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跨世纪”己成为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但是人们愿意让他们的孩子“怎样面对下一个世纪”和“面对怎样的下一个世纪”呢?换句话说,我们希望造就具有什么样品质的下一代人呢?在对全球各国进行调查比较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某些引人注目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全面“并轨”招生,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贫困生因为其特殊的经历,他们的素质和潜能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未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正确认识贫困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根据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和心理障碍引导的工作机制,使他们成为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大局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面向21世纪的重要课题。一、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年龄阶段,贫困学生由于…  相似文献   

3.
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弹性化政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变革与其说是一种特例,不如说是惯例。只要政府还不完美,民众就会有抱怨,人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寻找新的理想的治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一场持续的政府变革讨论方兴未艾,人们对于政府管理的未来走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他们也达成一种共识,即政府管理的新趋势必定要符合新环境,并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我们已迈入21世纪,科技的高速化、管理的现代化、政治的公开化等,已成为政府面临的新课题。面对这种新环境,面临民众越来越多的抱怨与要求政府变革的强烈需求,政府管理的未来趋势如何呢?笔者…  相似文献   

4.
国外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你是愿意在过去生活100年呢,还是在未来生活100年?”令人惊讶的是,竟有2/3的观众选择了过去。 对许多人来说,他们最担心的无非是就业的稳定问题。而现实世界越来越多的状况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未来能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同时稳定性却在大大降低。那么,新世纪靠什么谋生呢?  相似文献   

5.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刘怀玉昭示着新的一千年的21世纪正在日益向我们逼近。中国哲学事业在下个世纪会有一个怎样的前景或“未来”?就其目前状况来说,它正面临着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生存理由等诸多方面的困境。从垂直维度看,它已走下了昔日显赫一时的权力话...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个全新判断。就文艺美学研究领域而言,这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艺学美学现代化之路上的各种曲折,更有助于我们清醒理解文艺美学的未来发展之路。随着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以关注文学实践之审美特性作为最重要学科特征的文艺美学,也承担起立足文艺现象,关注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从文艺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看,当代文艺美学研究在事实上采取了更具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的“核心—分支—边界”的“辐辏式”多元体系建构方式,反映了文艺美学与时俱进,为文学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理论依据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怡 《中州学刊》2002,(5):79-83
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反现代性”思索中 ,世纪之末的中国“后现代”思潮与世纪之初的学衡派有着跨越时空的重要沟通与联系。在关于现代性的质疑当中 ,它们都呈现了“启蒙”与“反启蒙”、“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复杂纠葛 ,都存在着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状况的深深的隔膜。更加引人注目的事实是 ,在现代中国的诸如此类的纠葛当中 ,我们读到的常常是一种缺乏共同思想基础的对话的尴尬 ,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呼唤着一个有效的“思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 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研究和关注。很多思想家从中西社会比较研究入手 ,批判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 ,并试图综合中西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他们还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 ,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 ,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9.
“小说界革命”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在20世纪初,面对国家危难的局面,为宣传救亡图存思想,迫切需要一种文艺形式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正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因契合探索拯救祖国危亡的社会整体心理,一时间如晴空霹雳给小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借助小说“变易风俗”的作用,中国人从“天下”想象中清醒过来,意识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觉醒。自此,中国现代小说都有强烈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并在作品中构建出一个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0.
发展问题是每一个关心人类未来命运的人都经常思考的问题。和平与发展被视为20世纪也必将是21世纪的世界主题,已故世纪伟人邓小平曾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足见发展问题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目前所知道和了解的“发展”到底是什么呢?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地从一种状态转...  相似文献   

