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山水花鸟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艺术家试图将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玩,反过来.文人生活环境的设计也以绘画理念为本."文人画"即文人在诗文之余创作的绘画,消遣性与自娱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书法是中国文人从事造型艺术的基本条件,文人最普遍的技能训练是习字,汉字属于一种抽象的绘画,所以他们要进行艺术活动,最佳的选择只能是绘画.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痴狂,并将它看作智慧的传达.历史上不管什么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容忍或关注的态度,痴狂就成为中国艺术家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艺术表现方式.由于艺术创造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所以,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  相似文献   

2.
林惠英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11-119,159
石涛晚年作为"文人职业画家",在绘画理论与现实抉择上都体证了绘画的自主性。处身于明末清初"异业同道"所呈现的多元认同中,绘画不再只是文人抒情遣怀的余兴节目,而是与道德、事业并列,因其不同文化型态,展现"道"的全体。石涛自觉"书画非小道"、"笔墨资真性",视绘画"创作"为"超凡成圣"的修行,乃是即画业以成学,进而即画业以成圣。呼应于王龙溪"即业以成学"的思想,石涛的"修行绘画"是鲜明而深刻的实践个案。  相似文献   

3.
结构之于作品,犹书法之间架,绘画之构图,须经精心筹画之后,方见其独运之匠心。《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其艺术结构经过罗贯中的谋画运筹,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毛宗岗加工改定的《三国演义》与罗贯中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整体艺术结构方面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本文引述均依毛本《三国演义》)。本文拟仅从其整体结构方面粗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4.
阮梅 《中州学刊》2023,(8):160-164
吴冠中和朱德群是我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领导人物,他们将中国传统山水精神融入油画创作,实现了东方山水意趣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巧妙融合。他们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源泉,在不同的艺术表现中传递出一致的山水精神。吴冠中强调写生的实景画面构图与山水油画的诗意表现,善于运用圆点作画的表现形式,在对景色画面的组合和突破中,通过静态的诗意境界展现中国山水精神的内在含义,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山水精神意境表达。朱德群更强调对山水意蕴和精神的自我感悟,追求神似的抽象表现形式,以大小不同的色块点作为构图要素,通过抽象的绘画艺术形式表达自身对自然山水法则的体察和想象,在朦胧和抽象的画面中展现山水精神和景色气韵,在对山水精神的表现中透露出浓厚的东方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正瓷画艺术价值凸显瓷画兴起于清朝中期,至清末民初,景德镇就有一批新安派文人画家"珠山八友"介入画瓷,以画家的主体意识和情感表达,取代理性思维的陶瓷装饰设计,建立了瓷上浅绛彩的陶瓷绘画形式——瓷画。这种以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意识为主导的艺术形式,是把器皿和瓷板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种新突破。瓷画发展至今,在主题上,取材多样化,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上,不仅  相似文献   

6.
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彩画不是促使浅绛彩瓷兴起的根本原因.黄公望等元代文人画家逸笔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精神经过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清文人画家的演变后,逸气已经消解,逸笔也嬗变成为引书入画,尤其是清中后期经过金石学风的催化,更进一步将明末清初文人画家倡导的引书入画嬗变成为写意笔法画,即“写画”.这使得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趋同,这是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牛乐 《兰州学刊》2005,(1):257-258
绘画的一切表现因素,无论笔法、色彩、还是形式和构图,都可以纳入绘画语言的范畴.绘画语言对于绘画艺术是十分重要的.语言先行,绘画语言的思辩价值先于绘画的过程而存在.对于绘画语言的领悟和运用,应当成为绘画艺术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8.
美国诗人威廉斯擅长将绘画艺术语言移植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作《巨大的数字》巧妙地运用绘画中的光和色,追求诗与画融合的艺术境界。美国画家查尔斯·德穆思深受《巨大的数字》的启发,创作出具有著名的象征意义的"海报肖像画"《我看到了金制的数字5》。诗与画的表现媒介与方式虽然截然不同,但无论是从色彩表现上还是意象塑造上,威廉斯的诗和德穆思的画所创造的艺术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断闪烁的金色数字5,充满视觉张力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典型的"一切都在运动、奔驰、变迁"充满未来主义理念的画面。他们的诗画揭示了诗画内在的"气韵生动",体现了"诗画同质",再次印证了诗与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关系。威廉斯和德穆思的艺术创作,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备受读者青睐,是新生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运用漫画化的夸张笔法、幽默的叙述语言、翻新出巧的艺术构思在小说中揭示现代社会里人类严峻的生存本相与精神困境,象一个嬉笑的悲剧论者在"无奈的调侃"中完成对现实的讽喻和对命运的探寻,既让作品几乎完美地兼顾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形而上的思辨性,同时又在秉承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元素.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1.
王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8-132
中西古典绘画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论述了中西画家在创作理念、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透视用色上的各自特色,进而指出中国画着重在"心看",要走进"画中",达到心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西方古典绘画重在"眼看",强调表象的真实、理性与科学.  相似文献   

