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认为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通过稳定和完善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产业化等措施,尽快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2.
王晋认为,我国跨国公司起步晚,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去,其经营尚处初级阶段,由于外部环境、自身资金、技术实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出现了若干问题:1、以规模扩张代替能力扩张,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企业管理能力、经营体制相对滞后。2、陷入多元经营误区。  相似文献   

3.
乡镇企业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徐留锋(河南省新密市华豫企业集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乡镇企业如何摆脱困境,实现发展的第二次飞跃。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真正的企业家队伍,形成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内涵的管理机制。一、培养造就一支现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关心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功能,在中国实现求发展富裕的第二次历史飞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一代伟人和人民手中,再一次闪烁出它耀眼的光彩,也再一次向人们展现出它与伟大的实践相结合的崭新风格和特色。一、理论与实践——注重实践对理论的修正和检验,确立以实践作为价值取向的标准。正确认识和解决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永恒课题,党的七十二年历史中所实现的两次伟大飞跃,说到底都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过去人们研究得较少,本文对此作些初步探讨。我认为,第二次飞跃的核心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它有两层基本涵义:其一是通过实践对尚未接受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进行验证;其二是通过实践把理论的设想变为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6.
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大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自铎 《学术界》2001,(2):12-16
一、从农业两个飞跃间的关系看推进第二个飞跃的必然性   1 990年邓小平在谈论农业问题时明确提出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 ,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战略构想 ,相互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 ,并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确立家庭联产承包制…  相似文献   

7.
不断地推进农业第二个飞跃寸木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与党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但从思想和认识的渊源来说刘少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诸多有益探索 ,成为后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的源泉之一 ,而刘少奇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局限之点和未竟之说 ,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正是在这种对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和扬弃的基础上 ,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建树  相似文献   

9.
新疆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四次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导和规划经济发展的基本纲领和依据 ,是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新疆经济发展战略也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发展和完善 ,正是新疆经济发展整个进程的总结和写照 ,是新疆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创造的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因此 ,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实际上也是人们对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质的飞跃过程。第一次飞跃 :确定十大生产基地 ,奠定新疆经济起飞基础在 1 98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 ,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  相似文献   

10.
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要经过实用性认识这一中介环节的。其中,实用性认识又包括应用科学和实践观念这两个小环节。也就是说,理性认识首先要转化为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再转化为实践观念,才能完成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理性认识转化为应用科学和实践观念的过程,也就是理性认识不断趋近实践的过程,实践观念付诸实践并物化和对象化在实践结果中,就标志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理论,是毛泽东哲学认识论中的核心内容。对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毛泽东同志尤为重视。与第一次飞跃相比,他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加伟大。  相似文献   

12.
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了我国农业“两个飞跃”的观点,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高度来看待。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拟结合我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常是指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初步探讨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过程 ,提出了“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真理性认识、合理性目的、有效性结果的有机统一。并阐述了“评价、决策、制定方案、实施、评估”的“飞跃”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任卿 《天府新论》1997,(1):24-26,30
(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农业组织制度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四川率先废除了人民公社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使长期受到束缚的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解放,从组织上确保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方式的有效运用,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为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17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也表明,废除人民公社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乡、村、村民小组和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方面,老百姓概括为"催粮催款,刮宫引产,灭鼠打犬",有效组织农民致富奔小康发展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6.
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各地又一次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热潮。在这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大好形势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经济发展与全国的差距正在日趋扩大的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究竟应当怎么办?对此,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同志,把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十四大精神与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失业保险立法的三次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 ,往往更加需要法律法规的调整和保障 ,我国失业保险立法无不是在国家改革的关键时刻而产生、发展和完善的 ,并在质的规定性方面表现出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 :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结束了我国无失业保险立法的历史;1993年4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再次颁布《失业保险规定》,以此保障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伟大转折的标志,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历史性飞跃的中心内容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论证,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本文将着重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探索和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1992年以来,中央对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先后召开了多次农村工作会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中央高层领导在各地农村考察时也不断吁请社会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予以高度重视。1996年6月4日,江泽民主席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发表的讲话中说:“近几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我这几年也一再讲这个问题。中央所以反复强调农业的特殊重要性,是从我国人多地少这个基本国情,从保持全国经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出发的,也是从保持和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独立自主的战略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19年前,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在全国率先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羁绊,实行了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96年底,农业总产值达10.47亿元,是1978年的11.5倍,实现了该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凤阳人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振兴乡镇企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来抓,政策对头,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