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积春 《齐鲁学刊》2002,(3):106-110
石介是“宋初三先生”之一,其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统论、神秘主义气运说、反对佛道以及“公于天下”的道德评价论等四个方面。石介的伦理思想启迪了程朱的伦理思想,对后世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葛焕礼 《东岳论丛》2003,(3):131-133
石介是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 ,但此前学者对其思想所作研究多拘于其排佛老、斥时文和废传注等外显的层面 ,而从其儒学思想的内在层面分析 ,石介基于“明道致用”这一根本思想 ,释儒弘儒 ,一为己任。其思想虽不够系统圆熟 ,但于传统经学营垒中启“好议论”之风 ,实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他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其思想学说“一出于孔氏” ,抬升了儒学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后世理学家继续探讨乃至借鉴的命题和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3.
李强 《江淮论坛》2011,(1):175-180,71
杨亿是宋初著名诗人,他作为“盛世符瑞”出现在北宋历史上。不同于一般的“神童”,杨亿把握住历史机遇.用自己的“神童”传奇资源和文学影响力,开创了大宋王朝新的文学时代。杨亿和他的馆阁同事们倡导的“西昆体”诗歌样式,迅速风靡了当时的大宋文坛,成为大宋王朝自己第一个流行文学样式.“两昆体”诗风的形成,顺应了南北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也体现了统一王朝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辑刊》2007,(4):202-205
北宋初期影响巨大的西昆体,其盛衰与当时科举制的变迁关系密切。宋代的科举制度趋于完善。宋初,科举考试中对诗赋的重视成为西昆体产生的重要基础,对诗赋艺术形式的重视推动了西昆体创作的发展,对学术修养的重视塑造了西昆体典赡的风格。至北宋中叶,伴随政治改革进行的科举制改革,使得诗赋逐渐被策论取代,西昆体遭致严重打击,遂走向衰歇。  相似文献   

5.
西昆体七律融合了白体七律的铺陈议论、晚唐体七律的属对精工及李商隐的比兴用典,形成"以赋为律"、以学问为诗、注重属对功夫的特征,为北宋七律奠定基本格局。其后北宋七律走向正是融白体的日常化交游、晚唐体的写景言怀、西昆体的学问化为一体,将文人雅趣引入琐细的日常生活,形成于日常生活中见学问的特征,造就宋诗平淡而高深的独特面目。西昆体的许多创作理念与技巧,是宋诗有别于唐诗的关键所在。自从西昆体七律出现后,北宋七律几乎都有了"西昆体的底子"。  相似文献   

6.
李懿 《船山学刊》2012,4(4):148-152
《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次以“中国”题名的一篇“奇文”,所论之“中国”指涉到地理意义、文明意义、民族意义三个层面.石介首先指出中国“居中”位置的特殊性,以人文的、政治的空间构想重塑“地理意义上的中国”的核心地位.再次石介明确将地理空间和伦理道德、社会纲常结合起来,宣扬天常、地理与人道的对应关系,高扬中国文明的优越性,体现出决绝的“夷夏分立”的民族观.最后石介一针见血攻驳佛、老,表现出对儒家正统纲常秩序与本土文化观念的固守.《中国论》通过文字书写传达出内忧外患国势下宋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以思想认同的途径旨在确立和维系宋代政治统治的正统性和文明思想的合法性,从而宣扬出宋代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相似文献   

7.
傅蓉蓉 《齐鲁学刊》2008,(3):119-122
通过对杨亿和黄庭坚诗学观念的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庭坚无论在诗学范型还是诗学理论上都继承了西昆诗派的遗风,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变。在宋代诗歌发展进程中,黄庭坚对西昆体诗学理念的承与变正是宋型诗走向自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陈植锷先生遗著《石介事迹著作编年》对石介一生求学、仕宦经历、学术交游活动以及诗词文章的写作时间做了详尽挖掘研究,对石介生活时代的政治背景、学术界人物活动皆有阐发。但书中对石介部分作品如《麦熟有感》诗、《代郓州通判李屯田荐士建中表》、《上范思远书》、《上徐州张刑部书》、《上徐州扈谏议书》的写作时间的判定不尽准确,需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9.
李强 《阴山学刊》2005,18(4):84-89
徂徕先生石介是北宋著名学者,他重建思想世界秩序的热情和学术创新意识,“忠忘其身”、“笃于自信”的人生价值观念,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财富。石介热衷教育和学术,对当时和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刚正激切,同时也不乏诗人般的热情,颇具齐鲁礼仪之邦的古道热肠。在传统文人政治体系中,石介担任了道德守望者的角色,《庆历圣德诗》在文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石介的学术抱负和美政理想相辅相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西昆体和义山体部分同题咏史诗的比较,指出西昆体诗人对李商隐诗学观念的承继与变化,改变传统论家以为西昆全宗义山而得其末节的偏见,估定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其在宋代诗歌自立进程中的作为转折枢纽的关键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欧阳修与王安实目标一致,都是以抨击西昆体等浮靡文风,建立具有清新实用的文学风尚为宗旨,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及生活经历不同,在文学认识、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上,两人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即欧阳修更看重文的独立性和表现性,王安石则重视文的政治功用性。  相似文献   

