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纳秀艳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1):54-58
《诗经》中的篇幅描写了十五国风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本土的婚恋文化。因固有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情诗风格亦相差甚异。文章就陈风为管,以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窥其情诗的巫风文化内涵及其婚恋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溱洧与郑风--《郑风》多为情歌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郑风>多为情歌,这与郑国地理、风俗有重大关系.溱、洧地处中原腹心,那里地势平坦,不仅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而且道路辐辏,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人民富足,风气开放.溱、洧两河交汇,流水淙淙,绿草茵茵,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这正是<诗经·郑风>多情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4.
王培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1):66-70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伴随着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急剧变动,带来的是俄罗斯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缺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俄罗斯作家,拉新普京深为人民的生存困境感到焦虑和彷徨,他努力地为俄罗斯的人们寻找可以挣脱苦闷与痛苦的出路。作家在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上,既相信代表着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东正教的力量,又无法回避俄罗斯人民自己手中的力量。他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游荡徘徊,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人神对立与人神对话--中西文化差异的神话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168-171
中国和欧洲的史前神话系统所关联的原始母题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中西方塑造了两个本质上并不相同的神话世界.中国神话强调的是秩序性和等级性,所架构下的神界和人界,相互对立(隔离),无法展开实质性对话.西方神话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性和人的本性,所架构下的神界和人界具有对话性,可以展开实质性对话.中西方不同的神话特征,通过各自民族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的传递及强化,最终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王政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94-96
本文认为<诗经>祭祀诗中体现了一种人与神交流的语辞传递方式,即通过巫身份的"祝"将人语呈告于神又转述神对人的赐示.此情形在其它先秦典籍中也可见,好象有一个固定的"对话框",人神"对话"多用之. 相似文献
7.
刘彩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274-276,292
人性问题是个最为源远流长、争论不休的难题。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与伦理学范畴的人性概念并非同一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不能否定伦理学意义上的性善、恶论的理论价值;从德性上探讨人性与人的本性对国家制度设计与国家治理模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神、人鬼信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鬼神信仰之一。清代施南府地区的官方和民间分别有着不同的人神、人鬼信仰体系,官方信仰更多地反映出紧张、对抗的民族关系,而民间信仰则更多的体现出和谐、发展的诉求。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不同体系中的人神、人鬼信仰会被另一体系改造、接纳,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从人神、人鬼信仰考察民族关系,还有利于从新的... 相似文献
9.
全球问题与"关心价值观"--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7-20
传统伦理学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的关系,虽然注重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又存在失之偏颇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人与社会维度上,有丰富的道德关系需要我们加以揭示.本文拟在全球问题的视野中,从关心价值观出发用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来诠释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罗能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1):10-12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11.
温莲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87-91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消除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深入地支配人们的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比较长远的社会影响;必须协调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阐述对于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深化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王家传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79-8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他早期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统一于社会。马克思的早期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小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29-31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是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实践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也将是生态平衡的实现。它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可以为现代处在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红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113-117,123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谢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2):132-136
印度教万神殿中女神是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拥有诸多面向和属性,其中最显著并尖锐对立的是慈悲和凶暴.印度教复兴改革者在民族、国家和宗教危机时期选择特定女神,并利用女神的这两个面向作为其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和象征,作为团结印度教群众、打击英国殖民者的手段,最终通过印度女神—迦梨和杜尔伽—母亲—祖国(民族国家)的模式成功塑造了印度民族女神的形象,对于在印度教群众中形成平等观念、统一观念、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共同体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何伟琼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8-31
《澳大利亚》是一部被誉为解读澳大利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史诗电影,它是澳大利亚国家历史和社会各种族关系发展的缩影。本文拟从土著人的文化习俗和白人殖民的背景内容以及电影的演绎角度来探析土著人的和谐自然观和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一个由种族冲突走向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和谐社会的环境法观念转换为视角,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的不合目的性及其观念根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观,进而论证并重新定义了环境概念.本文提出环境乃是生命体之间及其与非生命体之间基于生存的安全与持续而形成的和谐关系状态.人的环境是人类与所有的生命体以及非生命体之间基于生存的安全与持续而建立的和谐关系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观念下的环境法律分层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