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才选拔的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德才兼备原则,是指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必须注意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去考核选拔人才,不可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人才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于“才”的考核,社会已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但对于“德”的要求和考核,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于“德”的考察,远比对“才”的考察复杂.干扰因素也更多。因此,对“德”除了常规的考察和观察外.应当积极走群众路线,通过访谈、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
袁春红 《人才瞭望》2012,(12):23-24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突出了德在干部选用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揭示了以德为先既是一种用人标准.又是一种育人标杆.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官吏制度中,选拔人才时把人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德才兼备者;第二类,有德无才者;第三类,无德有才者;第四类,无德无才者。其中对第一类重用;对第二类限用;对第四类不用。唯独对第三类颇费脑筋,不用吧,他还是个才,弃之可惜;用吧,他又无德,恐为后患,所以历史上对这第三类人的处理有多种不同的办法,但其中最厉害的一种就是“杀”。理由是第一类、第二类无论其有才无才,却都有德,于国于民只是大益小益之分,用是必然,第四类虽无德亦无才,也没什么本事干大坏事,大可不必多费心思,而这第三类人因其有才而且无德,一旦…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素质在区分人才与非人才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通常认为,人才的素质是由德、识、才、学、体五要素组成。在这五个要素中.“德”作为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的成长中起着统率的作用.是人才成长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用人8大误区     
1.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就是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是选择那些和自己感情好、关系密切的人,这种现象在许多企业和机关里存在着。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三: 一是“以我划线”。谁赞同他、拥护他、吹捧他,就提拔谁。“顺我者存,附我者升”,把自己领导的部门和单位搞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地”。 二是“唯派是亲”。凡是帮朋派友,不管是否有德有才;都优先加以考虑。 三是“关系至上”。你有“ 关系”,用你;你没“关系”,让你没有“出头之日”。 任人唯亲的做法必然阻挠、排斥德才兼备、作风正派、坚持真…  相似文献   

6.
人才就是德与才的有机统一,有德无才与有才无德都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才。其中,德具有价值理性,才具有工具理性;德是方向,才是动力;德是目标,才是手段;德体现的是社会境界,才体现的是个人境界;失去德指引的才犹如黑夜中狂奔的马,危机四伏;同样,没有才的充实,德也就失去了动力和牵引,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心办不了好事。另外,德与才二者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分离性。对于一个人而言,没有纯粹的德境界,也没有纯粹的才境界。在现实中,德与才只能以某种有机组合的方式出现,脱离才的德与脱离德的才都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本文对…  相似文献   

7.
有人曾这样说过:"有才有德是人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无才是废才,无德有才是祸害。"也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险品"!  相似文献   

8.
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知礼节、知荣辱就是有了德。反过来也可以说,道德的前提是必要的物质基础——有吃、有喝、有点余粮,而不是想有德就有德,阿Q式“想谁就是谁的”是凭空而来的单纯天真的唯心的产物。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指出,陶渊明如果饿得两眼昏花,也绝不会悠然见南山。英国有句谚语,叫“三百年培养一个贵族”.  相似文献   

9.
《人才瞭望》2006,(1):94-95
每每在朋友们的聚会上,都能听到对各自公司的牢骚,也不乏怀才不遇的慨叹,似乎每个人都对职业生涯有诸多不满,这种情绪曾经演化为一种流行病,甚至度成为许多职业人扮酷的时尚,似乎言必称“跳槽”才有职业风范,似乎干脆“下海”创业才够意气风发。  相似文献   

10.
一凡 《人才开发》2009,(11):52-53
人职业的选择其实是人生“活法”的选择。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数年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许多人在重新检视自己内心理想和社会角色后.会做出改行的决定。聚焦这一人群,我们会发现,改弦易辙的理由或许不尽相同.但所有的折腾,都源于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建木 《人才瞭望》2009,(9):34-34
2009年暮春,“猪流感”刚从墨西哥冒头,人们感觉淡淡然,没当回事。究其原因,大概有二:其一,受过“非典”洗礼,颇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老练了;其二,熟稔了“禽流感”.对“猪流感”已有几分漫不经心,无非是流感领域各种动物轮流坐庄而已。然而,  相似文献   

12.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9,(8):1-1,4,62-63
1976年粉碎“四人帮”.对我们这些在上海关在“牛棚”的“走资派”来说.是一项特大的喜讯.只有全国解放、新中国建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比。上海“五七”干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庆祝的大字报贴到院内。  相似文献   

13.
一是急功近利,重才轻德。引进、使用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但一些地方及单位领导以所谓摒弃旧的“德才观”来看待、衡量选用人才,过于偏重“才”的考核,忽视了“德”的考察。只要有“才”就行,对于“污点”、“尾巴”一概忽视。 二是不顾实际,念大求多。为了表现出一种“爱才心切,求才若渴”的精  相似文献   

14.
古人“学而优则士”的说法至少表明了对于“学”的这样一种态度,即学是大可不必自始至终的,相比于学。“士”才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果不是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当官,想必读书是根本不会被视为万般之上的。说到实处,地位最高的还是当官。即便没有什么当官的希望,但做个读书人多少也能算是个安慰。恰是基于这个原因,结果造就了中嗣历史上无数个书呆子。  相似文献   

15.
每年开学,报到的新生多半会从学长那儿听到几句挺绕口的话:“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晓莹刚考上某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时,听到上边这段话以为不过是文字游戏,直至毕业之后,她才意识到所谓“知道”就是“蓦然回首”后的遗撼。  相似文献   

16.
方秋国 《人才瞭望》2006,(10):81-81
领导用人有“方”、“圆”之分。“方”指用人的原则性,包括用人的规范和范围;“圆“指用人的灵活性,包括用人的技艺和策略。前者是用人的内在要求;后者是用人的艺术形式。领导用人的方圆艺术即“方”与“圆”的辩证统一,也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过于求“方”,可能有“迂腐“之嫌,会导致下级和群众敬而远之;过于求“圆”,则会有“圆滑“之嫌。两者的结果都是没有用好人,没有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都是领导不称职的表现。现代领导要想做到“方”与“圆”的辩证统一,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三表”主要解决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的问题;“三票”主要解决安全生产工作怎么干的问题;“三规程”主要解决安全生产工作怎么干才是标准化的问题;“一”为“安全生产禁令”,“安全生产禁令”主要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什么事情禁止干的问题.“零”为“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生产目标”主要解决安全生产工作向什么目标奋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学生向先中孔子请教“仁”和“智”的含义。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在孔子看来,所谓的智慧、聪慧就是能够认识人。老子也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些都说明真正认清自己不容易,而要真正了解别人更难。  相似文献   

19.
临时工     
贺成 《人才瞭望》2009,(10):67-67
按照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所有企业用丁一律改为“合同工”.可“临时工”的称谓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却是在10年之后.即2004年.全国各地才全面取消以往的“正式工”“临时丁”等合同文本.正式启用统一的劳动合同.并对那些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20.
有网评说,“给祖国拜年”活动,需要的只是倡导或倡议,而不是压任务式的“组织”。也有时评批评,组织学生“拜亿兆黎民”,完全是拜错了对象。学生们自己就是“黎民”,现在还要去拜“亿兆黎民”云云。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一篇题目为《“给祖国拜年”是形式主义2010首版》对此活动更是来个炮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