13.
高建立 《中州学刊》2006,(5):195-198
“宋初三先生”是指胡瑗、孙复和石介,他们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唐及宋初佛、道的发展冲击了儒学,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极大警觉。宋初三先生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从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打击佛老异道,以振兴儒学。三先生复兴儒学的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年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元锋 《文史哲》2012,(5):44-57
宋真宗崇儒好文,眷遇词臣,其在位期间,共任用翰林学士22人。学士人员在地域分布上重北轻南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他们在政治活动中主要分化为两个团体,并涌现出了杨亿这样文学与气节领袖文坛、垂范后世的杰出词臣,翰林学士的政治风概为文坛带来士风与文格的重要变化。在颂美功德与缘饰礼乐的时代气氛中,以馆阁翰苑为中心,博学多闻的诗坛群彦聚集酬唱,完成了由白体向昆体的嬗变,呈现了"盛世"之音的气象与格调。杨亿以清忠鲠亮之气发于翰墨吟咏,首变"文格"与"诗格",一洗唐末五代芜鄙卑弱之气。  相似文献   

15.
杨亿的诗学传承非常复杂,在受家学渊源及当时诗坛影响的同时,对李商隐的偶然发现,促成了其诗风的转变.其七律诗风从《武夷新集》到《西昆酬唱集》变化非常明显.《武夷新集》中的七律题材比较集中,基本以寄赠交游为主,是当时白体七律的主要题材,创作技巧以写实叙述手法为主,语言上融合了晚唐体的精心雕琢,总体诗风体现出白体与晚唐体相结合的面貌,后期开始使用典故,逐渐出现西昆体迹象.《西昆酬唱集》中其七律较之《武夷新集》的变化体现在题材、风格、创作技巧等各个方面.这些变化与杨亿对李商隐的体认与模仿分不开,其对宋诗学的影响亦不可估量,从很多方面兆示了宋诗的特征.从杨亿七律诗风的转变中,人们可以看出北宋诗风在学唐交唐过程中的艰难探索,杨亿应是促成北宋诗风新变的第一人,其历史地位应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一份著名的自由知识分子的刊物,它的主编储安平则是一位杰出的报人和自由主义者。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储安平在办《观察》期间的时论观,即批评国民党的统治、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支持学生运动。并认为这种时论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朱长英 《船山学刊》2012,(1):174-178
杨亿,宋真宗一朝的文坛领袖,西昆派的领军人物。二十世纪以前学界涉及杨亿的研究非常少,多为评点式的散论。二十世纪以后,杨亿开始引起学界关注,年谱的整理、作品的笺注和辑佚、诗歌散文的微观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综观杨亿研究,还存在着视野过窄、深度不够的研究缺憾有待来者。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71-77
人物是重要的笔记话题之一,不同人物的条目聚群构成了笔记中的形象聚群,其间展现出一个由笔记呈现的形象。杨亿、晏殊、石曼卿三人同属于宋初非科举出身的宋代文士,三者在笔记中的形象不尽相同:杨亿是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的翰林学士,晏殊是诗坛盟主、富贵宰相,石曼卿则是嗜酒放荡的豪士。这三种笔记形象聚群只是真实人物形象的一个方面,是笔记作者在自我的立场下进行话题选择,再加以想象构成的笔记文本。这三种笔记形象体现着科举士大夫推崇的理想自我人格,与北宋仁宗朝的士风变革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才调集》是后蜀韦縠编定的一部大型诗歌总集,收诗一千首,是现存唐人选唐诗选集中数量最多的。在清代,此集盛行,评注本众多,其中冯舒、冯班评点本影响很大,纪昀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删正。在对比二者所有评点过程中可以发现:从"删"诗上看,纪昀重诗的"质""兴象""自然",又不排斥"调响秾丽";从"正"二冯的评点上看,纪昀对江西、西昆两派基本持"折中"的态度,主张应相容并蓄,博采各家之长。  相似文献   

20.
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山诗派是清代的一个重要的诗歌创作群体。诗人们继承杜甫诗史传统,具有忧世意识。创作上或出入宋元,以博学为宗,表现出学人气度;或法乳温李,以西昆体为理想范式。虽各树法幢,不遵一轨,但无论钱、冯,亦或流裔,都能在诗学观念和审美取向上异中求同,交互兼容,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诗派创作气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