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会议是当前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是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产生新闻的“富矿”。如何在会议这座“富矿”中淘出新闻“真金”,需要记者既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更要有好的“挖掘”方法。  相似文献   

2.
蔡如鹏 《今日南国》2008,(16):65-67
这是方舟子4年来的第9场官司。 4月末,一家销售价格昂贵大米的公司把这位知名的学术打假人士告上了法庭。该公司称,方舟子在其博客和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言论,恶意攻击他们生产的“CEB营养大米”,给公司的名誉和经营造成了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3,(1)
一天上午,市北法院威海路社区巡回法庭在大名路47号楼前开庭,审理了一起房屋纠纷案。经过两个小时的庭审,这场官司以原告撤诉而宣告结束。法庭进入社区,露天开庭审理案件,这对居住在市区里的老百姓来说还真是头一遭。市北法院威海路法庭杨祥恩庭长介绍,将法庭“搬”进社区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拉近法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让老百姓在参加旁听的同时,进行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杨庭长表示,这次开庭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这种进社区的庭审方式今后还将继续下去。法庭“搬”进社区$市北区民政局…  相似文献   

4.
雷茜 《百姓生活》2014,(8):18-18
虽然极其不想承认有代沟这种东西,但是对今天的大学生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校园求学这个问题,实在很感兴趣。大概,也只能凭着一些新闻线索或网络言论来雾里看花。不久前,连云港大学生小柱,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家里无力继续交学费,他对自己生在这样的家庭感到委屈。虽然经过法庭调解,以小柱撤回起诉告终,但这起“心恨家贫”的官司,引起了不小的舆论波澜。无意也无力从法律或教育角度去做专业的深度剖析,只是由这桩不寻常的诉讼,想起了那些年和我一起挥洒过青春的同学少年。  相似文献   

5.
陈捷  海涛  辽远 《百姓生活》2012,(9):27-28
两个“85后”青年,认识两个月就闪婚,婚后不久又要闹离婚。但是,这短暂的一结一离,留下了一个“后遗症”:7万元彩礼怎么办?为此,双方闹上了法庭,官司从一审打到二审。近日,厦门中院针对这起“退彩礼”案件作出终审判决。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视点,取决于记者本身对生活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用超前意识的眼光去预测去描述各种事态的变化,看准方向,把握新闻尺度。写出具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以便引起社会的关注。从某种角度看,记者眼光的超前意识,对于记者能否生产出“炸的响”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直接影响。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并不是说秀才是天才,而是指他们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天长日久深思熟虑,掌握了超前意识本领———具有一套准确的预测、分析、判断能力。记者对事物进行深度穿透,是记者进行深度报道的前提。记者的眼光在对事物(或事…  相似文献   

7.
已故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的儿子与孙子闹起财产纠纷,冰心的孙子吴山连续两次把父亲,也就是冰心的儿子吴平告上法庭要求分割其房产,结果两场官司都输掉了。吴山没地方出气,竟然把气撒在他的爷爷奶奶身上,在他们的纪念碑上用红漆涂抹了“教子无方,枉为人表”八个大字。本来,这起纠纷是吴家的私事,我们看看热闹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8.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事业在民初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第一个集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于一身的“新闻全才”。他的新闻思想主要内容有:在新闻职能方面,认为报纸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消息;在记者的任职资格方面,最早提出记者要以“品性为第一要素”;在新闻业务上,认为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在记者责任上,特别强调记者要有“铁肩辣手”的斗争精神;在处理传者与受众的关系上,主张对待读者可以迎合但不能盲从,讲究高雅而不能低俗;在媒介经营管理方面,主张新闻机构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注重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细节,是新闻报道的血肉。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闻界有人认为,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无能的表现,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一、如何挖掘和掌握新闻细节第一,到现场精细地观察。这是抓取细节的一个有效手段。记得有材料介绍,英国的《泰晤士报》总编辑每当召见新来的记者时,都要问他到总编办公室来共爬了多少级楼梯,答不上来的要下楼去重新走过。这说明国外新闻单位对新闻记者一开始就注重培养那种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猎取细节的本领。我们提倡记者要做到“三勤”:腿勤、眼勤、手勤,就是指记者到现场去…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北京各大主流媒体文化记者的日程上,出现最多的是“波兰”和“肖邦”这两个名字。记者们出入新闻发布会最频繁的地点也非波兰使馆莫属。激昂奔放的肖邦钢琴曲频频在国家大剧院奏响,  相似文献   

