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任何生存者皆生存于生存环境之中,生存环境对生存者具有绝大的、不可超越的制约作用,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同样对人类具有天然的、绝大的、不可超越的千百万年来如一的制约作用,这应当是不难理解的客观真理。几千年来,各种文化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论述了这一真理,但是直至目前,人类理性还很不完善,还不能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事关人类生存的重要思想作出完整表述。人类是不是地理环境中的一颗毒瘤──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理性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警醒:如何面对人类古老的生存信仰──地理环境决定论,本文认为拨开重重迷雾,回归这一生存信仰主题,是明智的、理性的,也是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2.
透过文化本质看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之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本质而言,文化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环境中客观存在的资源的所有知识,为获取生存资源而发明创造的技术、工具、行为、组织和态度等的综合体.所以,文化正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被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也是文化全部的目的和意义.生存环境的差异必然造成人类知识、技术、组织、制度和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基础.从整体上观照人类生存活动及其所处生存环境因素,有助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更好地认识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之间不可分离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孟德斯鸠一向被认定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典型代表,例如我国出版的数本地理学辞典以及社会科学辞典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辞条的阐释,几乎都是将孟德斯鸠列为首要代表人物。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指认为地理环境整体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笔者曾反复仔细研读过盂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现孟氏在该书第14~19章有关法律与气候、土壤的性质与关系的大量论述中,只是强调了气候、土壤分别作为一种地理要素对人的生理、心理及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并由此对法律精神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丝毫没有地…  相似文献   

4.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回顾和再认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界过去认为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学说是唯心史观而批判之,现在则认为尽管它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但是唯物史观的哲学;过去认为斯大林的地理环境学说是经典,现在则认为尽管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其环境学说从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极端走向了“地理环境虚无论”极端;过去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论,现在则普遍认为它是唯物主义理论,个别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且与人地协调论在本质上有一致性。我们认为,地理环境可通过对生产力和居民气质、风习、文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反馈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文化区域特性形成、中国历史上农牧对立和阶级对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水、土地与农业,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基础.中国在这方面的生存环境是极度脆弱的.生存和永续的理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人类这种理性扩展到了全社会和整个地球的空间.社会公正和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只有在坚持社会公正和代际公平的原则下,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生态思想史上,地理环境决定论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西方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其中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观点值得关注。他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论述,例如孟德斯鸠重视气候因素,普列汉诺夫重视生产力因素。对于环境决定论,学者们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各有其合理性。通过梳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史,我们才能对这一问题获得更好的理解。在生态危机全球化的当代,自觉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环境特别是生态因素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相似文献   

7.
希刺克厉夫的爱与恨超越了人的生存、伦理和生死的界限 ,超越了人类经验和理性而至极端 ,这种情感是一种彻底纯粹的情感。这是艾米莉的天才所在。  相似文献   

8.
旧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被确立起来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仅仅强调人的作为感性欲望的主体地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而自然中心主义企图通过把“自然”作为伦理主体来看待,这虽然对克服旧人类中心主义有积极意义,但是,本身却违反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种超越自然中心主义的“新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作为“感性和理性统一”的主体来看待的,因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自然意识的觉醒,更是人类理性的回归,是人类文明冲破物欲藩篱、以人类智慧呵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觉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生物本能驱使人类为自身利益攫取生态资源,自然选择也使得人类不具有为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而放弃人类个体利益的可能,但这并非人的全部,人是有理性物种,人的主观意识使他超越了其他物种具有理性选择的能力。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性超越自身物质局限性,以生态系统整体的视角保护自然,从而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的文明阶段。人类站在生态文明的思想高度,实现生态整体利益对人类中心利益的超越,生态整体利益本质上仍然是以人类根本利益为目标的,这种人类根本利益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农业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欲望,工业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享受的物质欲望,而生态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的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存保障和物质极大丰富基础上,更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光辉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创造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从预成论到辩证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历史、把握历史进程进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上,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其中经历了预成论、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预成论肯定历史过程是被决定的,是必然的,有其合理性;但离开人、人的主体性,将历史看成是纯粹预成的“自在之物”,从而陷入了谬误之中。非决定论提出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虽然有某些积极意义,但从理论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超越之前的一切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决定论,即彻底的辩证历史决定论。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使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与壁垒不断打破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挑战,人类之间需要通过共同联合、构建共赢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来共同抵御风险、实现自我发展。个体生存社会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它建立在劳动创造人和人类历史的理论基础之上,指的是人类克服和超越了自私化生存,按照生存社会化的原则联合行动以保障每个个体都能够共生共存,其目的在于通过社会理性的支撑来保障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个体生存社会化的实现也预示着劳动幸福的实现。个体生存社会化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价值指引和理论支撑,还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比喻的创造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比喻也必然染上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它的形成必然要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各色各样的民族文化制约着喻体和相似点的选择;民族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影响着比喻的产生;民族艺术传统影响着比喻的形成;民族生存环境、生活风俗制约着比喻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狼、牲畜、老鼠、旱獭、黄羊和人的关系剥夺了人的自由,人得不到发展。人类对狼和草原的认识必然要超越“腾格里”,科学地认识自然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必然凭借技术而超越自然。超越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究竟如何“天人合一”?当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不是狼性与羊性之争,而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启蒙,用理性让自己摆脱被监护、禁锢和遮蔽的状态,这就是人的现代化。狼性与羊性之争不过是用一种传统文化来观照另一种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超越科技意识形态,建立生存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当代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需要。人类生存的二重结构是确立意识形态的依据。生存理性是生存论意识形态建立的理性基础。共产主义是扬弃科技意识形态的现实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有一个长期不为人们重视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地理环境对社会现象作用的学说。因而,在批判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程中,人们不由地又偏向了另一面,即贬低、轻视地理环境的作用。这就带来一系列的理论偏差和误区,对学术研究、对革命和建设也造成了危害。把某一地区的事实当作整个社会现象,把特殊性当成了普遍性,以点带面,而无视不同地区社会情况的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片面论。  相似文献   

16.
一人由于天赋的理性和想象,不能以被动消极的生物地位为满足。他受到一种驱策,要以创造来超越他生存的偶然性与被动性,来追寻永恒与自由。在这种人的理性的必然要求中,最具理性的哲学家感受到的驱策力是最强的了。诚如康德所言,“一切形而下的说明方式都不足以满足理...  相似文献   

17.
“以客观公正性、公众利益优先性为原则 ,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 ,造福全人类” ,这是“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的逻辑大前提 ,而这个“前提”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 ,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或科技共同体的头上 ;忽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 ;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 ;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 ,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浅析民族性格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倾向。在影响民族性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中,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最主要的因素,但它们都不能单独起作用。民族性格是自人类有史以来在与特殊的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人类自身创造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染中,经世代累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普遍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但同时又有着超越既定历史性的信仰.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辩证统一,真正揭示了人类在制约和超越、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张力和空间中的生存境遇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一百年中国历史研究中人地关系的研究 ,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1)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 ,从长时段和宇宙星系一体来看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有决定的作用 ,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里 ,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有决定作用。(2 )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力越高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越小 ,只能说社会生产力越高 ,人类越是在更广泛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3)地理环境一方面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影响人类社会、上层建筑 ,一方面直接影响民族性格 ,造就文明的差异 ,这两者并不冲突 ,这更能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