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俗词的界定,乃是开展俗词研究的重要前提。而当代学者对俗词的界定异见迭出,观点分歧,至今尚无定论。对此,我们力求在全面考察古代文论特别是词学批评中的雅俗之辨,认真总结历代学者有关词之雅俗的诸多评论,切实依据唐宋民间俗词特别是敦煌曲子词的文本内容,结合观照唐宋文人俗词的创作实际,然后从语言特征、表达方式以及题材取向等方面,为俗词确立一个比较恰当中肯的定义,以廓清目前学术界对俗词界定或者过窄、或者过宽、或者含糊不清的流弊,面对千年词史的雅俗之辨这一问题试图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词在其身后评价反差较大,越到后面,评价越低。影响其词评价的主要因素是俗词。黄庭坚所处的北宋时期,俗词创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会接受度,但随着词体的快速雅化,俗词越来越为词学批评界所不容。黄庭坚俗词在情感与词语两方面均有悖于雅正的审美标准,遭受的批评与指责也就越来越多。词学批评者的文人化立场,是导致黄庭坚俗词评价危机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的俗词历来受人诟病,甚至被归为艳词,其实他的俗词创作中艳词并不多,其俗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俚俗。黄庭坚俗词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力求不俗"的美学追求。黄庭坚俗词有意识地采用民间浅俚语言,追求一种口语化的行文特点;借鉴民间词质朴率真的抒情方式,言情叙事毫不隐晦;还运用了民间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段,增加了作品的谐趣。但是,他的俗词创作中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比如,运用了一些地域性和流传性很受限制的方言俗语,创作态度过于游戏,失去了词作的内蕴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5.
晚唐五代是浙江词的成长期。最具江南水乡风物、风情特征的"杨柳""水""桥""采莲"等,成为习见意象;景物和艳情,闲愁和伤逝,风土和乡思,成为大众题材;迷恋江南水乡秀丽风光与婉娈风情、倾吐男女相思之苦、细诉对世事无常与人生短促的感伤,成为时代主题。词风则由盛中唐时的爽朗清新一变而为靡丽、感伤和飘忽。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秀美婉娈的风光风情,是形成此种特色和风格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宋代宗室词人赵长卿,缘于时代风尚、地域文化以及个人心性诸因素,曾经创作了许多俗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词的平民化、世俗化与散曲化的发展趋向.论其文学源流,则远祧敦煌曲子词,近师柳永、黄庭坚,既有承传,也有新变,大体形成了柔婉、明快二者兼容的俗词特色,进而对元代散曲起到了某种开启先声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文学史自当为其确立一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柳永俗词对元曲的影响很大。柳永生活的时代和元曲繁荣的时代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柳永和元曲作家有着非常相似的人生遭际,所以柳永的人生态度对元曲作家有很大影响。柳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和性格特征在元曲中也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北宋滑稽词的历史原貌及其兴起而又不能与其它词派并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对其内蕴的文人人格进行了探讨,认为滑稽词的出现与北宋党争有很大关系,其真实反映了一个时代丈人特有的声音,它既是宋人心态与词相接合的特殊产物,也是处于分裂人格下的宋人寄托自己情感的特殊途径,是宋人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体现了文人对词体这一新生事物不断体认的过程.对北宋文人词体观演变过程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词体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体确立文坛地位的轨迹.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主要围绕词体文化身份与文化功能的变化及继而引起的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主要包含诗词观的激荡摩擦与词体的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刘璐 《南都学坛》2003,23(3):118-119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杰出的专业词人 ,他的词在雅俗结合的风格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一点 ,后人褒贬不一。多数论者只盯住柳词之俗 ,对其持鄙视、否定的态度。吴曾说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浮艳虚华之文”[1] (P480 ) ;黄升称柳词“长于纤艳至此 ,然多近俚俗 ,故市井之人悦之”[2 ] ;王灼说他“浅近卑俗”“声态可憎”[3 ] 。因此 ,对柳永的俗词作一个重新理解是十分必要的。一柳永的俗词在内容上有独到之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俗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在雅词中 ,诗人总将抒情女主人公写成抽象的、象征性的形象。她们多为一些深闺贵族…  相似文献   

11.
中晚明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上,此一背景由其时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商人阶层的崛起、士商关系的调合等方面构成.此期通俗小说的发展正是在以上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下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女性的文化心理与女性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女词人的创作掀起了我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高潮,这一文学现象值得探究.宋代女性在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心理,在其词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而言,宋代女性的文化心理具有四个特征(1)生活常态下的女性文化心理;(2)非生活常态下的女性文化心理;(3)特殊的女性群体--歌妓的文化心理;(4)有别于"男子作闺音"的性别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上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宋词中的文化因素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一个不疑的事实。在全球化进程中,将宋词介绍给国外读者也是一种必然。其中的文化因素处理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拟略论翻译中宋词文化因素的不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北宋词曲的传播与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曲传播、词曲消费是北宋时代较为兴盛的两种词学活动。其传播类型有书信传播、书籍传播、宫廷应制传播、歌楼酒宴传播、送别赠答传播、郊外畅游传播等,其传播主体分别是词人、书商、歌妓等;其消费特点是全民性、娱乐性、二重性。传播-消费活动的兴盛,在于汴京具有优良的外部传播-消费条件,北宋词具有成熟的内部传播-消费机理,汴京词曲传播-消费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链。北宋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酝酿了粗浅的词曲传播-消费理论,其传播理论的核心———被传播的就是优秀的,其消费理论的核心———词曲消费是一种正常的、客观的、大众娱乐的精神活动和商业活动。  相似文献   

15.
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所运用的修辞常常是对常规修辞的超越。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对歌词在辞格、语法、语义三个方面的超常规搭配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陌生化”在实现艺术目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节序浓缩了人们对于特定时序的感情 ,它的优美传说、特殊风俗更赋予词人抒情言志的广阔天地 ,使宋代节序词呈现出与其他题材迥异的迷人魅力。宋代节序词除了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层面向人们展示了“祛灾、祈愿、祝福”和“赏心、乐事、良辰”这两大宋人节日民俗生活主题 ,更以婉曲深致、多角度的抒情主题丰富着节序词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明词成为词学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唐宋词研究者的持续助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词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诸多困境:文献的完整、知识的密实、经典的稳固、范式的成熟等从多个维度制约了唐宋词研究的活力。事实上,明词作为唐宋金元词在时间上的接续者,是我们在通代视域下重审唐宋词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它所积累的知识资源与经验视角有助于我们转换思维方式,重新探究唐宋词研究中仅靠同时代文献无法解决的难题,重新评价唐宋词研究中的一些“平庸”问题,理解并反思现有唐宋词研究话语中的明清词学元素,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唐宋词研究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独特的范式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民族文学也有世界性,宋词的魅力理应为国外读者所了解。但在翻译中,宋词精华之所在的范式与文化传递往往又难以处理。所以,解决这两方面的翻译问题,就成为宋词翻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陇东红色歌谣之所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传唱,不仅因为陇东红色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愿望。而且因为陇东红色歌谣接通了劳动人民潜藏的集体无意识,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陇东红色歌谣在进行革命主题诉求的同时,也保存了特定的方言土语、民俗风情、民族宗教等文化学资料,具有丰富的文化学价值。正是在文化学的意义上,才能解释陇东红色歌谣的魅力,否则,可能得到一种一般化、简单化、肤浅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元初南宋遗民词人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是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反映。南宋遗民词人的心奥,南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是在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其时的特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