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生活方式沿袭着明代文化习俗,历经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基本完整保持着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和服饰特色,既保留了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造就了屯堡聚落景观.本文将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特色景观作为案例开展研究,以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地域文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生活方式沿袭着明代文化习俗,历经六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基本完整保持着世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和服饰特色,既保留了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造就了屯堡聚落景观。本文将屯堡聚落空间形态及建筑特色景观作为案例开展研究,以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地域文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贾曼 《西藏研究》2008,108(2):88-93
<岭众煨褬祈国福>是以信仰民俗之一的煨褬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当然,除煨褬习俗之外,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民俗事象,比如服饰、礼仪、社会生活习俗等.作为一种传递一系列复杂信息的"符号语言",鲜明而直观地显示出了藏族文化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4.
早在商周时期,土家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区, 受地理环境、自然和经济条件影响,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习俗文化土家族习俗文化丰富,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在其居住、服饰、婚娶、生育、节日、丧葬和日常劳动等方面,西兰卡普、吊脚楼等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过年”、“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则带有很大的游乐性质。二、语言文化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羌语支。土家族有两个方言,即:南部方言(现有4千多人),北部方言(有17万多人)…  相似文献   

5.
张晓彭 《西北民族研究》2018,(1):178-182,140
张澍是清代竹枝词发展史上重要的作家,也是唯一一位既创作西南竹枝词,又创作西北竹枝词的诗人。他以西北人的眼光来审视西北,对西北地区的文化习俗进行了历史性扫描,勾画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民俗画面,涵盖了山川风物、民间文学、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反映了西北少数民族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形成一幅包罗万象的清代西北民族风情画卷,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地域精神和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史、民族史和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满族的狩猎习俗是该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习俗,"楉矢石砮"便是这种习俗和文化的真实反映,后来的"以弧矢定天下"及以"清语骑射"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无不与满族的狩猎习俗密切相关.可以说,满族的狩猎习俗是他们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的风俗;从历史或民俗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这种习俗的产生与形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长白山地区特殊的条件环境促成了满族狩猎习俗的形成,也因此形成了满族对长白山的依附关系和对它的崇敬或热爱.  相似文献   

7.
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葬这种独特的习俗与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生存空间以及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息息相关。文章从藏传佛教、藏民族古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西藏独特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天葬习俗的成因,简述了天葬所赋予的民俗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若熙 《民族学刊》2022,13(7):101-108, 149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地区刊刻出版的白话小说集,共四十个故事。作者为四川中江人,全书用四川方言俗语写成。其描写对象多为中下层市民或农民,实录的写作手法使小说中出现较多关于蜀地礼仪民俗的描写,其中涉及最多的当属婚礼与丧礼。清末蜀地婚礼与传统士昏礼中的“六礼”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如礼节简略、不亲迎、无聘金等。而丧礼除遵循《仪礼.士丧礼》的部分礼仪外,又有着蜀地丧礼独特的习俗,如普遍作道场、富户散普孝及奢靡风气、帮助穷户殡葬的“孝义会”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俗礼仪有着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一脉相承的一面。另一 方面,受地域、经济、气候、风俗等影响, 清末蜀地民俗礼仪又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使蜀地民俗礼仪文化呈现出传统与保守、多元统一、内涵丰富且富有个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朴通事谚解》是朝鲜李朝时期有关中国生活文化的高级汉语教科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元明风俗,无论是对语言学、史学还是民俗学,它都是珍贵的研究资料。其中的一些方言口语词语,反映了当时的风土风俗。利用方言、民俗对这些词语进行正确释读,既梳通了原书中语言的疑惑之处,又揭示了其中的民俗现象,说明语言和民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黎荔 《民族论坛》2008,(3):48-50
老舍之后用京味语言写北京风土故事的作家首推邓友梅。邓友梅的语言特色是少用形容词、成语,多以鲜活的生活语言入文,叙述语言得北京话的方言精神而又化用于无形,清爽利落,明净单纯,带着北京人亲切的民间声口,又有三流九教、当行本色的行话。本文试图从语言民俗学的角度来解读邓友梅小说语言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1.
铜罗锅轻便耐用炒面匣一物多能──青海民院民研所民族民俗展品简介一个(或某个地域的几个)民族,他们的生活条件、生活习俗乃至生活用具,均离不开他们所处地域的地理环境。因北,在人们千百年繁衍生息的漫长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独特(或相同)的生活习俗,与此同时也...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社火表演和"花儿"演唱活动是河湟地区乃至西部民间典型的民俗事象.两种习俗发生的时空及其表现形态虽然不同,但在深层次上具有显明的共性和交叉点,话语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狂欢精神是两种习俗所共有的特性.由此不但形成了这一区域文化的地域特点,同时也实现了不同族群之间沟通和对话的族际交流功能,从而推动着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向心整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论述了哈萨克族语言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也谈到了哈萨克方言的划分及方言与部落、民俗的关系。文章最后介绍了历史上哈萨克族使用的文字及近年来在这方面考古学上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榕垌村为例 ,阐释多语言多方言文化现象与特殊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意识、文化心理等诸方面的关系 ,指出多语言多方言文化融合发展的规律和目前语言骤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语言接触影响是一个历时的、自然的动态过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本文以青海汉话和青海蒙古语的关系为例,认为所谓"源语"和"受语"关系是可变的,语言接触影响的概念涵盖了方言与方言之间、方言与语言之间、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辐射、相互交织的一种复杂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恩施地区土家族聚居村廖家坦村有不少表示婚恋习俗的语汇,如"女儿会、哭嫁、茶食"等等,这些语汇反映了当地曾经"以歌为媒"的婚恋传统和哭嫁的特殊婚俗。"换亲、开脸"等语词的消失又反映了当地土家族婚恋习俗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17.
福建泉州历史悠久,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作为泉州的一名高中生,本人将就自己所了解以及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泉州习俗文化与民俗特色进行总结,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兵团民俗是兵团各族职工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生活文化。通过对八师石河子市133团、143团民俗生活的田野调查,从"赶巴扎"、节庆互动和语言交流三方面观察与参与观察,运用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探讨,由此折射出兵团民俗生活与民族关系和谐构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动交融的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9.
福建泉州历史悠久,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作为泉州的一名高中生,本人将就自己所了解以及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泉州习俗文化与民俗特色进行总结,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廖梦雅  薛洁 《民族论坛》2013,(5X):66-71
兵团民俗是兵团各族职工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生活文化。通过对八师石河子市133团、143团民俗生活的田野调查,从"赶巴扎"、节庆互动和语言交流三方面观察与参与观察,运用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探讨,由此折射出兵团民俗生活与民族关系和谐构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动交融的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