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萱 《社会科学论坛》2005,(12):118-119
技能型人才泛指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了解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个主要工种、工艺、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能够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  相似文献   

2.
中职本科院校合作培养“3+4”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推进中职层次上移、调整与完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承德工业学校与河北工程大学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提出分段培养机制专业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进行本专业分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试点项目的健康推进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刘丙政 《中文信息》2013,(9):109-110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维修行业技能型人才出现紧缺,如何快速高效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缓解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的压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除了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适应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本文面对汽车维修行业岗位需求,针对汽车维修课程体系,对汽车维修基础课程进行项目化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适应当今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必须还原课程教学本位,立足工作岗位,积极尝试教学改革.根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构建起以真实业务为背景,以国际商务单证流程为主线,以"教、学、做"为一体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国际贸易单证操作人才.  相似文献   

5.
对就业歧视的法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翁里  宋丽燕 《兰州学刊》2004,8(6):261-262,182
文章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内在需要标准,即用人单位的用工条件是基于岗位和工种的需要,用工条件与岗位、工种要有关联性,如果用人单位的用工条件不是基于岗位和工种而产生就可能构成就业歧视;第二个标准是社会公共利益标准,即用人单位滥用用工权而损害劳动者的就业权。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就业歧视的救济途径一是把就业歧视纳入劳动争议的解决范围;二是学习美国的作法,增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就业歧视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工学交替”及“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洁 《南方论刊》2009,(7):111-112
介绍了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以应用化工专业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试点,通过多途径改革,尝试以“工学交替”及“订单式”的教学模式培养满足行业岗位群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对学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为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求,面向一定的职业岗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急迫。目前,普遍存在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由于学习时间短,很难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而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又因为缺乏社会实践,难以胜任一线工作。因此,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并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现实课题。同时,它也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基地,为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基本要求,必须十分注重学生的专业关键能力培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那就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导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的教学方式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而项目教学法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也能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本文就谈一谈项目教学法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基地,为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基本要求,必须十分注重学生的专业关键能力培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对于岗位胜任能力而言主要是处于相应的工作岗位、文化氛围、组织环境条件中,可以根据岗位实际需求情况加以胜任,同时在满足岗位需求基础上可以作出较好的成绩,表现出较为优异的能力与综合素养。现阶段,对于外科医师的培训工作任务工作量极大,难以提升规培生学习效率,PDCA联合CBL模式的教学法,对岗位胜任能力教学实践进行重点关注,对力量、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等进行有机融合,对于培养时代需求综合科学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内本科院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虽经过实践取得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依据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人才的要求出发,文章探究基于能力本位观的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比较文学课程,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质培养、外语能力,使比较文学课程对于外语能力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3.
课程教学有效性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和因素。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及课堂建设依然主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在有效性方面,存在着学生专业基础偏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课程内容与应用关系度不够等问题。为此,应采用巧用信息化技术、增加课堂趣味性、在课堂引入企业实际案例突出实际岗位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合作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教学与教材的编写、实验实践课程突出实际应用、搭建在线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提高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实训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和关键。只有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湖北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包括: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做赛研结合、分层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16.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激励是促进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投资,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问题的主要途径。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合理配置学校、企业等各方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风险,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施包含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社会力量的集团化办学,可以较好化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从而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是一个工匠精神强势回归的时代,世界各地均掀起了崇尚工匠精神的浪潮。将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发挥技能型人才作用,展现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既是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大庆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人才至关重要.既需要高层次的领军型人才,同样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政府、企业和全社会要转变观念,为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职业院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式,为工业强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9.
软件技术人才为适应行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当固定岗位上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其技术增长的需要时,便会通过岗位变换或企业间的流动来获得软件技术的进步,进而形成理想的人才流动路经.这种流动从短期来看对于原企业具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从行业发展的长远来看,这种人才流动对于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是有利的.技术进步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并且随着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增大,就会不断产生新的岗位,导致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在岗位的转换中不断地提高,推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阎玉河  赫荣革 《理论界》2005,(3):169-170
本文研究了高校人才管理的基本模式,总结了高校岗位管理的基本特征,指出岗位管理形式与人才成长内在规律的矛盾性,提出人才管理向模糊型岗位管理过渡的新观点,从而有效开展高校人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