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资本论》当代性诠释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之理论基点的"感性活动"理论,同时也是解读<资本论>的理论基点;<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感性活动"的辩证法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历史展开,是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结合.立足于<资本论>内在蕴含的哲学批判维度,深度呈现其"历史哲学"蕴义,我们将不仅消弭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后期经济学批判之间的所谓断裂,澄清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且也将不再纠缠于<资本论>中的个别理论论断之有效性的无谓争论.从而深度呈现其作为历史哲学文本的批判立场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谦  王思鸿 《中州学刊》2014,(3):120-12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转变,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从"物性"到"感性",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人到现实人,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马克思开始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自笛卡尔创立现代形而上学以来,首先体会到超感性世界的本质性崩塌并把它道说出来的是费尔巴哈.他以"感性"的存在论纲领与超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并把对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整个哲学一形而上学的批判.然而,由于费尔巴哈的批判仅只与"作为神学的哲学"处于外部对立中,所以它最终又复归于形而上学的本质中去了.就最终结果而言,施蒂纳以及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命运大抵也是如此.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的核心之点是"感性的活动"(即实践).由于它彻底洞穿了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即意识的内在性),所以不仅整个地改变了存在论设定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结构,而且为对超感性世界神话学(即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马克思而言,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破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科学"都是从其深刻的存在论革命发源的.  相似文献   

4.
于桂凤 《兰州学刊》2007,2(9):25-27
马克思哲学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种种误解表明不先行澄清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闻的关系.是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但是要厘清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非易事,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感性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其各自哲学革命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革命首先就体现为对其感性论的批判与超越上,而且这种批判与超越指向的是整个传统哲学.因此,感性应是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理想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通过对传统本体论批判,实现了存在论的生存论转向,从"现实的人"出发,破解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二元论难题;通过对传统认识论批判,确立了生成论的规律观,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关系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对"形式伦理学"批判,建立了感性活动基础上的道德观,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思想"境界和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使命出发,阐明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展现出新哲学的理论特质、理论旨趣、理论诉求及其深邃的理论意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面向感性活动本身而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处.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来改造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展示了感性直观—意识活动—感性活动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提出历史是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目的的感性活动自身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理解马克思哲学需从其对启蒙传统的批判继承角度出发。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立足于三个层面:以全面整体性地超越"当代现实"扬弃了启蒙哲学对现代世界的论证;以实践活动或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扬弃了启蒙的理性自由原则;以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统一的历史科学扬弃了启蒙唯一信赖的自然科学方法。这一区分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及其思想史意义,进而敞开其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对话,使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8.
冷梅 《兰州学刊》2005,42(4):43-44
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等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变革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概念.长期以来它们被幽闭在近代哲学解释的框架内,使得对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缺乏领会.因此,本文从"感性活动"为切入点,深入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 ,其目的不是要抽象地批判和否定现代法权 ,而是要彻底颠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 ,以揭示现代法权的本质和历史。“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是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主要根据。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划清了两条界限 ,从而对现代法权保持了一种辩证的理解。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仍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