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家治理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开展法治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开展法治实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法制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依法治国的初步展开与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强调法制并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后从法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党对法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展开.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法治实践的历史,可以得出四方面重要启示:走法治道路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走法治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这四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是以党的性质、宗旨为主体要素,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理念,结合中国国情特点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必须一体贯彻、坚定不移、始终坚持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人民价值的"三个主体性",即人民创造价值的主体性、人民评判价值的主体性以及人民享有价值的主体性。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特质体现为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价值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建构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结晶,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意义旨归,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将人民幸福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本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3.
社会因法治而文明,时代因法治而进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路选择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未来要求、国际进程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非所有的人民主体都能够成为法律主体。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理性经济,使人民具有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能力,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法律主体,以逐步实现法律主体与人民主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民主政治建设30年:历程、成就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准则,体现了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与政党、与执政党的政治关系。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化。群众路线规定了党的根本宗旨、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注意到执政党在坚持党的性质、党与社会、党与国家及党与人民群众四个主要层次面临着的挑战和困难,按照党的十八大改革攻坚的精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依托;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利于建设法治中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借鉴国际法治经验,但不照搬照抄。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二卷相关重要篇章对中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党的伟大成就与人民立场相统一,坚持党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了人民主体思想,科学揭示和阐发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阐发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序推进的政治保证。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思想,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自我革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揭示党的领导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规律。深入剖析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重要论述所展现的辩证关系,既有利于从认知层面加深对新时代党的领导内涵的理解,也有利于从实践层面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1.
立场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其实质是阶级问题。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和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立场问题尤其紧迫和重要。不是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可以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其制度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人民内部存在多个阶级阶层,但是人民的主体始终是代表占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阶级,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了人民在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阶级分析法这四个基本原则和底线。  相似文献   

12.
<正>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崭新命题、他一方面强调在中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并归纳出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内容的四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他认为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结合起来。深入学习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于更好地发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人民服务》是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的光辉篇章,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重要文献,其核心思想“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忠实地代表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人文关怀,更好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重视促进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显然,人的所有价值创造实践皆围绕人的主体需要而展开,这决定了人本价值在所有价值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梳理《为人民服务》人本价值的这四重意蕴,对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需要把握三对关系,即中国共产党和自身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从政党维度看,党的领导是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领导自身建设的制度体系。从国家维度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从人民维度看,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制度体系。三者有机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只有全面把握这一历史经验的整体逻辑,才能更好地看清楚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党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优良传统的概括和新时代继续坚守的价值宣言,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领导地位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根本保证,尊重人民主体为其提供价值遵循,实行群众路线为其提供路径支撑,勇于自我革命为其提供动力支持,实现共同富裕则明确其目标指引,它们共同揭示了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机理。新时代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和紧迫任务,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必须重民意集民智聚民力,紧贴人民主体价值主线;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促进人民至上落地落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问题上,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模式,基本途径是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重大场合都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和解读。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遵循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基本精神,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上;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利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指导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匹配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本质论、主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交相呈现、彼此支持。本质论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核心命题,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其他类型法治的本质所在;主体论通过论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核心命题,充分证成了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实践论通过阐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等基本命题,客观呈现出一个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形成的,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方法论通过论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有机统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统筹推进”等基本路径,系统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方法论体系;价值论通过论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美好生活”等关键命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之治”的总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如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指导解决民生问题;始终关注并能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制度创新,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等等。上述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探寻我国民生建设的基本规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理论上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理念,将人民主体思想延伸到一个新的境界;以人民利益为本是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依据,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的原则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至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性要求、根本性要求和目的性要求,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