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莱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莱国,是山东东部古国之一。它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曾一度成为与齐国幅员、国力相当并与之抗衡的强国。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五六七年莱终为齐所灭,使齐固的领土扩大了一倍以上。下面拟就莱国历史作几点探讨。一、从莱夷到莱国的演变历史上的莱夷和莱国不是一回事。莱夷原是东夷族的一支。《尚书·禹贡》篇有“莱夷  相似文献   

2.
作为政治自觉的国族认同与文化民族的自觉,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国族建构的两个基本方面,具体的国族认同与民族自觉样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传统,本身即蕴含着国族资源,且系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现代化运动尤其是激进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促成了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并实现了由国族建构引导诸民族自觉的基本传统。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以及网络化时代,面对诸如单一民族国家、后民族国家及非民族国家观的挑战及困扰,中国尤须处理好国族认同与民族自觉的关系,明确国族话语,积极引导民族自觉,在全球性的民族国家及其人类文明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任剑涛 《文史哲》2021,(3):42-61+252-253
作为民族国家,中国建构国族与国家是一个过程的两个结构面。在国族建构中,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发挥了需加重视的作用。"推己及人",既促成了国族建构的思维模式,也塑就了国族建构的情感进路。在中华民族建构中发挥支配性影响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格式化陈述,便是一个明证。其间对血缘亲情与人际亲近关系的打通,对社会认同与国家建构的直接同构,呈现出中国的国族建构特征。从古至今,中国的社会政治建构基本沿循这一条情感进路。无疑,这是一条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族认同的进路。但这一进路也遮蔽了情感逻辑之外的理性设计所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建构现代国族时,情感与理性、社会与政治是不可偏废的两类动力。  相似文献   

4.
纪、、莱为一国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山东东部古国中,有几个尚待解开的谜。齐国东邻的纪国,春秋初年为齐所逼“大去其国”,去向何方?清季以来,山东境内不断出土周代(?)国铜器,(?)与纪究竟是何关系?此外还有一个莱国,其都城在何处?莱国与纪、(?)又有何关系?本文准备对上述疑而未决的悬案加以探讨。一、说纪西周时的纪国,史料缺乏,仅知为姜姓,曾与齐国有过纠纷。《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帝王纪》云:“周之纪国,姜姓也。纪侯谮齐哀公於周懿王。王烹之,外传曰:纪侯  相似文献   

5.
海阳嘴子前春秋墓出土了一件典型的河南淮阳陈国铜器。 70年代以来 ,豫南、鄂北诸国铜器不断在山东出土 ,而山东铜器又在湖北有所发现。这些铜器的传播与嫁女、迁徙和馈赠都没有关联 ,根据铜器年代和出土地点可以判定是齐桓公伐楚造成了这种同一时期铜器双向流动的现象。海阳嘴子前属于莱国墓地 ,文献中没有莱国参加伐楚的记载 ,应据考古发现补充经籍阙佚。  相似文献   

6.
莱国姓氏与地望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 关于莱国的姓氏问题,历代史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路史·国名纪》谓莱为商后之国;郑氏《通志·氏族略》说莱为“不得姓之国”;马氏《文献通考》云“莱姓未详”;而而顾氏《春秋大事表》则列莱为“姜姓”。近人多宗姜姓说,其主要理由是以《左传》襄公二年“夏,齐姜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偪之”这条材料为依据,认为“莱亦姜姓,故使与诸姜、宗妇送葬。”①然孔颖达疏云:“《世族谱》不知莱国之姓。齐侯召莱子者,不为其姓姜也。以其比邻小国,意陵蔑之,故召之,欲使从送葬诸姜、宗妇来向鲁耳。莱子以其轻侮,故不肯会。”孔氏所见是正确的。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齐之灭莱,已是蓄谋已久,齐侯召莱子送葬,与其姜姓与否并不相干,而完  相似文献   

7.
商周妇女称谓及婚姻制度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甲骨文与金文以“帚”字加女子的国族名或国族姓称呼已婚成年女性,而周代文献和金文则多以国族名加国族姓呼之。凡诸候嫁女,同、异姓诸侯均可以其女媵之。有些诸侯国间保持着长期多代的互通婚姻关系以结成稳固的姻亲同盟。  相似文献   

8.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中华认同的形成展开论述,将中华认同视为一种国族认同,从经济、政治、文化这个框架及其次序和时间这两个维度理解国族认同的形成。在国族认同形成的过程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在天下观念中发生作用,构筑了基本的交往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具有国族意义的中华民族却是从近代开始出现的,其中晚清时期又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鸦片战争的爆发,把晚清帝国推进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之中,中国的国族构建也随之展开.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民族主义开始成为国族构建的理论框架,但维新派和革命派却在国族组成、掌权方式及构建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这一时期,构建民族国家和国族已经成为精英群体普遍接受的理念,也成为救亡图存的方向与途径,但对于国族的构建方式仍存在重大争议.中华民族的国族观念从整体上看自觉程度较低,仍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10.
郜丽梅 《殷都学刊》2008,29(4):33-38
据《史记》记载,夏后氏有11个同姓国族,其存亡断续及地理分布,历来聚讼不已。考古和文献证实,夏后氏大部分同姓国族都曾迁徙,而多迁往黄河下游所谓“东夷”一带。同姓国族的东迁,使文献中夏代同名国族在不同地域出现.为后世研究带来混乱,这同时也显示夏代政治活动中心的变迁,为夏文化的内涵提供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