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1,(9):38-39
“活见鬼”什么意思?现代词典解释,喻意事情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在中国盗墓史上,“活见鬼”现象不止出现过一次,是真的有鬼,还是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8,(11):30-31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针对盗墓现象,社会舆论一贯予以谴责,民间礼俗和国家法律也都呈示出严厉惩治的倾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维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特点.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传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中合理的成分,在今天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祥玉 《可乐》2010,(6):46-47
27岁的南派三叔取得了一系列显赫的成绩:《盗墓笔记》写到第六部依然势头生猛,为电影《刺陵》撰写的同名写真书大获好评,好莱坞派拉蒙公司买走《盗墓笔记》影视版权,美国Imgac漫画公司的《盗墓笔记》英文漫画版即将在全球英语国家上市……  相似文献   

5.
现代盗墓小说诞生于网络,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学类型,受到大众的追捧。而网络盗墓小说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学类型,与其深层次的价值有密切关系。这种深层次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所具有的独具一格的文学特色;第二,文本呈现出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第三,以"他者"视角创作的网络盗墓小说,其本身所具有的"他者文本"资源亦具有可研究的学术价值。对网络盗墓小说研究价值进行深入探究,以对网络盗墓小说创作主体在以后的创作中更加注重文本深层次价值的表达提供借鉴,亦能对热衷阅读网络盗墓小说的接受者产生积极影响。而从网络盗墓小说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网络盗墓小说的类型化严重,对其深层次价值的研究,对网络盗墓小说的整体发展亦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小雅·彤弓》是“天子锡有功诸侯”之诗。诗云:“彤弓弨矣,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受言藏之”,毛传,“言,我。”“受言”即“我受”,“受言藏之”即“我受藏之”。郑玄笺不从毛传,他说:“言者,谓王策命也。王锡朱弓,必策其功以命之,受,出藏之,乃反入也。”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8,(9):24-25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反盗墓花样就多了。 如朱元璋,民间传说,他死前精明死后聪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尽心机。竟然在出殡那天,十三座城门同时抬出了棺材。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8,(8):26-27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8,(10):36-37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主谓间之“而”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使用一个“而”字,这样“而”字常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承接连词“则”,或陪从连词“之”.本文仅就这种情况试作探讨. 一使用在假设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的.如: (1)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春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群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填其所与处者焉。”  相似文献   

12.
敦煌文献《须大拏太子度男女背》英藏S.1497(甲)、S.6923(乙)、法藏P.4785(丙),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据甲乙卷辑《失调名·须大拏太子度男女·十一首》.《须大拏太子度男女背》原卷明确“父言”有四.“父言(来日见男女)”一首,《总编》校释疑“来日”是“尔母”之讹,事实并非如此;“来日”犹言“来时”;《总编》校释以为“心”或是“今”之讹,不确;“不许见”亦非不许两儿见母,丙卷作“不喜见”.“父言(世间恩爱相缠缚)”以甲卷为胜,佛经常以“树”为喻来阐释世情;并有“树下住”之喻,甲卷因“着”“住”音同而讹,而“相逢”“逢”意同,“相”又与前“相缠缚”之“相”重复,故校“相逢着/相逢树/风吹切”为“逢树住”.  相似文献   

13.
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厚葬与薄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魏晋时期厚葬的成因有经济、认识、道德伦理、统治者提倡等等,归根结底还在于统治阶级选择丧葬制度的着眼点在于能不能维护其政权的稳定性,厚葬、薄葬都在其次。该时期的厚葬特点一是长丧久葬,二是事死如事生,后者具体表现是大、多、广。汉文帝“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诏令确实实行过,但并未全面提出“禁厚葬”的措施,薄葬的局限性很大,尤其是开创了“凿山为穴”的新葬制。魏晋的薄葬特点是短丧、不封不树、明器减少。局限性是薄葬区域性强、阶段性突出、新葬制的出现。因此,厚葬始终是汉晋时期丧葬活动的主线  相似文献   

14.
在儒家的视野中,“变”是历史的通则,历史之“变”具有循“反”而变、变不逾“常”、顺“势”而变、变中求“善”等特点;文章对儒家关于历史之“变”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8,(7):26-27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 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曹操墓何在     
曹操陵墓究竟在何处? 在今安阳县灵芝村与今临漳县习文村一带,极可能是1975年在习文村发现之东汉晚期墓葬。兹陈述于下。首先从《三国志·魏武纪》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所载之曹操令说起。此令说: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相似文献   

17.
汲水之僧、维纳斯及其它 引子三则。 其一: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说,有人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三人作画。第一位画出了莽莽苍苍的深山古寺全景;第二位只画了被苍松翠柏遮掩的古寺一角;第三位一不画树,二不画寺,别出心裁画了一位在山脚汲水的老僧。画汲水老僧者构思不凡,它不象第一幅面面俱到,和盘托出,也不象第二幅那样浅薄,落入俗套,而是寓繁于简,寓有于无,以汲水之僧让人通过联想意会到“深山藏古诗”的命题,音境深邃,而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应笑我 《市民》2006,(2):12-13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相似文献   

19.
凡诗经属于反诘句型者,毛苌郑玄皆从正面作为解释。例如《行露》“岂不夙夜?”毛传:岂不,言有是也。陈奂日,经反言之,传正言之,可谓善会经旨矣。又如《车攻》“徒御不警?大庖不盈?”毛传云:“不警?警也;不盈?盈也。”郑笺云:“不警?警也;不盈?盈也。反其言美之也。”郑云反其言美之,乃谓毛传之“警也盈也”是从诗“不警?不盈,”之反面而正言之,以赞美周宣王田猎。即将否定的反诗句,作为肯定的解释.但须知此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论威篇》有一段关于法令威严的议论,原文如下:“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深痛执固,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从本段文意来看,“深痛”二字分别承接前二句。“深”是说“藏于民心”的程度,“痛”则言“捷于肌肤”的感受。正因为藏之深、捷之痛,所以能执守坚固(即“执固”)。这几句话的意思大约可晓,但“捷”字之义颇为费解。东汉高诱的注说:“捷,养也”。在古书旧注中,训“捷”为“养”的,除高氏此注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例,此外,“养”跟肌肤之痛也没有逻辑联系,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