12.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华,它不仅以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体现自然的美,更在画者凝神静观、与对象交通相应和同构契合中创造了第二自然,创造了最高的美:人内在自由的实现.人不仅依附于自然,并且在理解与接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生态美学角度看,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书艳 《船山学刊》2012,(2):140-144
石从自然天地走进文人园林,成为唐代园林中的构景元素,与唐代文人的生活发生了紧密联系。在唐代兴盛的构园之风的推动下,园石又成为诗人赏玩的审美对象,进而成为诗歌的吟咏对象。在赏石文化和诗歌吟咏的感染下,物质的石浸染了诗意,具有了文化意蕴的审美性。然而园石的审美过程并没有结束,而是进一步被重新运用到园林实景的建构中,对古典园林的艺术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画论、构图、色彩、技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红楼梦》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指出《红楼梦》中表现出的绘画美学思想亦为作者创作整部书的艺术理论基础。文章充分肯定了这种融诗情画意于创作之中的“小说叙述方式”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时序"矛盾"是<红楼梦>中存在的主要一类"矛盾",其产生的原因除了与作者的创作思想等有关以外,还与作者的艺术创作手法有关.其中史家笔法和诗的笔法的运用是最主要的两种手法.史家笔法在<红楼梦>中的运用,除"以一字为褒贬"的用法外,还有其发展,即以故事情节的隐晦、模糊甚至"矛盾"来"寓褒贬,别善恶".而诗的笔法,则通过人物语言等拉长或紧缩时间,使具体的时间增加了模糊色彩,具有了伸缩性,有助于人们对固有时空观念的打破及审美态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7.
论绘画精神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和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和绘画作为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认识规律。鲁迅一生都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西方绘画艺术尽管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鲁迅的创作中都得到了恰当的运用。乡土小说以多样的形式展示了我们民族生活的风俗画面和田园风景画面,色调在文本中有精到、准确地把握;“画眼睛”、白描和速写式的勾勒等手法,成功地运用到塑造人物形象上。绘画精神之于鲁迅具有适应性,鲁迅对绘画精细的汲取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05-111
北宋江西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宋代题画诗、跋之大家,留存至今的约有两百多首,这些题画诗、跋中蕴含着丰富的绘画思想。归纳其蕴含的绘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禅论画、画当观韵、浑然天成三个方面:黄庭坚认为绘画在表现笔墨情韵之外还应表现画家的心灵感悟,通过超越技法、富含意味的物象来传递只可意会、无须言传的意趣与韵味,从而达到明心见性、表现理趣、直指"本真"的境界;绘画作品的优劣主要表现在是否有"韵"上,"韵"是一种超越物象与笔墨技巧之外的画外之意,象外之神,笔外之趣,是以心驭笔,心迹自然外泄的结果,绘画有"韵"则不欲,应当绝俗、避俗;绘画是"心象"的自然流露,强调"心"与"悟"的作用,突破一切法度与规矩的束缚,达到"技进乎道"、"不装巧饰"、"与天成功"的自由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48-153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史上画派林立,但学界对于"江西画派"论述却不多。"江西画派"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出现是多方面的综合性表现,因为在权力系统下个体的选择并不自由,由于画派成员出身、地缘、师承关系各异,在社会阶层上下流动趋势的作用下,他们寻求到共同的价值取向自然形成艺术聚落关系;考虑到艺术家要受到社会风气、权力意志、个人能力、艺术追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最终的艺术作品是被干预之后的结果;在他们创作的山水、花鸟等形象中有了更多的亲和力和情趣意味,写意抒怀类的作品比重很大,画面境界的营造上透露出艺术家们明确的生活性指向。最终"江西画派"作为子集存在于社会总和中的这个文人群体,通过委婉的艺术创作小心地隐藏了自己的现实身份焦虑,并且通过有意识的结交和诗画结社活动成功塑造了这个略带"距离感"的入世型画派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11):182-186
齐鲁园林历史悠久,文学艺术与人文思想积淀深厚,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齐鲁园林整体建筑风格特色鲜明,融合南北园林精华于一身,其建造手法与景观设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注重礼制约束和内在修为,意在营造出环境清幽、自然和谐的隐逸生活空间。齐鲁园林中蕴含的隐逸情怀不是消极避世,不是终南捷径,而是在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召下,在面对现实的暂时退守,在园林的恬静生活之中不忘坚守道义,积极提升自我修为,沉淀内省、蓄势待发,实为仕隐相得益彰。"退而思政、隐而待仕"是齐鲁园林中隐逸情怀的最佳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