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本是指少数民族贫困社区或个人在摆脱自身贫困、提升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能够获得和能够运用的社会资源,如信任、规范、网络等的能力。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定额抽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昆明市一个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本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归纳,为今后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一点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本是指少数民族贫困社区或个人在摆脱自身贫困、提升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能够获得和能够运用的社会资源,如信任、规范、网络等的能力.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定额抽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昆明市一个少数民族贫困社区的社会资本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归纳,为今后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一点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贫困社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政策安排、资金配置、村级项目实施等环节对贫困社区产生影响.恢复重建总体政策安排促进了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但贫困社区从该宏观过程中受益的程度相对较低.资金配置体现了向贫困村倾斜的意向,但贫困程度重的县(市、区)实际落实的资金相对较少.村级项目实施推动了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将比较突出,贫困社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能不减反增,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的深入结合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经济贫困有许多特点.从宏观的制度设置、中观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以及微观的人力资本层面入手,可以探讨失地农民贫困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及其解决的障碍.文化、教育、年龄、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等对失地农民有明显影响.社区建设是解决失地农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贫困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西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突出难点,本文利用对民族贫困社区的调查和访谈数据,从民族社区农户基本情况、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等方面,对民族贫困地区社区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发现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基本根源,从而为全面制定新时期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西部生态贫困、生态移民与社区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主要是生态贫困,经济开发式的反贫困战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采取生态移民的反贫困策略;生态移民不仅仅是反贫困的一种策略,它也是反贫困过程中的一种社区运动过程,它涉及到社区重组、社区组合和社区嵌入;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社区运动存在着社区冲突,它影响到生态移民的稳定性;要解决生态移民过程的社区冲突,就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促进生态移民过程中的社区整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贫困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贫困群体集经济贫困、知识贫困、素质贫困于一身。贫困群体的存在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制约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 ,并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只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既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护 ,又能够有效发挥社区组织、民间力量的积极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问题 ,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民主 ,促进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汇江 《人文杂志》2004,(3):164-169
本文从贫困群体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文章认为 ,由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缺乏就业机会 ,开始出现长期化和相对固定化的趋势 ,具有较强的贫困群体意识 ,他们正逐渐从主流社会中脱离出来 ,表现出了与社会分裂的趋势。因此 ,从有利于城市贫困群体社会融合的角度出发 ,城市反贫困应注重采取的措施是社会救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要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难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实施“准就业” ,以社区建设促进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前正处于后脱贫时期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历史转折阶段。农村全留守家庭是这一阶段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解决农村全留守家庭的相对贫困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理论视域下,通过以皖北F镇L村为实例的调查发现,就农村全留守家庭的相对贫困问题而言,社会关系网络匮乏导致边缘化贫困日益显现,传统乡土信任的断裂造成囚徒式贫困逐渐突出,有关部门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忽视导致无为式贫困形势严峻。基于此,解决农村全留守家庭相对贫困问题不但要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还应该在基层党组织坚强领导下,促进传统乡土信任的现代回归,改造并丰富乡村社会资本,多维并举,实现有质量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与社区社会演化是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变化过程的一体两面.本研究根据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空间方法论”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过程进行了解析.认为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包括了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实践、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再现以及再现的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生产.现阶段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存在着乡土风貌危机、文化胁迫危机和秩序失衡危机.应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危机需要在物质空间生产上关照乡土化,在文化空间生产上强调文化自觉,在社会空间生产上维护空间协调有序.互利共赢的空间再现过程将为社区空间生产提供观念基础,和谐融洽的再现空间过程将为社区空间生产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江苏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显示,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总体良好。贫困大学生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水平较高,但利用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不够。家庭和学校是贫困大学生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学校主要给贫困大学生提供了物质性支持,而精神性支持较少。开拓除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支持来源,吸引和开发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解决贫困生问题,是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法治视角下的西部农民“贫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于“法治贫困”广大的西部地区是典型的“乡土社会”,是“民间法”盛行的地区。费孝通先生讲“乡土社会是‘礼法’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 ,法律是无从发生的”1 。在西部 ,传统农业社会中无契约思想的价值结构是以惧法尚情为典型的 ,主要表现为 :(1 )解纷机制中的“贱讼”、“耻讼”心态。西部以土地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将农民束缚于一个狭隘的社会环境中 ,这要求人们间的和谐相处和维护“家丑不可外扬”的集体荣誉 ,从而使利益之争受到压抑、以权利义务为中心的法律手段受到鄙视。因此 ,民众试图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纠纷的愿望低于城市人…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城市贫困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城镇贫困的现状,进而分析了我国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城镇贫困的几点措施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扩大就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社区就业,保障城镇职工再就业能顺利实现;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利用税收、财政、收入分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共同构筑社会安全网;惩治腐败,减少贫困.  相似文献   

14.
论贫困农业社区的文化如何实现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陶善耕据民政部统计,1993年全国贫困人口1.2亿,在699个贫困县中,还有6000万人在温饱线上起伏,人均年收入在人民币300元以下。贫困农业社区的文化如何实现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这确实是一项大而艰...  相似文献   

15.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视野的农民工社区融入类型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的社区融入包括居住于集体宿舍、居住于"农民工社区"、散居于城市社区三大类别。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须经历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日常生活层面、社会心理层面。前两种类型的农民工社区融入难源于社区的封闭性和农民工的乡土意识和自卑心理;第三种类型的社区融入难源于制度障碍、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农民工潜在心理的消极影响。对不同的农民工社区融入渠道应按照分类别解决的思路纳入社区管理。  相似文献   

17.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贫困:对人权的侵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无法界定贫困,尽管我们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是笼统地解决贫困问题,还是只顾极端贫困,在这两种意见的矛盾中有某种含糊,由于这种含糊,民主国家无视贫困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动因。结果,对极端贫困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们成为公开的目标或重点时,恰恰侵犯了它们在形式上应该表达的基本平等权利和尊严。于是,扶危救困的措施不仅没有提供摆脱危困的出路,反而使危困人群安于穷苦,在受人恩惠时庆幸自己不致有极端贫困之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靠施舍的最低福利而生活,他们没有“权利”。在一个宣扬没有工作就没有人权,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应该学会将贫困视为一种不可避免、不可回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贫困问题与当代中国的贫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贫困问题的明显特征是:1.中国社会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2.相对剥夺感强烈;3.贫富差距过大;4.中国的贫困问题还有很大的生长潜力;5.中国贫困者对于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贫困现象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负面效应是:1.限制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2.阻碍着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3.诱发了社会不公现象的生成;4.不利于民主化建设进程的推进;5.不利于现代文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对于贫困问题的认识,除了要关注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关注那些并非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的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对于贫困问题的感知与体认,这种感知和体认构成了应对贫困问题的公共政策和行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而在这方面,又有两类人的认知尤其重要,一是直接为贫困问题所困扰的那些不幸的穷人,一是社会中那些精英.本文从四个方面,即何为贫困、贫困归因、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及主要责任者,叙述了精英对贫困问题认知状况的经验调查结果;进而又参照德·斯旺关于"社会意识"的界定,简要考评了精英的"社会意识"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