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改革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我国刑事诉讼中应当建构"拘传、逮捕、取保候审、羁押候审"的新的强制措施体系,为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没有赋予律师在拘留期间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因而制约了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该条文在立法技术和立法内容上均值得商榷。通过对申请取保候审权利主体的论述,揭示现行立法中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并就取保候审措施的健全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莫湘益 《学术论坛》2012,35(7):83-88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将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相分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与住处监视居住相分离,在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中建构了"取保候审→住处监视居住→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逮捕"的分层样态,监视居住在分化的结构中获得独立地位。分析监视居住地位独立的原因,准确界定其限权的空间范围,以利于其羁押替代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为限制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作了相关一系列的重大修改,但是这种修改远不能解决中国当前对包括轻罪在内的各类犯罪广泛、过度地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问题。中国刑事诉讼法在强制措施的改革和完善上仍然任重而道远。而这当中有关对轻罪限制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问题,应成为未来刑事诉讼法进一步修改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立法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5.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赋予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责。准确理解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价值和原则,理顺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涉及的诉讼环节、实施程序以及机制运行的保障尤为重要。应进一步认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价值,完善相关规定与制度,从而与其他刑事诉讼制度相得益彰地发挥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价值和作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姜伟 《理论界》2015,(3):61-67
未决羁押,一般是指专门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涉嫌犯罪者从逮捕后到法庭确定其有罪前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状态,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程序都离不开未决羁押。但是,我国在介绍比较外国未决羁押制度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对临时羁押与我国逮捕制度有混淆,对法治发达国家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主要原因认识有偏差,对于听证式审查方式的作用,以及人身保护令在未决羁押救济制度中的作用都有认识不足。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改革中应当坚持检察机关作为羁押适用的决定机关,理性选择审查决定羁押的程序,明确羁押必要性审查后位适用的地位,扩大非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监外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对未交付执行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对已交付执行的罪犯,发现患有严重疾病,不适合在监狱或者其它羁押场所关押,而决定暂时将罪犯交给一定的机关监管的执行方法.暂予监外执行是司法机关在打击犯罪的同时,遵照惩办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总结出来的改造罪犯的一种有效的执行方法。监外执行早在1979年8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中就有了明确的规定,但规定的比较原则。1994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八届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  相似文献   

8.
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制措施。其强制力介于刑事拘留和取保候审之间,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但现行监视居住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宪政制度下,逮捕制度是一项保障个人人身自由不受不舍理限制或剥夺的制度.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居高不下的羁押率却严重扭曲了逮捕制度的应有功能.为此,有必要从速捕制度的宪法定位出发,结合降低羁押率这一立法目的,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评论.  相似文献   

10.
与现行《刑事诉讼法》相比,新《刑事诉讼法》在基本理念、具体制度、程序设计等方面均有较大改进,既重视与世界刑事诉讼发展趋势的融合与接轨,又突出了中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新《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法制化的进程。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的规定是不完善的,基于刑事诉讼中技术侦查严重缺失的现状,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二章第二节用5个条文对技术侦查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从而结束了技术侦查于法无据的局面。技术侦查从而也成为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祥华 《理论界》2008,(11):82-83
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中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措施,人身自由又是人权的核心内容。强制措施的适用与人权保障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强制措施的规定存在有待探索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两指两规"是指纪检监察机关有权要求有违反党纪政纪嫌疑的人员在指定(规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它在反腐败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两指两规"操作标准规定得不明确,容易导致操作上的任意性和随意性,在执行过程中,形成和《刑事诉讼法》一样的强制措施,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刑事诉讼法》是有冲突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实际的纪检监察工作中,应在法制的轨道上加强对腐败分子的惩治.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诉法再修改是继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的又一次重大、系统的修改,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诉讼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提高司法机关有效惩治犯罪的能力和效果,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我国诉讼文明、司法民主和人权保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刑诉法的修改,带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由《宪法》和相关法律确定的。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其中,改善和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是立法修改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刑事诉讼立法修改的要义,充分履行立法修改所赋予和强化的诉讼监督职能,是检  相似文献   

15.
刑事辩护制度的重大改革杜茂筠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对立案管辖、侦查手段、庭审方式、刑罚执行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补充,而且对刑事辩护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从而使...  相似文献   

16.
刑事强制措施是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采取的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在人权保障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强制措施的采用缺乏司法监督;变相拘禁、超期羁押现象严重;羁押制度救济功能的落空。要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的司法令状主义,实行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设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被超期羁押时的申告机制;放宽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逮捕条件和缩短刑事拘留的时限。  相似文献   

17.
沈慧珍 《青海社会科学》2001,(5):110-112,21
刑事辩护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制度 ,是实现宪法原则、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并使辩护权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针对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辩护制所存在的弊端 ,1996年 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作了重大修改。现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修改后的刑事辩护制度 ,我称它为新的辩护制度。  一、建立新的辩护制度的依据(一 )基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的立法宗旨。这次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首先 ,是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刑事诉讼法只是一种操作法 ,只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程序法 ,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  相似文献   

18.
“执行协议”: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一种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专门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执行可以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这是对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一项变革。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比较为视角,论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在人权保障方面的进步,同时指出了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间仍存在的差距。重点介绍了辩护制度和强制措施制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诉法再修改是继1996年刑诉法修改以后的又一次重大、系统的修改,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诉讼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提高司法机关有效惩治犯罪的能力和效果、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我国诉讼文明、司法民主和人权保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