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唐代小说创作方法的整体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唐代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采用“实录”、“寓言”、“传闻”等词语分别概括唐代小说的三种创作方法。这三种创作方法根本的区别体现在情节虚实关系的处理上。“实录”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而“寓言”法和“传闻”法则注重情节的虚构。上述三种创作方法的出现,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到了唐代,已基本上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在艺术上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创作的真实性和虚构性问题上,王安忆认为,小说在本质上是虚构,但虚构应该以现实世界和自我经验为基础,还应具有艺术分寸感和逻辑推动力,即虚构的叙事要有现实根据,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记属于文学,文学的任务是塑造形象,形象塑造需要虚构.美国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的<里根传>作为传记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适当采用了虚构的手法.但传记作品的虚构不是任意的,要讲究"度".对度的把握要做到三点:一是人物必须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曾经有的人物;二是事件的细节应当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三是语言风格可以风趣幽默,但不能过于戏谑、戏说、演义,传记写作无法避免"戴着镣铐跳舞".  相似文献   

4.
历史著作要求严肃的科学性,所写历史人物都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文学作品则要求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典型性。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司马迁笔下,历史人物却是一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因此,《史记》的人物传记被公认为  相似文献   

5.
史志谨 《人文杂志》2004,(4):124-127
《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 ,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 ,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 ,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 ,同时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小说创作过程中也采用了虚构艺术 ,通过虚构的“假” ,达到艺术上的“真”。叙述和人物语言也精炼传神 ,富于美感力量  相似文献   

6.
艺术虚构作为生活美向艺术美转化的中介,是小说美学一大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对艺术虚构的实践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深入探寻这一演变轨迹,是本文主旨所在.一、“迂诞依托”与“传示奇异”:两汉时期小说艺术虚构手段的直觉需要中国古代小说主要导源于史传文学,具体脱胎于野史杂传。在史乘分流过程中,艺术虚构表现手法促进了历史的小说化。先秦史籍修撰,虽然标榜和强调实事实录原则,但也不乏虚构的成分,“踵事增华”与“事资虚饰”成为修史的必要手段和圆通笔法。《左传》记言常有设想虚造,为人物对话、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揣摩代拟,其记言实为拟言代言。“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史著在事资虚饰和拟言代言中,不可避免地无意识虚拟和自发性想象。史著之所谓实录,一开始就包含了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作为神话人物的孙悟空,其“家乡”当然也就是虚构的神话世界。离开了神话世界,讨论所谓孙悟空的“家乡”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伪问题。我们应当从文化学、文学创作的意义上追溯孙悟空的原型及其环境的变迁,从而在深刻而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展示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形成的文化学基础、创作机制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书刊商业化推动了传记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许多传记作品存在着粗制滥造的现象。当前的一些传记文学作品选材上以丑陋为美,迎合某些人追求刺激的心理。创作上采用虚构和堆砌的方法,背叛了传记文学的传统创作原则。叙事模式的单调,影响了传记文学的艺术质量。传记文学要发展,必须走出这些创作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 ,不应拘泥于历史事实 ,而应当允许适度的虚构。但是 ,这种虚构应当有一定的限制 ,应当如实反映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的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的真实 ,做到虚实有度、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历来有两种意见:一是报告文学应写真人真事,不能虚构臆造,不能张冠李戴,只可以在不违背新闻真实的原则下,调动文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对一些细节进行“想象和夸张”,甚至部分虚构,主人公可以用假名,生活里真实的事实可以“移植”等等。我认为,报告文学必须符合新闻真实。它所描写的内容,必须确有其人,实有其事。人物,是实际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人;事件,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事。甚至每个细节,都应该和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相符。不能搞“主题先行”,而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文艺规律,从所描  相似文献   