11.
青年的"增权"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问题.当前对于该问题的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社会工作领域,多数学者都从个体因素上来解释并试图解决该问题.青年是人生中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获得职业身份而更深入地融入这个社会.因此对于青年而言,"就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几乎都存在很高的失业现象,这无疑影响了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也限制了他们规划自己的未来的可能,从而使得许多年轻人陷入一种"无权"状态.因此我们应该从促进就业入手,通过让年轻人顺利获得职业身份,让他们增强决定自身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健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向青年一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才智素质、身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年代表着我们的未来,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所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应受到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主要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教育特别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给近代中国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旧的阶级分化和新的阶级出现,而且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怎样看待洋务运动呢?洋务运动究竟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因而是进步运动,还是逆潮流而动,阻碍中国历史的发展,因而是反动运动呢?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呢?浓照马列主义的标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那么,洋务运动是否为近代中国提供了新的东西呢?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其主要方面作些论析。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 2 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之时 ,2 0 - 30年代已经有了许多具体成果问世 ,但是 50年代以来却受到了冷落 ,80年代中叶社会史研究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目前更是云蒸霞蔚 ,其成果之丰硕 ,队伍之广大 ,声势之雄伟 ,足以构成 2 0世纪末中国史学发展的壮丽景观。当我们站在 2 1世纪的门槛上 ,展望新世纪的学术发展 ,可以预期社会史研究必将成为未来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潮流之一。那么 ,与 2 0世纪相比 ,新世纪的社会史研究将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从当前的情况看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史研究将有三个方面转…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的,符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社会主义道德风貌并不断向共产主义道德迈进的“四有”新人。今天的青年,怎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地成长起来,去赢得未来的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栋梁呢?那就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真正使教育内容转化成促进人全面发应的内在动力,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引导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文品 《社会科学》2000,(10):60-6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但要有繁荣的经济、高度的民主政治、文明的道德风尚 ,更要有健康上进的文化。去年发生的“法轮功”事件再次警示我们 ,亚文化在当今社会很有市场。一旦我们忽略、放松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 ,恶剧还可能重演 ,甚至破坏力还会更加严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 2 1世纪人才竞争的对象 ,也是社会亚文化的竞争对象。因此 ,怎样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统一 ,是今天乃至将来思想教育颇为关注的社会课题。一、对青年亚文化的理性分析青年文化是青年的活动方式以及由其活动所创造的以青年为载体、以独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博士在他半生心血编纂的空前巨著《中国科学与文明》(汉译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对于前半个问题,李约瑟博士在池的科学史著作中已经作了详尽的叙述,他在叙述中列举了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在上古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在一个转型社会中青年的社会整合所面临的各种难题。特别受到关注的是作为一个社群的青年与成人社会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有可能造成社会排斥。文内观点基于1990年以来在俄罗斯联邦12个地区对青年的长期社会学调查。本文是尚在进行中的“青年整合与社会排斥”课题的一部分。文章使用“整合”与“排斥”概念,详细评估了青年在劳动市场遭遇的冲突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诸如失业、劳动权利被侵犯以及每况愈下的就业状况。这些因素对年轻人自1990年至1998年工作动机的影响也得到了评估。  相似文献   

19.
温州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最著名的模式之一 ,也可以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代表性的模式之一。早在 80年代初 ,就已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 ,温州模式同苏南模式等其他发展模式一样 ,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变化着。因此 ,在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过去 ,更要关注它的现在 ,并且科学地预测它的未来。而在今日的温州大地上 ,一场新的改革正在迅猛而又深入地进行着。这场新的改革就是“超越温州模式”。本文试图对这场新时期的改革进行理论考察。一  “超越温州模式” ,是温州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围绕着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出版,陈寅恪、金岳霖和张荫麟从各自学术立场出发对该书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评价。大致而言,陈寅恪主要取学术史或者说学术思想史角度审视冯著,金岳霖更多以哲学本体论和哲学史视角给予观照,张荫麟则二者兼而有之,同时更注意从思想史角度对冯著具体内容给予批评和质疑。他们三人在对冯著给予肯定性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异议,其中陈寅恪较为明确地认为不能简单借用西方哲学发展理念和框架来建构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史,背后的学术考量是对彼时中国学术发展状况的不满。相对而言,陈寅恪较之金岳霖更注意对本土思想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工作,而金岳霖在对冯著和胡适著作进行比较之后提出了“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这一著名的“金岳霖问题”,实际上也意味着他对冯著借用西方哲学理念的研究模式不甚满意。冯友兰随之以自己的方式对三人的意见给予回应,由此他们四人共同完成了一部学术“四重唱”,其所讨论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