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安阳集》又名《韩魏公集》,是北宋名相韩琦的诗文集,它在宋代曾多次刊行,但今皆不存。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本子为明正德九年张士隆刻本《安阳集》五十卷,后附《家传》十卷、《别录》三卷、《遗事》一卷。张刻本影响很大,万历张应登书锦堂刻本、康熙徐树敏晚香书屋刻本、乾隆黄邦宁刻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均属于张刻本系列。明代安氏校正本是与张刻本同时代的刻本,在时间上可能要早于张刻本,后来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为底本收入。在《安阳集》的版刻流传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安阳集》五十卷附《家传》十卷《别录》三卷《遗事》一卷本、《安阳集》五十卷本、《韩魏公集》三十八卷本、《韩魏公集》二十卷本四个系统刻本,其中以安氏校正本《安阳集》五十卷本质量为最善。  相似文献   

2.
现行《旧五代史》是清人邵晋涵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的,并不是原本,只能称作辑本.这个辑本《旧五代史》与原本有较大差距,而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也以这个辑本为底本.运用科学方法对辑本《旧五代史》增补删改,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旧五代史》本来面貌.《旧五代史》包括本纪、传、志三大部分,本文目的是确定《旧五代史》诸志的标准本,为对《旧五代史》诸志部分进行辑补作准备.经过一系列考证,证实在辑本《旧五代史》诸志中,《乐志》和《五行志》符合原本,可以作为诸志的标准本.  相似文献   

3.
<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库本")《柴氏四隐集》收有题为《白云庄》的组诗四首,系于柴望名下,这四首诗又见库本赵抃《清献集》。《全宋诗》的编者在整理编辑柴望诗时,"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915页),又因袭四库馆臣之误,致使四首诗分别系于赵抃、柴望名下(《全宋诗》第6册,第4206、4210页;《全宋诗》第64册,第39915 39916页),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综合考察,当以作赵抃诗为是。《白云庄》组诗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柴氏四隐集》卷一《柴望诗词》,组诗为四首七律:"《掬泉  相似文献   

4.
《太平广记》成书之时,即已被人认为是“非学者所急”,因而“收墨板藏太清楼”(《玉海》卷五四),致使“《御览》盛传,而《广记》之传鲜焉”(《广记》谈恺序)。近代以来,小说的地位逐渐上升,小说的研究成为专门的学问,《广记》才逐渐地引起学者的兴趣和重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与《广记》的价值,与《广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深度来说,对《广记》的研究都还是不成比例的。 现在通行的是汪绍楹先生点校的中华书局本。影印的文渊阁四库本出版以后,读者又多了一种比较容易得到的本子。笔者经过对照和考证以后得出结论:文渊阁四库本的缮录底本就是黄晟的乾隆二十年槐荫草堂本。 首先必须说明:一、四库的各种阁本都是缮录本,并非刻本。在《四库全书》的纂修过程中,纂修官根据乾隆制定的标准,曾选出一部分送内府刻书机构武英殿,这就是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可是,《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四种,其中并无《广记》,况且丛书版式,半页九行,与阁本并不一样。二、阁本与阁本之间,即便所缮录的底本相同,也  相似文献   

5.
文渊阁     
《中文信息》2008,(3):31-31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档馆。文渊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渊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  相似文献   

6.
元人廼贤所著《河朔访古记》,今存多个版本,皆源自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残本,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比较重要的两个版本.两种四库本由于抄手和所据底稿的差异,存在大量不同之处,可分为字体不同、文字不同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两个版本逐字逐句比勘,可知文津阁本校上时间较早,是较原始的本子.文渊阁本校上时间较晚,是修改后的本子.两种四库本各有优劣,可以互补,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7.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1,32(6):24-25
我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在做故宫学研究。我对《四库全书》与“四库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发言权。故宫博物院与《四库全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修成的第一部全书,从乾隆四十六年告成.即庋藏于宫中的文渊阁。溥仪出宫后,归故宫博物院保管。后随文物南迁转运到台湾,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迪志制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底本。主办方因为这一层关系,希望我来讲一讲“四库学与故宫学”。  相似文献   

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但湮没多年。清康熙时徐乾学购得太祖至英宗五朝本《长编》的宋刻本,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太祖至哲宗七朝本《长编》,以后爱日精庐活字本、浙江书局刊本相继问世,流传渐广,治宋史者莫不引以为据。但四库本《长编》曾经窜改的事实,却未见有人提出过。本文之作,即为发四库本《长编》之覆,以便读者使用,兼及辽宋关系的一些史实。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4,(2)
《水经注》的武英殿本和自刻本皆出自戴震之手,但却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版本。在戴震接受殿本《水经注》校订之前,乾隆皇帝已为《水经注》题诗,竭力贬低以朱谋本为代表的"近刻"而抬高大典本。这实际上就给《水经注》的校订定了调子,下了御旨。因此,尽管《水经注》宋代已亡佚五卷,而殿本仍"割裂以傅合四十卷之数",以示其底本(即大典本)所谓"全文具存"的完整性。戴震在校订中已竭尽考古之功,但为了美化大典本,还要把大典本的讹误,硬说成"近刻"的讹误。这无疑是四库当局的主意,而戴震只有痛苦地被牵着鼻子走。为了伸冤,即对社会和历史有个交代,戴震节衣缩食,最后还是完成了自刻本的刊刻。自刻本与殿本相比有两个最大的区别:一是破卷立篇,充分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治学准则;二是通书白文,与殿本案校充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无声的抗议。自刻本积聚了戴震大半生的心血,是他独立研究《水经注》的终极成果。但是二百多年来,殿本被"举世奉为圭臬",而自刻本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0.
上海图书馆收藏一部完整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本文通过对此书的部分卷帙与中华书局排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相比勘,得出此本较上述二本更接近《永乐大典》原收录本的观点.这对于破除《四库全书》本的迷信,以及恢复此书原貌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高进 《晋阳学刊》2011,(3):137-137
陈廷敬,清代山西泽州(今阳城县北留镇)人,康熙帝经筵讲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山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载有其传,然而对读事涉陈廷敬的文献,如《午亭文编》、《清史列传》、《清圣祖实录》等,略见其暇,现指辨考正,以雕其玉。  相似文献   

