抵泉,家焉。后思诚历中书舍人,以宝文阁制守  相似文献   

17.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1,14(3):32-36
李清照词在整个宋代词坛成为独具魅力别是一家之词是因为,第一,其"别是一家"的词美艺术,真正发挥了词之为体的特色;第二,词中塑造的三重复舍的抒情形象,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蕴,提高了词之境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8.
开放与爱国     
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在近代以来,也就是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后,在和平的时期里,这二者便是辩证的统一,不论在什么国  相似文献   

19.
黄居石(1626-1690前后),是明末清初动乱的时代中一位具有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資料,留传下来的殊不多。据《新会县志》的記載: 黄居石,字圮仙,水南人。少穎异,遭鼎革,留意經世之学,于数学所造尤深。只有这寥寥数字,这就使我們对黄居石的生平,难得有全面的了解,因而对他的詩作也就理解不深。就是清道光十七年同县阮松龄在为他删訂《自知集》作序,也只說: 先生生前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至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十九,妇周氏归。娶妻之年,正国朝定鼎之日也。康熙三年甲辰(1664),有“徙村”之令,逐侨寓肇庆。十二年癸丑(1673),往湖北宜城  相似文献   

20.
雷沛鸿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发表了不少文章,肯定雷沛鸿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给予他公正的评价。同时,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系统论述,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更好地研究雷沛鸿及其教育思想,笔者对雷沛鸿一生的主流及其教育思想的灵魂作一初步探讨。一、雷沛鸿是一位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雷沛鸿的一生,始终酷爱自己的祖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祖国的独立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