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二三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经过一九二四年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采取了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直接参加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各  相似文献   

2.
怀乡起义     
何廷慈 《源流》2011,(21):76-77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举行了100多次武装起义,中共信宜县委组织领导的怀乡起义就是其中之一。1923年6月,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并允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孙中山也是国民党的历史的一大进步。改组后的国民党,在中国革命高潮的第一时期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不能不研究国民党,尤其要研究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及其作用。 改组后的国民党究竟是什么性质?传统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召集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等都参加了这个大会,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的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由于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建立了黄埔军校,实现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因而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扫荡了广东的反  相似文献   

5.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孙中山庄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基本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促进了国民党本身的进步,使之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使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日益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革命武装——革命军的创建及其战绩,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大的历史成果。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晚年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开展国共合作,并于1923年在广州第三次建立革命政权,这成为中共同年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国共合作事宜的重要背景和主要原因。中共三大制定了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正确决策,为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密切合作,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柳亚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老朋友。他一生忠诚于孙中山的遗志,积极赞助和维护国共两党的合作,是非分明,爱憎强烈,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爱国者和革命者的可贵品质。坚特合作,反对分裂辛亥革命失败后,柳亚子经过长期的思索,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他逐渐感到,在军阀、官僚和帝国主义的几路夹攻中,中国已经病势危殆,必须寻求新的治疗方案。因此,他衷心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计划。一九二四年一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三大政策,国民党开始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  相似文献   

8.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帮助下,孙中山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及其通过的《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首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为了实现祖国独立,繁荣富强,奋斗了一生。在几经挫折、失败之后,孙中山毅然于1924年初,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于广州举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前进中,立下了丰功伟绩。探讨孙中山如何以宏伟的气魄把国共合作的创举变为现实,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联俄、容共是孙中山晚年的两大政策,但容共实为联俄的副产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久未确立,容共政策自无从推展。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比较早地开始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实质性准备,最终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国共合作共同推展国民革命的重大决策。第一次国共合作起源阶段,国共两党和苏俄及共产国际为探索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也必将开启中国革命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党外人士参政的历史考察李玉荣    一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间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时就开始了。但是,党外人士在中共建立和领导的政权中任职却是从抗日战争才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党。1927年,蒋汪集团叛变革命后,就变成了亲英美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政党。国民党内部以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为代表的杰出左派,继承孙中山爱国和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坚持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和政策,同蒋介石集团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并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了历史发展规律,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并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是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建立的又一丰功伟绩。这次大会迄今已六十周年,作为公开刊布的会议记录文件,有孙中山亲自审定的稿本《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事录》与《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笔者在阅读各有关材料过程中,发现对国民党“一大”代表名额、出席代表人数等问题,记述有些差异。今就个人所见,略作考辨,失当之处,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同盟会,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建的,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12年,同盟会改组后又改名为国民党;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又改为中华革命党;后又复名为国民党。先后三次改组,其成效甚微。只有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改组。这次改组尽管也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制订了新三民主义纲领,使国民党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迈进了一步,成效较前显著。国民党的不断改组,充分表现了孙中山“天下为公”,一心一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阐述王未强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精髓。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重新加以解释后,对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蒋介石对革命的背叛、篡改和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于是,正如国共两党关...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左派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宋代祥70年前,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是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合作,对于推动大革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国民党左派人士在推动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发展方...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前,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不久之后,胜利的果实为军阀袁世凯所篡夺,三民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和野蛮践踏。孙中山为捍卫三民主义,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一次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在绝望中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改组了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以“联俄、联共、抉助农工”为基础的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8.
廖仲恺传略     
廖仲恺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他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在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完成中国国民党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的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革命活动,是和孙中山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我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发表了大会《宣言》,改组了中国国民党。这样,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新的征途上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他晚年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广泛地开展纪念活动。中国史学工作者,首先是中山大学(广州)的史学工作者,准备了有关下列课题的论文:孙中山与国民党、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是苏联历史学副博士H·Л·玛玛耶娃发表于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远东问题》杂志1988年第6期上的《研究孙中山与国民党的新成果》一文中的话。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学术界有关孙中山和国民党这两个密切相关的课题的研究情况。文中注明引用的论点和资料绝大部分来自我校陈锡祺、周兴梁等人的研究成果(其中周兴梁的论文被引用17次)。作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