11.
巴金的传记文学接受、翻译和创作到目前为止还没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实际上,巴金的觉醒和巴金文学的诞生都离不开传记文学作品的滋养,他的革命家传记是以人格为中心的英雄叙事,他的自传则是人格的成长与发展的个人叙事。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兴起的历史中,巴金的翻译和创作必将留下多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是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它对于读者的接受,文学作品的可信度及其效果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真实性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其复杂性不亚于文艺理论的其他重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克洛德·西蒙认为,小说就是把“虚构的人物引入到一个虚构的动作中”①。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人和事,自然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用语言移植到叙事作品中来,也就带上了虚构的色彩。因为首先,语言移植的并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其次,即使是这表现形态,也不可能原封不动…  相似文献   

13.
唐才常是近代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他一生最主要的活动是1900年在汉口领导自立军起义,因事败身亡。对自立军事件的性质,过去或认为是“反动的勤王运动”,或认为是“戊戌变法余波”,或认为“基本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对唐才常也有“反动”、“改良”和“革命”的不同评价。这些看法,大抵都是从事件与清廷的关系立论,而自立军事件和唐才常活动的意义并不能由此得到合理说明。我认为,只有围绕中国十九世纪末的时代中心问题—革命和改良的关系进行考察,才能作出对自立军事件和唐才常这个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根据他们的需要任意歪曲历史材料,曲解社会现象,虚构历史系统。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全从“应付环境”的需要出发,随心所欲地作出各种结论。在它们那里,历史的真实性根本不存在,是非、真伪,了无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一宫柯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黑·白·红》一书,1996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副题是《兵团知青生活写真》。写真实际上就是纪实,在尾声里作者表白:”我所写的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经历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任何虚构”;“我所写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知青生活”。《黑·白·红》纪实的特点,择其夸夸大者,我以为表现在这么三个方面:1.表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脉搏和气息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和一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同,除了各军垦农场需要大批农业劳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针对中苏关系严重对立的紧张局面,加强…  相似文献   

16.
小说创作与名誉权侵害刘尔明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叙述描写,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艺术想象、典型化是其主要创作特点。小说分类众说纷纭,但依据“是否虚构”把小说分为两类——小说与“非虚构小说”,为司法界与文学界...  相似文献   

17.
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再认识张立国如果说小说是艺术的真实,那么报告文学则是真实的艺术。优秀的报告文学应该具有尖锐的现实性和严格的真实性。这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灵魂。长期以来对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各有不同看法,可概括如下几种:其一认为必须绝对真实,不允许合理想象...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洪治纲 《浙江社会科学》2023,(10):118-126+158
在践行“求真行动”的过程中,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一直追求“事真”、“情真”和“理真”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传达“理真”的叙事策略上,表现得尤为灵活和复杂。它常常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由作者充当叙事的组织者、调控者和事件的“见证人”,并始终置身于叙事现场,灵活表达创作主体的内心之思。同时,它还充分调动当事人的言说功能,集纳不同当事人的内心看法和认知,在多维度的聚焦中不断激活读者内心的认同感。为了进一步强化“理真”的叙事效果,非虚构作者还广泛征引有关文献资料,在准专业化的分析中充实并印证自己的观念。非虚构写作的这种叙事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承续了中国文学的“载道”传统,并回应了人们对于历史现实的重要关切。  相似文献   

20.
徐光寿 《学术界》2005,(5):297-300
学术界认为,清代道、咸之际,经世实学盛行,一扫乾嘉年间“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颓靡学风,成为从乾嘉汉学走向近代新学的“桥梁”,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类似植物嫁接的“砖木”作用。〔1〕经世实学主要代表人物中,除龚自珍、魏源等之外,皖籍人物星汉灿烂,尤数姚莹、包世臣等。然而,多年来学术界对于经世派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龚、魏,对于在此前后以桐城派为代表的皖籍人物研究关注不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本专门的学术著作(建国50余年以来,共有学术论文40余篇,仅见2部学术著作,而且都只局限于姚莹诗词创作领域的研究)。安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