12.
《书林清话》卷五明人刻书之精品中,列邓汉文远堂刻王祯《农书》三十六卷,注见《天禄琳琅后编》十六。按:今通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乃乾隆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者,大典合并为八卷,割裂缀合,已非旧观。馆本仍依原序目改编为二十二卷,然亦非原本。卷案提要谓大典尚是元时旧本,明人刻则舛讹漏落疑误宏多。明时《农书》凡两刻,一刻于嘉靖庚寅巡按山东都御史邵锅,首有阎闳序,陆存斋仪顾堂题跋(卷六),  相似文献   

13.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时产生了两个与底本不应有的差异:全书收录范围的模糊与若干书种排序的变动。全书范围与书种排序,随全书贮藏的分架图均有明确记录。全书第一种是《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总目》、《考证》不在全书之中。影印本书种排序产生混乱的原因有三:清廷曝书、多次装箱搬运、抽印四库珍本。出版者有责任与学术界共同努力,清除影印本与底本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日后影印文溯、文津二阁本《四库全书》,应努力避免产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渊阁四库全书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缺本的经验1925年,陈仲益在《现代评论》十七期上刊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缺本之发见》(以下简称《发见》),全文如下: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有六千一百四十三函,计三万六千二百余册。庚子之役,紫禁城为日、美兵所占,尚能加以保存,未致损失。民国六年,清室检查原书,计失去子部一函,内贮《天经或问前集》四卷,三册,《天步真原》一卷,《天学会通》一卷,各一册;又失去经部《四书大全》十卷,子部《邓子》一卷,《公孙龙子》三卷,《鬼谷子》一卷,《关尹子》一卷,集部《李太白集补注》一段。后经照热河文津阁本(即现存方…  相似文献   

15.
《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理性和价值。欧阳修对《周易》和《春秋》的认识分别体现为《新五代史》的理性和价值,这种《周易》易理和《春秋》大义的结合,使理性通过价值具有道的正义性,而价值通过理性体现为至上性,二者关系是理性决定价值。《新五代史》理性和价值在学术上的纵横维度表明,其虽具有宋学的特征,但与理学尚存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6.
刘祥元 《理论界》2009,(12):120-121
在前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日知录)文渊阁本抽毁余稿》为依据,与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日知录》比勘,得知《日知录》因“违碍字词”、“引用钱谦益”、“谢在杭《五杂砌诸书”等原因遭删改,四库馆臣通过“改变相同字数”、“小字变大字”等方式改变版式,毁灭罪证,成为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窜改书籍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封建王朝之刻书,均不及清王朝,清代又以康熙、乾隆两朝为最盛。康熙朝,于武英殿设修书处,由大学士总领其事。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编纂的书,则下设专馆,专任其事。如康熙二十三年设会典馆,纂修《大清会典》。二十四年设一统志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四十八年设文颖馆,编修了《皇清文颖》等等。校对人员,写刻工匠等等,也均隶属于武英殿。故凡  相似文献   

18.
赵永春 《学术月刊》2012,(6):137-146
宋辽金对峙时期,宋人自称"中国"、自称"正统",辽人和金人也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人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就围绕着辽、宋、金的"正统"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直至元朝末年,才由脱脱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承认了辽、金的正统地位。此后,有关辽金"正统"问题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刘浦江认为"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彻底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与史实相去甚远。明代确实有人试图通过重修《宋史》,颠覆辽、宋、金三史"各与正统"的"正统体系",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但并非是普遍否认辽、金正统,这从明代官方未支持有关重修宋史的建议,并由国子监主持刊行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以及"二十一史"在明代的广泛传播等方面就能看出来。它说明,试图否认辽、金正统一派的观点并未为明代主流正统观念所采纳,主流观点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未被颠覆。也说明,逐渐强化"华夷之辨",并按照"尊夏贱夷"思想区分正统和非正统,并未为明人所普遍接受。而逐渐淡化"华夷之辨",倡导"华夷一体",才能从一个侧面彰显出近千年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辽史》由于编纂草率,仓促成书,因而阙略,讹误极多。关于此书的缺点,后人虽做了不少的考订、校补工作,但还相差太远。近年出版的标点本《辽史》,虽又取得了新的成就,但却发生了对《辽史》原文妄加增改的现象,不是以是为非,就是以非为是,而此种现象的发生,实由对《辽史》缺乏缜密的考证而造成的。因此,考证工作对我国古代史书的整理是不缺少的一种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所述,可做今后对  相似文献   

20.
《四部丛刊续编》所收宋人晁说之集《嵩山文集》系影印曹溶之藏本,惜其为抄本,难免有讹误之处。而《四库全书荟要》所收晁说之集《景迂生集》虽同为抄本但因皇帝御览,有馆臣校勘,故抄写较精。今以《四部丛刊续编》本《嵩山文集》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荟要》本、《四库全书》本《景迂生集》,发现《嵩山文集》讹误之处34条,遂加考订,议其是非,以期略有补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