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从生产力理论上去认识这场变革,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有重要意义。一、生产力发展的量的差异决定既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总是要求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外在形式,它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它的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但是不能就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它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而这两方面又不是平列的,前者更为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谈谈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的问题。一从一般经济规律来看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力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它的经济发展中,不仅服从自己特有的经济规律,而且还服从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在单一的社会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关系规律。所以,各个社会形态不仅以自己特有的规律互相分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生产力物质要素的各种论述中,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过份强调劳动资料(其主要部分是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的作用。一些同志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力每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和发展都是首先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开始,生产工具是划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我认为,这种把生产力要素变化规律简单化、僵硬化的观点,既违背辩证的方法论,也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实践。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三个要素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平衡的,它们的质的根本变革也并非总是同步进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可能在一定阶段上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并首先发生根本的变革。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生产力三要素的变革,总是呈现出变革劳动力——变革劳动资料——变革劳  相似文献   

4.
“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党的十三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而得出的一个精辟论断,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赞同。但对这个根本标准的理解却见仁见智,甚不一致。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坚持了生产力标准就不好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不好再谈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了。这完全是一种曲解。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是相悖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前人已经造成的物质基础上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必然不断前进。这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恩格斯、列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发展农业生产的两个文件逐步贯彻落实,我省农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管理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经济开始活起来了。一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管理形式的同时并存,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  相似文献   

6.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生产力解放和变革。因此,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用生产力标准来分析衡量知识经济,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唯一能把握知识经济本质的方法。  从生产力视角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生产力的变化,更具体地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及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形态的划分需要考察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这一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在这里,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标志.同样,同一社会形态内部演进阶段的确定,也主要地取决于这一阶段上的生产力水平.更具体地说,取决于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或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一般地讲,该社会形态内部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动和演进,也就是以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变动和演进.我  相似文献   

8.
从选择论看社会制度的变革--关于"两个必然"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社会变革既遵循客观规律 ,又是主体的选择。人类有两种基本选择 :一是发展生产力 ;二是选择平等公正。生产力是衡量物质文明的根本标准 ,平等是衡量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水平低 ,人为了求生存 ,首先选择发展生产力 ,故历史上社会制度的变革 ,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正在进行的实践 ,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的社会制度的变革 ,是发展规律与平公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蔡德麟 《学术研究》2002,2(1):10-15
本文认为 ,深圳特区20多年来所实现的历史飞跃 ,是社会形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 ,它真正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过渡 ,初步成功地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思考探讨的空间。本文立足深圳实践对“生产力是否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形态的第一要素”等两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而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是历史的结论.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否违背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规律?没有.实践说明了这一点:1953年到195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这充分说明新的社会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理论也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赖以产生的生产力水平,与这种新的社会形态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是两种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概念.只要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基础,加上其它社会条件的成熟,新的社会制度就有可能产生,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严格的生产力水平的量的界限.而新的社会形态最终战胜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标准是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它有两层含义,即生产力既是标志社会发展、区分不同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又是检验经济制度(包括体制)先进与否、经济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区间”可以有不同的经济制度与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力标准邢守润,于兴棠社会形态包括哪些要素?区分和判断社会形态的标准或标志又有哪一些?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并非是完全一致的。斯大林时期苏联学者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将社会形态表述为“历史上一定的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  相似文献   

13.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对重新确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放生产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认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因而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应该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一切经济规律的核心规律。但是,社会生产力自身的根本源泉在自然环境(生物直接、间接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规律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制约着一切经济活动,并且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这种交换和传递必须符合生态规律。也就是说,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就是生态经济规律。因此,所谓环境经济规律,实质上就是生态经济规律。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社会形态是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有力工具,它是指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被另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代替的过程。《资本论》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的集大成巨著。《资本论》不仅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横截面上从生产关系的总和研究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而且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资本积累的规律考察资本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说明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无法研究生产关系是如何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都和商品生产有关,都采取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形式。一个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中地体现在所有制关系上,分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要落实到所有制关系上。《资本论》考察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规律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是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所采取的理念、战略和行动,蕴含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举措等基本内涵。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要求的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的统一。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是反自然、不可持续的,因此,要以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中国绿色发展方案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形成红绿交融的先进生产方式。以绿色发展促进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力要素结构的生态转型,实现人类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是中国绿色发展方案本质要求的内在根据。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获取物质资料方式为内核,以技术范式、生产结构和社会形态为圆圈形成同心环形结构,中国绿色发展方案通过形塑绿色技术范式、生态生产结构和生态文明社会来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辛慧丽 《理论界》2009,(1):21-23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运动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论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物质前提,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历史性交往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历史机遇;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形态嬗变与实现人的解放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伦理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作过经典表述,这个经典表述,揭示了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是这篇著名文章中,马克思具体指出了历史上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情况:“大体来说,亚细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形  相似文献   

20.
论生产力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永恒起作用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彼此矛盾而又互相统一,彼此异体而又互相作用,作为生产的内容和形式而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中,都不会有离开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关系,也不会有离开生产关系而片面孤立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