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的"世界"论涉及主题、主线、结构等许多范畴,它作为对作品叙述内容的整体审视与把握,有着颇为重要的研究意义.从传统的评点派到新红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论.两个世界论、三个世界论、多个世界论可作为其典型代表.这些"世界"论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层进演化,显示出努力挖掘<红楼梦>精髓的可贵探索.这些"世界"论的深层心理认知机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言意、虚实等哲学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双构性与多维性.  相似文献   

2.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性别反省向度的一部小说,本文从观察小说大观园女儿国中的群体生命面向的特色,以及此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层面入手,并参之以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观点,以呈现女性文化的特色.<红楼梦>所构建的"女性文化",呈现了一个"审美"的生命面向,此中人的存在或者是从事的活动,都带着一种当下的、偶兴的,以及充满意趣的审美性.他们也用这样的美感来观照自己与他人,所以,群聚本身并不明显地通向一个具有如传统儒家价值的目标意义.而也在这样的审美特质上,他们彼此之间也发展了一种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的"体贴"关系.在这种关系里,他们有别於父权的上下名位序列的关系,而构作了一个平面网络关系,彼此之间互为主体,当他们以对方为主体而全心挹注在对方身上时,温暖的情谊便在其中流动.<红楼梦>呈现的女性文化对比著男性文化总带有较多的理想色彩,因为那是一个超越了名位阶级的人人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以及不带功利与道德价值判定的审美世界.自然,我们也可从中解读出文本中对於传统男性文化的反省,以及对於女性文化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不少研究者曾论及<红楼梦>中的"理家",但大多就事论事,用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参照则可,而系统阐释<红楼梦>中"理家"的内涵和功能则不足.<红楼梦>中贾府的"理家"模式属于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家族式管理,作者曹雪芹结合个人经验,生动再现和理性思考了曹家盛衰与"理家"之间的联系,相关思考在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艺术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说对话不是一种装饰,它在小说中发挥着多个重要的作用--刻画人物是其中之一.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翻译原则,比较分析了分别由祝庆英和黄源深翻译的英国小说<简·爱>的两个中文译本中的对话.研究发现,译文对话并不总能够像原文对话一样刻画人物.本文着重探讨了译文失败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现"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雏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构建了一个以宝、黛为主所开展的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在此意义世界中,展现了"痴情"的生命境界.小说在此深化了"痴情"的意涵,此中,从"情"出发的执迷、物我混融,进至忘我的生命境界,是小说刻意凸显的一个为世人所不解的意义世界.而此"痴情"的生命样态,终究要面对执迷对象物的归于幻灭,因此,从"痴情"而至"感伤"的生命情怀,便是必然的生命样态的发展.此种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它是单以对象物的"审美性"的"兴发"与"感通"来作为全心挹注投入的重心.<红楼梦>作为一部女性文化的构建文本,它初步确立了一个大致的蓝图.我们在此文本中,也可就其中的代表人物身上,看到了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中的生命样态.此"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也可说是最具表征性的生命特色.  相似文献   

9.
红柯小说人物有两类值得关注一类人物在与自然相通中走向神性,因失却历史文化渊源与现实关系,成为"孤独的神";另一类人物是具有某种历史深度与复杂现实关系的"历史的人".在这两类人物中,红柯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对"孤独的神"的刻意叙写,使红柯在吸取现代叙事艺术的基础上,形成感觉间离叙事的独特方法,由此,使其小说充满"诗性化".  相似文献   

10.
渺渺青云外,滚滚红尘中--《红楼梦》的两个宗教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描写了两个宗教世界一个是以"大荒山无稽崖"、"太虚幻境"及相关人物为代表的理想世界;一个是以"铁槛寺"、"清虚观"及相关人物为代表的流俗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与佛、道两教有关.但理想的世界具有"虚"、"雅"、"真"的特点,而流俗的世界则显得"实"俗"、"假".这两个世界都是人追求无限性这一内在倾向的外在体现,不过作者对前者表示了赞美与向往,对后者则表示了嘲弄与贬抑.而在理想的世界之中,似乎又更钟意于佛教一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和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卤"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这一风格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2.
运用叙事学有关原理,在李渔小说代表作<十二楼>中可以发现其"倒叙--正叙"的叙述途径,这一叙述途径不仅存在于全文结构上,而且也存在于小规模层次上.这一叙述途径的形成,有话本结构的影响,也有戏剧叙事手法的影响,后者突出了李渔小说的创作特色,使他的小说表现出情节集中、富于节奏感、视角多变、情节曲折意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呐喊><彷徨>叙事谋略深受传统文学的影响,而又将其完全化进富于艺术个性的独立创造之中.鲁迅小说的浓烈诗情吸取了唐代传奇的滋养;鲁迅小说的复调结构受到明清小说的启发但都已大不同于唐传奇与明清小说.受晚清新小说的启迪,鲁迅探讨了作家主体进入作品的形式,创造了讲演式、辩论式等多种叙事体式,在作品中展开心灵的呼告或灵魂的自我对话,强化了"灵魂的深"的开掘,远远超越了新小说作家自我化身人物仅仅为宣扬政见的粗糙格局.  相似文献   

14.
对比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三组人物,两组意象,从人物刻画和意象安排两个角度讨论了对比技巧在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运用,并探讨了它对剧本主题揭示和深化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诗词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成为小说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诗词在表现艺术上着重于写实,与小说中散文描写的曲折隐晦的虚笔相交映,在诗歌写实的艺术上,小说吸取了前人的大量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对小说场景方面、人物性格方面以及梦想与现实方面的对比技巧进行简单浅显的分析.通过这些对比技巧的分析,笔者试图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爵士时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美国梦"的特点.小说中对比技巧的巧妙运用不仅体现了菲茨杰拉德在构思撰写小说方面的高超技艺,而且对于体现小说的悲剧主题--"美国梦的破灭"也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运启的长篇小说《迷途》首先是一部"好看"的小说,这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故事本身好;二是讲故事的方式好。同时,它还是一部"耐看"的小说,故事的表层写的是虚构的他者,深层指向的却是每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好看"和"耐看"中,小说传达了积极的伦理诉求:彻底否定被欲望控制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在其名作<患难之交>中成功运用对话来塑造人物.本文从语用学角度,运用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对其分析,解读小说主人公屡次"蔑视"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所传递出的会话含义,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全面把握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作品中,一些所谓的次要人物往往被读者忽视。其实,他们在侧面衬托、渲染气氛、衔接并推动情节发展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观点出发,主要对《第七个十字架》中的两个小人物“恩斯特·瓦劳”和“牧羊人恩斯特”进行了角色功能分析。作者安娜·西格斯借助这两个小人物强调了人性,表达了自己政治的、历史的希望。他们与其他人物一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第三帝国的现实。由此指出,这两个人物虽小但不可或缺,他们是这部小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是一部体现江淮方言特色的近代小说,此特色从小说中"把"字用法便可看出.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概数词"把"和动词"把"进行比对,从而分析这部小说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