11.
风焰 《社区》2006,(11)
2005年10月31日,北京朝阳区法院对“物业官司”判决不执行的57位业主采用“堵被窝”的方式实施强制执行,又一次将物业纠纷如何处理这个“焦点”推向了炽热状态,引起轩然大波。有业内人士断言:这对解决久拖未决的物业纠纷会产生一定的效应,但对业主与物业的和谐相处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位记者历经半年时间,对北京市昌平区法院一宗物业费官司强制执行案的背后展开了调查,揭开了当前物业费官司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2.
事实上,“在线新闻夹”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犹如“虚拟新闻办公室”,为记者提供新鲜的素材、丰富的信息、独到的专家意见等等,从而使记者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便可以完成一篇调查深入、内容可靠、图文并茂的文章。“在线新闻夹”也早已成为国外记者的第二大信息源。限  相似文献   

13.
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事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记者“拟态公众”的角色定位,而新闻舆论的生成则又依托于新闻事件的构建。本文着重分析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日益俱增的新闻官司使原本就不易开展的舆论监督工作陷入更难境地.本文旨在剖析新闻官司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着力阐述了"如何有效避免新闻官司"的观点与想法,这对时下的媒体正确认识与规避新闻官司,进而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技新闻丧失真实,多表现为陈述意境的虚假。做到事实符合实际,再现完整而精确的知识,是科技新闻真实的两大要素。忠于这两种真实,记者必须进入知识必然性的意境,否则如观海市蜃楼,难以把握自然规律的演绎系统。文中指出,真实不等于真理,但具有彻底真实的科技新闻是一种真理的认识形式,需要严密的逻辑序列再现真实感。在科学探索的报道中,新闻真实是相对的,只要求再现科学家探索事件的真实,知识真实则可能是一种幻觉或推测。伪科学是伤害新闻真实的大敌,许多记者在描述伪科学的表演中,大肆渲染“真实”意境,使广大公众受到欺骗。记者没有科学意识,就无法捍卫科技新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6.
郭伟锋。是中国新闻社记者、34岁时与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共赴台湾。采访1991年“闽狮渔案”迈出了中国大陆记者访台“四十年间第一步”。郭伟锋中新社负责港台新闻报道的副总编辑35岁上任伊始,即致力开通两岸交流的管道1992年、中新社在台北召开两岸关系研讨会至今。已开3届郭伟锋、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新闻学的概念这是一种以社会主义新闻思想为主体.又能兼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在港澳台地区存在的新闻理论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心已在武汉大学成立.郭伟锋担任中心副主席、兼职教授郭伟锋.现已4次赴台,是中国大陆赴台次数最多的记者现在…  相似文献   

17.
如何营造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短新闻就是简短地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目击式新闻报道。其现场效应主要是通过营造具有极强现场感的“新闻场”来实现:首先,记者充分利用现场材料营造现场感强的新闻场;其次,记者亲临新闻现场作目击式再现报道以再现新闻场。  相似文献   

18.
钟雪飞 《市民》2007,(4):36-37
吴连镐的办公室门外悬挂着“每位公民都是记者”的标语。这句座右铭促使这个韩国人创建了规模和影响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的“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com),并促使他组建了一支拥有数万人的业余记者队伍。  相似文献   

19.
从勤劳的“蜜蜂”到拔尖人才──高级记者刘耀辉的成功之道《新闻界》杂志主任编辑邓俊我与刘耀辉同志在四川日报共事30多年,感到他思想成熟,事业心强,新闻功底厚实,能吃苦耐劳,采访作风深入,富有创新精神。他在新闻战线左右开弓,使出“十八般武艺”,不管是写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进程的加快,案件报道在各类媒体中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鞭挞邪恶、弘扬正义、尊重事实、彰显人性”的职业操守,也为政法记者在报道案件新闻过程中所追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个别案件报道却“剑走偏锋”,甚至落入俗套,从而引发一些负面效应。那么,作为一名政法记者该如何不为窠臼所困,创作出既具备和谐人文意识,又能够与时俱进的案件新闻作品呢?在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案件新闻的采写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及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